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六 (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4)

1. 芍藥散

治吐血衄血溺血,皆臟氣虛,膈氣傷,或起驚悸。

白話文:

治療吐血、鼻血、尿血

這些症狀都是因為臟腑氣虛、膈氣受傷,或因驚嚇所致。

生竹皮(一升) 芍藥 黃芩(各二兩) 當歸 甘草 芎藭 桂(各一兩)

白話文:

生竹皮(一升)

芍藥、黃芩(各二兩)

當歸、甘草、芎藭、桂(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去滓,溫服。

白話文:

服藥方法:粗略研磨,每服二錢,加水一碗,煎煮至剩七分,飯後服用,濾掉藥渣,溫服。

2. 黃土湯

治吐血衄血下血

黃土(一升) 甘草 黃芩 附子 白朮 阿膠 熟地黃

白話文:

  • 黃土(一升):黃土,一升。

  • 甘草:甘草,適量。

  • 黃芩:黃芩,適量。

  • 附子:附子,適量。

  • 白朮:白朮,適量。

  • 阿膠:阿膠,適量。

  • 熟地黃:熟地黃,適量。

上件等分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 **粗末:**搗碎的藥材
  • **每服三錢:**每次服用量為三錢(約1.5克)
  • **水一盞:**約200毫升的水
  • **煎至七分:**熬煮至只剩下原先的七分之一的量
  • **去滓:**濾掉藥渣
  • **食後溫服:**飯後服用,並加溫至微熱

3. 小刺薊煎

治吐血

刺薊、白薄荷(各二兩)、荊芥生地黃、柏葉、赤芍藥、甘草(各一兩半)

白話文:

刺薊、白薄荷(各80克),荊芥、生地黃、柏葉、赤芍藥、甘草(各60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食後茶清嚼下一丸。

白話文:

煉蜜為丸,細如彈子,服食大丸後,用清茶嚼食小丸一枚。

4. 刺薊散

治鼻衄晝夜不止

白話文:

原文:

馬兜鈴散 馬兜鈴 川椒 各等分 細研末 每服二錢 入川椒五粒為末 溫服 米飲調下 晝夜頻服

翻譯:

馬兜鈴散

  • 馬兜鈴
  • 川椒(花椒)

等分,研成細末。每次服用 2 錢,加入研碎的川椒 5 粒。溫服,用米湯送服。晝夜頻繁服用。

刺薊、生地黃黃連柏子仁大黃、柏葉、苦參(各一兩)

白話文:

刺薊、生地黃、黃連、柏子仁、大黃、柏葉、苦參(每種各 30 克)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入青竹茹雞子大同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以上為粗糙的劑量,每次服用五錢,加兩杯水,放入半雞蛋大小的青竹茹,一起煎煮至一杯,去除渣滓,溫熱服用。

5. 小伏龍肝散

治五臟經熱鼻衄心胸煩悶

白話文:

古代文字:

鼻衄心胸煩悶,五經熱故也,柴胡散主之。

現代白話文:

鼻子出血心胸煩悶,是五臟經絡有熱所致,使用柴胡散來治療。

伏龍肝赤芍藥、當歸黃耆犀角屑、刺薊(各一兩)、生地黃(三兩)

白話文:

  • 伏龍肝:龍肝,據說是龍的肝臟,但在現實生活中並不存在。因此,中醫所說的伏龍肝,可能是其他動物的肝臟,如豬肝、羊肝或牛肝等。

  • 赤芍藥:芍藥的根部,具有活血化瘀、清熱涼血的功效。

  • 當歸:當歸的根部,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的功效。

  • 黃耆:黃耆的根部,具有補氣健脾、益氣固表的功效。

  • 犀角屑:犀牛角的粉末,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功效。

  • 刺薊:刺薊的果實,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的功效。

  • 生地黃:生地黃的根部,具有涼血滋陰、清熱止渴的功效。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竹茹雞子,大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以粗末、竹茹合計五錢為一份藥,用兩碗水,再在大火煮至剩下一碗,去掉渣滓,溫熱後服用。

6. 黑玉丹

治吐血:先聞腥臊臭,出清液,胸脅支滿,妨於食,目眩,時時前後失血。此由素經大失血,若醉入房中,氣竭傷肝。女子則月事衰少不來,病名血枯。宜烏賊魚骨丸

白話文:

治療吐血:患者先聞到腥臭味,吐出清液,胸脅脹滿,影響進食、頭暈目眩,時常吐出鮮血。這是指長期大量出血,好像醉酒後進入房中,耗氣傷肝。如果是女子,則會表現為月經量少、閉經,這種疾病稱為「血枯」。應服用烏賊魚骨丸。

槐花(四兩) 枳殼 地榆 黃耆 芎藭(各二兩) 五靈脂 五倍子(各一兩)

白話文:

  • 槐花(四兩)

  • 枳殼(二兩)

  • 地榆(二兩)

  • 黃耆(二兩)

  • 芎藭(二兩)

  • 五靈脂(一兩)

  • 五倍子(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白話文:

將麵糊搓揉成細末,煮熟後搓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