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

1. 卷第十五

2. 消渴水

熟乾地黃丸

治痟腎,煩渴,小便數多,腳弱,陰萎,唇乾,眼澀,身體乏力。

熟乾地黃(二兩);五味子、澤瀉、遠志、牛膝、玄參、車前子、桑螵蛸、山茱萸、桂心、人參、附子(各半兩);黃耆、枸杞子、肉蓯蓉、薯蕷、牡丹、白茯苓、甘草(各三分);麥門冬(一兩半);菟絲子、白石英(各一兩)。

上為細末,入石英研令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於食前,以溫酒下三十丸。

黃耆丸

治大渴後,上焦煩熱不退,下元虛乏,羸瘦無力,小便白濁,飲食微少。

黃耆、肉蓯蓉、鹿茸(各一兩);人參(三分);枸杞子(二分);熟乾地黃(二兩);白茯苓(三分);甘草、地骨皮(各半兩);澤瀉、附子、巴戟、禹餘糧、桂、牡丹皮、五味子、龍骨(各三分);磁石(一兩);赤石脂(三分);麥門冬(半兩);牡蠣(三分)。

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杵五七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米飲下三十丸。

蓯蓉丸

治痟腎,小便滑數,四肢羸瘦,腳膝乏力。

肉蓯蓉(一兩);熟乾地黃(一兩半);麥門冬(二兩);澤瀉、五味子(各半兩);磁石、黃耆、人參(各一兩);桂(半兩);巴戟(半兩);地骨皮(三分);當歸(半兩);雞肶胵(一兩);赤石脂(半兩);韭子(半兩);白龍骨(半兩);甘草(半兩);禹餘糧(三分);牡丹皮(半兩);桑螵蛸(一兩半)。

上為細末,入研了藥令勻,煉蜜和,杵三五百下,丸梧桐子大。每服食前,清粥飲下三十丸。

山茱萸丸

治三消,飲食倍多,肌體羸瘦,小便頻數,口乾喜飲。

山茱萸、鹿茸、附子(炮)、五味子、蓯蓉、巴戟、澤瀉、禹餘糧、牡丹皮(各一兩半);磁石、麥門冬、赤石脂、白龍骨(各三兩);栝蔞、熟乾地黃、韭子(各二兩半);桂心(一兩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酒下,日再服。

腎瀝湯

治痟腎氣虛損,發渴,小便數,腰膝痛。

雞肶胵、遠志、人參、黃耆、澤瀉、桑螵蛸、熟乾地黃、桂、當歸、龍骨(各一兩);甘草(半兩);麥門冬(二兩);五味子(半兩);磁石(三兩);白茯苓(一兩);芎藭(二兩);玄參(半兩)。

上為末。每服用羊腎一對,切去脂膜。先以水一大盞半煮腎至一盞,去水上浮膜及腎;次入藥三錢,生薑半分,煎至五分,去滓。空心溫服,晚食前再服。

花蓯蓉丸

古今錄驗論,消渴病有三:一、渴而飲水多,小便數,其脂似麩片甜者,此是消渴病;二、吃食多,不甚渴,小便少,似有油而數者,此是消中病也;三、渴水不多,但腿腫腳先瘦小,陰萎弱,數小便者,此是腎消病也。特忌房勞。若消渴者,倍黃連;消中者,倍栝蔞;腎消者,加芒硝六分。服前件鉛丹丸,得小便鹹苦如常。後恐虛憊者,並宜服此。

花蓯蓉(八分);澤瀉、五味子、紫巴戟天、地骨白皮、栝蔞(各四分);磁石、人參、赤石脂(各六分);乾薑(十分);禹餘糧(三分);桑螵蛸(三十個)。

白話文:

