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1)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1)

1. 諸風

劉子儀曰經有急風候,又有卒中風候,又有風癔候。夫急風與卒中理固無二,指風而言則謂之急風,指病而言則謂之卒中。其風癔蓋出於急風之候也。何者?經云:「奄然忽不知,人咽中塞窒然,舌強不能言。」如此則是中急風而生其候也。發汗身軟者生,汗不出身直者死。若痰涎壅盛者當吐之。視其鼻人中左右上白者可治,一黑一赤吐沫者死。

白話文:

劉子儀說,經典中有急風的症候,也有卒中的症候,還有風癔的症候。急風和卒中在道理上本質上沒有區別,從風的角度來說,稱之為急風,從疾病的角度來說,稱之為卒中。而風癔症狀其實出於急風的症候,為什麼呢?經典中說:「突然間就不知道周遭事物,咽喉中阻塞,舌頭僵硬不能說話。」這樣的情況,就是因為急風而致,導致了這些症候。如果出汗,身體柔軟的,則能存活,如果不出汗,身體僵硬的,則死亡。若是痰涎壅盛的,應該讓其吐出來。觀察他的鼻孔和人中,左右都發白的是可以治療的,鼻孔一邊黑一邊紅,吐出泡沫的,則會死亡。

2. 風痱

風痱者,身無痛也,病在臟,四肢不收,智不亂。一旦臂不遂者,風痱也。能言微有知則可治,不能言者不可治。足如履霜,時如入湯,脛股淫鑠,眩悶頭痛時嘔,短氣汗出,久則悲喜不常,不出三年死。凡欲治此病,依先後次第,不得妄投湯藥,以失機宜,非但殺人,因茲遂為痼疾。當先服竹瀝飲子

白話文:

風痱病,是身體沒有疼痛,但病在臟腑,四肢不收斂,智力不亂。如果突然手臂不靈活,就是風痱病。如果還能說話,稍微有知覺,就可以治療。如果不能說話,就不可治療。行走時感覺像踩在冰霜上,時不時像進入熱水中,小腿和大腿肌肉萎縮,頭暈、悶脹、頭痛、有時嘔吐、呼吸急促、出汗,時間久了就會悲喜無常,不到三年就會死亡。想要治療這種疾病,必須按照先後的順序,不能亂投藥,否則會錯失良機,不僅傷人性命,還會因此變成難以治癒的痼疾。應該先服竹瀝飲。

3. 風痙

經有風痙候,又有風角弓反張候。痙者,身體強直,口噤如發癇狀;角弓反張者,腰背反折,不能俯仰。二者皆曰風邪傷於陽之經而然也。治法一同。

白話文:

醫書中有風痙和風角弓反張兩種病症。痙,是由於寒氣流串經絡,使得肌肉抽搐,如發癇般張口僵直;而角弓反張則是因為風邪侵襲,使腰部及背部抽痙、反曲,無法彎腰或仰頭。這兩種症狀都是由風邪侵襲人體的陽經所造成的,治療方法也相同。

4. 腲腿

經稱腲腿風者,為四肢不收,身體疼痛,肌肉虛滿,是也。以風邪侵於肌肉之間,流於血脈之內也。既云肌肉虛滿,即風邪入腎之經絡而然也。水氣論曰:諸腫俱屬於腎,是也。治法當兼理腎,為得一云不治變為水氣。

白話文:

中醫經典上所說的腲腿風,是指四肢無法伸縮,肢體疼痛,肌肉虛弱或肌肉脹滿。這是因為風邪侵襲肌肉之間,並流入血脈之內所造成的。既然說肌肉虛弱或脹滿,就知道是風邪侵入腎臟的經絡所致。《水氣論》也提到:所有的腫脹都與腎臟有關。因此,治療腲腿風時,應該同時兼治腎臟,以免病情轉變為水氣。

5. 癲疾

癲者精神不守,言語錯亂,甚則登高罵詈,或至狂走。癇者發則仆地,嚼舌吐沫,手足搐搦,或作六畜之聲,頃刻即蘇。癲者邪入於陰經,一日陽並則狂。癇者邪干於心,其處方用藥亦皆相類。

白話文:

癲癇病患者的精神不穩定,言語錯亂,嚴重的還會登上高處咒罵辱罵別人,或者到處亂跑。癇病患者發病時會倒在地上,咬舌頭吐沫,手腳抽搐,或者發出像牛馬豬羊等動物的叫聲,過一會兒就好了。癲癇病是邪氣侵入陰經,如果一天陽氣與陰氣融合就會發狂。癇病是邪氣侵犯了心臟,治療時所用的藥方和藥物也都很相似。

6. 風眩

夫風眩之病,起於心氣不足,胸中蓄熱實,故有高風面熱之所為也。痰熱相感而動風,風心相亂則悶瞀,故謂之風眩。悶瞀,大人曰癲,小兒則為癇。一說頭風目眩者,由血氣虛,風邪入腦而牽引目系故也。五臟六腑之精氣皆上注於目,血氣與脈並上為目系,屬於腦後,出於項中。

白話文:

風眩的疾病,是由於心氣不足,胸中積蓄熱氣,所以會有頭暈目眩、臉部發熱的症狀。痰熱相互感應而引發風,風與心氣相互擾亂則會感到胸悶、頭昏眼花,所以稱為風眩。胸悶、頭昏眼花,大人稱為癲癇,小兒則稱為癇。另一種說法是,頭部疼痛、眼睛眩暈,是因為血氣虛弱,風邪進入腦部而牽連到眼睛系統所致。五臟六腑的精氣都上達於眼睛,血氣與脈絡都向上延伸而形成眼睛的系統,屬於腦後,從項部出現。

血脈若虛則為風邪所傷,入腦則轉而目系急故成眩也。診其脈洪大而長者,風眩也。凡人病發,宜急與續命湯。困急時,但度灸穴,便宜針之,無不瘥者。初得針了,便灸,最良。灸法次列於後。

白話文:

如果血脈虛弱,就會受到風邪的侵襲,風邪進入腦部,就會轉移到眼睛,因此會突然發生眩暈。如果診斷脈象洪大而長,那就是風眩。凡是發生這種疾病,應該立即給予續命湯。如果情況危急,只要先灸穴位,然後再針灸,沒有治不好的。剛開始針灸完,就立即灸,效果最好。灸法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