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3)

1. 傷寒表裡

夫醫方之用,不可不精當,在審其脈氣息數,辯其體候虛實,莫不以寒療熱,以熱攻寒。聖賢治病,此為繩墨,更在細詳淺深。若夫面赤氣盛,則上熱膈實;面青唇冷,則寒痞心胸腹泄肢涼,乃寒濕中下焦之間。捧臍痛悶,是熱蓄痹于丹田。又如仰則心胸注滿,按之即痛,是結胸之候;指按不痛,意懷膨滿,便評虛靳之。

由內熱則好冷,內寒則好熱。更詳其在陰在陽,在上則名外胸中,也在下則名里臍腹也。瀉實補虛,下氣取滯,更須用意精思,不可自出小見,誤用湯丸,枉傷人命。當遵古聖之旨,自獲無窮之福。其有悖理好勝,窺財寡義,苟目前之榮華,忘身後之殃禍,余素所深患,遂書於此。

白話文:

傷寒表裡

用藥方劑必須精準,要仔細診察病人的脈象、呼吸、心跳次數,辨別其體質狀況的虛實,不能不根據病情,寒症用溫熱的方法治療,熱症用寒涼的方法治療。這是歷代醫學聖賢治病的準則,更要仔細觀察病情輕重深淺。例如,如果病人面色紅赤、氣息旺盛,就是上焦有熱邪鬱積;如果病人面色青白、嘴唇冰冷,就是寒邪阻滯心胸,伴隨腹瀉、四肢冰冷,這是寒濕侵犯下焦。如果病人用手捂著肚臍感覺疼痛悶脹,那是熱邪積聚在丹田。又比如,病人仰臥時覺得心胸部脹滿,按壓就痛,這是結胸的徵兆;如果按壓不痛,但病人感覺胸腹脹滿,則是虛證。

內熱的人喜歡冷,內寒的人喜歡熱。還要仔細辨別病邪在臟腑的陰陽部位,在上焦就稱為外感,在胸中;在下焦就稱為裡證,在臍腹。治療疾病要瀉去實邪,補充虛損,疏通氣機,排除壅滯,更需要用心思考,不可自作聰明,錯誤使用湯藥,誤傷性命。應該遵從古代聖賢的教誨,才能獲得無窮的福祉。那些違背醫理、好勝逞強,貪圖錢財、缺乏醫德,只圖眼前的榮華富貴,忘記身後禍患的人,我一直深感憂慮,所以寫下這些文字。

2. 喘疾

凡喘證世為危惡之疾,有病喘數十年,每發至危篤而復愈者;有忽因他疾才發喘而便致不救者;有利下而愈者;有因瀉而死者;有服金石藥接助真氣而愈者,以諸家所說亦不同,使學者莫知適從,或才見發喘便以為不可治者。凡喘而不得臥者,若咳嗽而喘息有音不得臥者,是陽明經氣逆也。

若肺脹膨膨而喘者,皆當於春秋之交發作,宜以溫中下氣等藥治之。若但坐而不得臥,臥而氣上衝者,是水氣之客肺經也。當身腫小便不利,夫水者循津液而流行,水氣上乘於肺故喘而不得臥,支飲亦上喘不得眠,身體腫者,此欲變為水證也。內經曰:「諸痿喘嘔皆屬於上。

」(脈浮緊者與小青龍湯、大桂枝湯,脈沉弦者與瀉肺湯、萬安丸。)若四肢厥冷,脈息沉細,或寸大尺小,六脈促疾,或心下脹滿或結硬,或冷汗自出,或大便頻數,氣急喘促,或咽喉不利者,此是本氣極虛,內外挾寒冷所致,使陰寒內消,陽氣得復則愈,宜用返陰丹、來蘇丹及理中湯、四逆湯之類。內經曰:「陰爭於內,陽擾於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則熏肺使人喘鳴。

」及著灸諸穴,若灸之手足不溫,氣息轉高者,此名五臟氣逆,腎水乘克於心為大逆不可治。內經曰:「連經則生,連臟則死。」者正謂此也。其餘如陽明病汗出不惡寒,腹滿而喘,有潮熱者,宜下之。若脈浮無汗而喘者,乃太陽證尚在,宜麻黃湯。若表邪未解,誤服下利藥不止,脈促喘而汗出者,宜葛根黃連黃芩湯。

若微喘者,桂枝厚朴杏子湯。汗出而喘,若無大熱者,宜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若表邪未解,心有停水喘而發熱或嘔者,小青龍湯。肺痹者亦煩滿喘而嘔,心下痹者亦上氣而喘,腳氣喘滿之類,此皆因他疾而發喘,當只從本病治之,則喘證自已,不必專用治喘之藥。

白話文:

喘疾是一種非常危險的疾病。有些人患喘疾數十年,病情時常危急卻能痊癒;有些人則因其他疾病而突然發作喘疾,很快便無法挽回;有些人透過瀉下治療而痊癒;有些人卻因瀉下而死亡;有些人服用金石藥物,藉以扶助真氣而痊癒。各家醫書記載不一,讓學習者難以取捨,甚至有人一見發作就認為無法治療。

凡是喘息到無法平臥的,或是咳嗽伴隨喘息且有聲音而無法平臥的,這是陽明經氣逆。

如果肺部脹滿而喘息,大多在春秋之交發作,宜用溫中下氣的藥物治療。如果只能坐著而無法平臥,平臥時氣體向上衝,這是水氣侵犯肺經。此時身體浮腫,小便不利,因為水氣循經絡運行,水氣上犯肺部,所以喘息而無法平臥。支飲也會導致喘息而無法睡眠,身體浮腫,這是將要變成水腫的徵兆。《內經》說:「各種痿證、喘證、嘔吐都屬於上焦的病證。」

(脈象浮緊者,可用小青龍湯、大桂枝湯;脈象沉弦者,可用瀉肺湯、萬安丸。)

如果四肢厥冷,脈息沉細,或者寸脈大而尺脈小,六脈都快速而急促,或者心下脹滿或結塊堅硬,或者自汗,或者大便頻數,氣急喘促,或者咽喉不利,這是因為本元氣虛,內外夾雜寒邪所致,寒邪內傷,陽氣恢復則痊癒,宜用返陰丹、來蘇丹以及理中湯、四逆湯等藥物。《內經》說:「陰邪在內爭奪,陽氣在外擾動,精氣汗液不能收藏,四肢逆冷而起,氣逆上衝肺部,使人喘息鳴叫。」並且可用灸法治療穴位,如果灸後手腳仍不溫暖,氣息反而更急促,這是五臟氣逆,腎水克制心火,屬大逆之症,不可治療。《內經》說:「連通經脈則生,連通臟腑則死。」正是指這種情況。

其他情況,例如陽明病,汗出而不惡寒,腹部脹滿而喘息,有潮熱者,宜瀉下治療。如果脈象浮而無汗且喘息,這是太陽證仍在,宜用麻黃湯。如果表邪未解,誤服瀉下藥而持續不止,脈搏急促、喘息且汗出,宜用葛根黃連黃芩湯。

如果輕微喘息,可用桂枝厚朴杏子湯。汗出而喘息,若無明顯發熱,宜用麻黃杏子甘草石膏湯。如果表邪未解,心臟有停水,喘息並發熱或嘔吐,可用小青龍湯。肺痹也會有胸悶喘息和嘔吐,心下痹也會上氣喘息,腳氣也會有喘息脹滿等症狀,這些都是因其他疾病而引起的喘息,應該從根本疾病治療,喘息症狀自然會好轉,不必專門使用治療喘息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