消渴水

熟乾地黃丸

治療腎虛導致的口渴、煩躁、小便次數多、腿腳無力、性功能減退、嘴唇乾燥、眼睛澀痛、全身乏力等症狀。

藥方組成:熟乾地黃(40克)、五味子、澤瀉、遠志、牛膝、玄參、車前子、桑螵蛸、山茱萸、桂心、人參、附子(各5克)、黃耆、枸杞子、肉蓯蓉、薯蕷、牡丹、白茯苓、甘草(各3克)、麥門冬(20克)、菟絲子、白石英(各10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白石英一起研磨均勻,再用蜂蜜調和,反复捶打300-500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前服用,用溫酒送服30丸。

黃耆丸

治療口渴、上焦煩熱持續不退、下元虛弱、消瘦無力、小便混濁、食慾不振等症狀。

藥方組成:黃耆、肉蓯蓉、鹿茸(各10克)、人參(3克)、枸杞子(2克)、熟乾地黃(40克)、白茯苓(3克)、甘草(各5克)、地骨皮(5克)、澤瀉、附子、巴戟、禹餘糧、桂枝、牡丹皮、五味子、龍骨(各3克)、磁石(10克)、赤石脂(3克)、麥門冬(5克)、牡蠣(3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反复捶打500-700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前服用,用米湯送服30丸。

蓯蓉丸

治療腎虛導致的小便頻數、尿液清稀、四肢消瘦、腿腳無力等症狀。

藥方組成:肉蓯蓉(10克)、熟乾地黃(20克)、麥門冬(40克)、澤瀉、五味子(各5克)、磁石、黃耆、人參(各10克)、桂枝(5克)、巴戟(5克)、地骨皮(3克)、當歸(5克)、雞肶胵(10克)、赤石脂(5克)、韭子(5克)、白龍骨(5克)、甘草(5克)、禹餘糧(3克)、牡丹皮(5克)、桑螵蛸(20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研磨均勻,用蜂蜜調和,反复捶打300-500次,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飯前服用,用清粥送服30丸。

山茱萸丸

治療三消症(消渴、消中、消腎),症狀包括飲食增加、身體消瘦、小便頻數、口乾喜飲。

藥方組成:山茱萸、鹿茸、炮附子、五味子、肉蓯蓉、巴戟、澤瀉、禹餘糧、牡丹皮(各15克)、磁石、麥門冬、赤石脂、白龍骨(各30克)、栝樓、熟乾地黃、韭子(各25克)、桂心(11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劑。每次服用20丸,空腹時用酒送服,每日服用兩次。

腎瀝湯

治療腎虛氣損導致的口渴、小便次數多、腰膝疼痛等症狀。

藥方組成:雞肶胵、遠志、人參、黃耆、澤瀉、桑螵蛸、熟乾地黃、桂枝、當歸、龍骨(各10克)、甘草(5克)、麥門冬(40克)、五味子(5克)、磁石(30克)、白茯苓(10克)、川芎(40克)、玄參(5克)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時,取羊腎一對,去除脂肪膜,加水一大半杯煮至半杯,去除浮沫和羊腎,再加入藥粉三錢(約9克)和生薑半錢(約1.5克)煎煮至五分之一杯,去除藥渣,空腹溫服,晚上飯前再服一次。

花蓯蓉丸

根據消渴病的不同類型(渴而飲水多、小便多;飲食多、不甚渴、小便少;渴水不多、腿腫、腳瘦、性功能減退)分別用藥。 忌房事勞累。消渴者加倍黃連,消中者加倍栝樓,腎消者加芒硝六分(約2克)。服用前述鉛丹丸後,小便變鹹苦如常,但擔心虛弱者,都適合服用此方。

藥方組成:花蓯蓉(8分)、澤瀉、五味子、紫巴戟天、地骨皮、栝樓(各4分)、磁石、人參、赤石脂(各6分)、乾薑(10分)、禹餘糧(3分)、桑螵蛸(30個) (注:分為古代重量單位,需換算成現代克數)

備註: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藥物使用請諮詢專業中醫師。 古代方劑的劑量單位與現代不同,需由專業人士換算。 切勿自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