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28)
卷第一 (28)
1. 婦人
上同研為細末,每服三錢,米飲下。
蝟皮湯
治下血及諸痔成膿血皆愈。
穿山甲(一兩,燒灰存性)、肉豆蔻末(二兩)、蝟皮(一兩,燒灰)。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婦人醋湯調下。
黃耆丸
治腸風瀉血。
黃耆、黃連,上等分為細末,麵糊和丸,如赤小豆大,每服二三十丸,米飲下。
黃連丸
治腸風。
黃連(半兩,入巴豆半兩,同炒赤色,去巴豆)、龍膽草(一分)。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荊芥湯下,日二服。
神麯丸
治腸風下血。
五靈脂(五兩,水飛去滓,熬成膏)、神麯(一兩,炒)。
上為細末,將五靈脂熬成膏,入神麯末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男子酒下,食後;婦人淡醋湯下。
黃耆散
若血隨大便而下,或先或後,此飲食不節,飢飽不時,傷腸胃,榮衛不調,或強忍大便,氣無從出,復陷於陰,氣並於陰,則血失常經。
或醉飽房勞,酒入於肺絡,脈滿經脈虛勞,動則氣血相併,不勝者為病,故先便而後血者,其血遠;先血而後便者,其血近;所下不常,有所觸動則作。遠血宜黃耆散,近血宜赤小豆散(方在後)。
枳實(麩炒去穰,三十個)、青州棗(三十個,去核,二味用杵爛)、甘草(各半兩)、黃耆(二兩)。
上為細末,米飲調二錢下,不以時。
膽礬丸
若大便腸頭如破,膿血時從穀道中,久久不已,為瘻,亦謂之腸痔,宜此膽礬丸及熏法(方在後)。
膽礬(一斤,黃泥裹燒通赤)、皂子(一升,煮去皮,焙乾)、白雞冠花(一斤)、京三稜(四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二三十丸。
白話文:
婦人篇:
第一方: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米湯送服。
第二方(蝟皮湯):治療下血和各種痔瘡導致膿血,都能治癒。將穿山甲(一兩,燒成灰,保留其藥性)、肉豆蔻粉(二兩)、蝟皮(一兩,燒成灰)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用婦女醋湯送服。
第三方(黃耆丸):治療腸風瀉血。將黃耆、黃連等量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赤小豆,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米湯送服。
第四方(黃連丸):治療腸風。將黃連(半兩,與巴豆半兩一起炒至赤紅色,然後去除巴豆)、龍膽草(一分)研磨成細粉,用蒸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荊芥湯送服,每日服用兩次。
第五方(神麯丸):治療腸風下血。將五靈脂(五兩,用水飛去雜質,熬成膏)、神麴(一兩,炒制)研磨成細粉,用熬好的五靈脂膏與神麴粉混合製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男子用酒送服,飯後服用;婦人用淡醋湯送服。
第六方(黃耆散):如果出血伴隨大便,或先出血後大便,或先大便後出血,這是由於飲食不節制,飢飽無常,傷了腸胃,榮衛失調,或者強忍大便,導致氣機不通,氣血凝滯於下焦,而引起的出血。也可能是因醉酒、飽食、房事過度,酒進入肺絡,經脈虛弱,活動時氣血衝擊,身體承受不住而發病。先大便後出血,出血部位較遠;先出血後大便,出血部位較近;出血時間不固定,受到刺激就會發作。出血部位較遠者,宜用黃耆散;出血部位較近者,宜用赤豆散(處方另列)。將枳實(麩炒去瓤,三十個)、青州棗(三十個,去核,以上二味藥用杵搗爛)、甘草(各半兩)、黃耆(二兩)研磨成細粉,用米湯調服二錢,不拘時間。
第七方(膽礬丸):如果大便時腸頭破裂,膿血經常從肛門流出,久治不愈,形成瘻管,也稱為腸痔,宜用此膽礬丸及熏法(處方另列)。將膽礬(一斤,用黃泥包裹燒至通紅)、皂角(一升,煮去皮,烘乾)、白雞冠花(一斤)、京三稜(四兩)研磨成細粉,用醋煮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梧桐子,用米湯送服二三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