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2)

1. 消渴水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以牛乳空腹下二十丸,日再服,忌海藻、菘菜、胡荽、蕪荑等。

黃連黃耆丸 治痟腎,小便白濁,四肢羸瘦,漸至困乏。 黃耆、黃連、熟乾地黃、牡蠣、鹿茸(各一兩)、白茯苓、土瓜根、玄參、地骨皮、龍骨、人參、桑螵蛸、五味子(各三分)、麥門冬(二兩)、菝葜(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五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雞內金散 治消渴。 硃砂、黃連、鐵粉、栝蔞(各三兩)、赤石脂、蘆薈、龍骨(各二兩)、鉛丹、胡粉(各一兩)、甘草、澤瀉(各一兩半)、牡蠣(三分)、螵蛸(三十個)、雞胚胵(七個)。 上為細末,空心大麥湯調下三錢匕,小便減渴止,食後服。

薯蕷丸 治痟腎,小便滑數,四肢少力,羸瘦困乏,全不思食。 薯蕷、雞胚胵、熟地黃、牡丹皮、黃耆、栝蔞根、白龍骨、白茯苓、山茱萸、桂、澤瀉、附子、枸杞子(各半兩)、麥門冬(二兩)。 上為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以清粥飲下三十丸。

茱萸黃耆丸 治痟腎,心神虛煩,小便無度,四肢羸瘦,不思飲食,唇舌乾燥,腳膝乏力。 黃耆、山茱萸、人參、五味子(各三分)、熟乾地黃、雞胚胵、肉蓯蓉、牛膝、補骨脂、鹿茸(各一兩)、麥門冬(二兩)、地骨皮、白茯苓、玄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粥飲下三十丸。

人參腎瀝湯 治大虛不足,小便數,噓吸焦渴引飲,膀胱滿。 人參、石斛、麥門冬、澤瀉、熟地黃、栝蔞根、地骨(各兩)、遠志、甘草、當歸、五味子、桑白皮、桂心、茯苓(各半兩)。 上為粗末,以水一盞半煮羊腎一個至一盞,入藥二錢,仍先去腎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增損腎瀝湯 治腎氣不足,消渴,小便數,腰痛乏力,消瘦。 遠志、人參、澤瀉、熟地黃、當歸(各三分)、桂、茯苓、黃芩、甘草、芎藭、龍骨(各一分)、五味子(二分)、麥門冬(二分)。 上為粗末,以水一盞半煮羊腎一個至一盞,去腎入藥二錢,煎至六分,去滓溫服,日三兼服後方。

熟地黃散 治痟腎,小便滑數,口乾心煩,皮膚乾燥,腿膝消細,漸至無力。 熟乾地黃、雞胚胵、黃耆、白茯苓、牡蠣粉、人參、牛膝(各一兩)、麥門冬、桑螵蛸、枸杞子(各三分)、龍骨(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非時溫服。

白茯苓丸 治痟腎,因痟中之後,胃熱入腎,消爍腎脂,令腎枯燥,遂致此病,即兩腿漸細,腰腳無力。 白茯苓、覆盆子、黃連、人參、栝蔞根、熟乾地黃、萆薢、玄參(各一兩)、雞胚胵(三個)、石斛、蛇床子(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於食前煎磁石湯下三十丸。

千金古瓦湯 治消渴虛乏,食少無力,小便頻數。 白朮(四分)、熟乾地黃(八分)、陳皮、人參、甘草、黃芩、遠志(各三分)、當歸、桂、白芍藥(各三分)。

白話文:

消渴水:將藥材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空腹時服用二十丸,每日服用兩次。忌食海藻、白菜、芫荽、蕪荑等食物。

黃連黃耆丸:治療腎虛,小便白濁,四肢消瘦,逐漸感到疲乏的症狀。將黃耆、黃連、熟乾地黃、牡蠣、鹿茸(各一兩)、白茯苓、土瓜根、玄參、地骨皮、龍骨、人參、桑螵蛸、五味子(各三分)、麥門冬(二兩)、菝葜(半兩)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和,反覆杵搗五百到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雞內金散:治療消渴症。將硃砂、黃連、鐵粉、栝蔞(各三兩)、赤石脂、蘆薈、龍骨(各二兩)、鉛丹、胡粉(各一兩)、甘草、澤瀉(各一兩半)、牡蠣(三分)、螵蛸(三十個)、雞胚胵(七個)磨成細粉,空腹時用大麥湯送服三錢。小便減少,口渴消除後,飯後服用。

薯蕷丸:治療腎虛,小便頻數,四肢無力,消瘦疲乏,完全沒有食慾的症狀。將薯蕷、雞胚胵、熟地黃、牡丹皮、黃耆、栝蔞根、白龍骨、白茯苓、山茱萸、桂枝、澤瀉、附子、枸杞子(各半兩)、麥門冬(二兩)磨成粉末,用煉好的蜂蜜調和,杵搗三百到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服用三十丸,用清粥送服。

茱萸黃耆丸:治療腎虛,心神煩躁,小便次數過多,四肢消瘦,沒有食慾,口唇舌乾燥,腿腳無力的症狀。將黃耆、山茱萸、人參、五味子(各三分)、熟乾地黃、雞胚胵、肉蓯蓉、牛膝、補骨脂、鹿茸(各一兩)、麥門冬(二兩)、地骨皮、白茯苓、玄參(各半兩)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和,杵搗三百到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服用三十丸,用粥送服。

人參腎瀝湯:治療身體虛弱,小便次數多,口乾舌燥想喝水,膀胱脹滿的症狀。將人參、石斛、麥門冬、澤瀉、熟地黃、栝蔞根、地骨皮(各兩)、遠志、甘草、當歸、五味子、桑白皮、桂枝、茯苓(各半兩)粗略磨成粉末,加水一盞半,煮一個羊腎至一盞水,再加入藥粉二錢,先去掉羊腎,繼續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間。

增損腎瀝湯:治療腎氣不足,消渴,小便次數多,腰痛乏力,消瘦的症狀。將遠志、人參、澤瀉、熟地黃、當歸(各三分)、桂枝、茯苓、黃芩、甘草、川芎、龍骨(各一分)、五味子(二分)、麥門冬(二分)粗略磨成粉末,加水一盞半,煮一個羊腎至一盞水,去掉羊腎,再加入藥粉二錢,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每日三次,飯後服用。

熟地黃散:治療腎虛,小便頻數,口乾心煩,皮膚乾燥,腿腳消瘦,逐漸無力的症狀。將熟乾地黃、雞胚胵、黃耆、白茯苓、牡蠣粉、人參、牛膝(各一兩)、麥門冬、桑螵蛸、枸杞子(各三分)、龍骨(一兩半)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中等一盞水煎煮至六分,濾去藥渣,溫服,不拘時間。

白茯苓丸:治療腎虛,因胃熱下注腎臟,損傷腎精導致腎臟乾燥而引起的疾病,表現為雙腿逐漸消瘦,腰腿無力。將白茯苓、覆盆子、黃連、人參、栝蔞根、熟乾地黃、萆薢、玄參(各一兩)、雞胚胵(三個)、石斛、蛇床子(各三分)磨成細粉,用煉好的蜂蜜調和,杵搗三百到五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服用三十丸,用煎好的磁石湯送服。

千金古瓦湯:治療消渴虛乏,食慾不振,無力,小便頻數的症狀。將白朮(四分)、熟乾地黃(八分)、陳皮、人參、甘草、黃芩、遠志(各三分)、當歸、桂枝、白芍藥(各三分)等藥材混合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