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6)
卷第十五 (6)
1. 消渴水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粒,空心食前米飲下。
千斧丸
治水氣補藥,兼治男子婦人五勞七傷,病勢甚者。
柳絮礬(半斤) 雷丸(一兩) 柴胡(二兩) 樟柳根(一兩) 木瓜(片切焙乾) 乾漆(各半兩) 白礬(二兩) 膽礬 芫花 檳榔 茴香 石斛 定粉 不蚛皂角 桂(各半兩) 青皮(二兩)。
上為細末,用青州棗煮熟去皮核,將藥末用醋五升熬成膏,後入棗同勻,用大斧槌一千下,逐旋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食後生薑湯下,日三服。
三部茯苓煎
治三焦上中下焦,合為三部,三焦道閉塞不通,留水在膈上不消化,名痰水,積年不去,雖服藥下之,不能便去,雖得小去,隨復如故。其病面目黧黑,手足逆冷,身體枯燥,肌膚甲錯,身無潤澤,漸漸羸瘦,或時嘔吐,或大便燥,或後重下痢,起止甚難,久或絞痛雷鳴,時時下痢。
茯苓(七分) 大黃(或檳榔代) 白朮(各一兩半) 桔梗 芎 熟地黃 神麯 前胡(各二兩半) 乾薑 桂(各一兩) 黃芩(或半夏代) 人參 白芍藥 菖蒲(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非時。
椒仁丸
若腹脹如鼓,按之堅硬,腹中時痛,始起於目下微腫,時喘,小便不利,四肢瘦削,其脈自沉,大便利則逆,謂之石水。繞臍堅硬,腹不痛者,謂之鼓氣。石水宜椒仁丸,鼓氣宜木香丸,方在後。
椒仁 五靈脂 吳茱萸 甘遂 玄胡索 續遂子 郁李仁 黑牽牛子 附子 木香(各半兩) 芫花 石膏(各一分) 信砒(一分)。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橘皮湯下一丸,空心臨臥,未知加一丸,復未知,日午再服一服。
水腫茯苓煎
治支飲上氣,黃疸及腳氣,消渴後成石水,腹脅堅脹,足脛浮腫,上氣不得臥,口乾,頸脈動,腹脹間冷,大小便不利。
茯苓 白朮 椒目(各四分) 防己 葶藶 澤瀉(各五分) 赤小豆 前胡 芫花 桂(各三分) 芒硝(七分) 甘遂(二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粒,日一服,漸加之,以小便利為度。
十水丹
治水。
青水先從面目腫,大戟主之。
赤水先從心腫,葶藶主之。
黃水先從腹腫,甘遂主之。
白水先從腳腫上氣而咳,藁本主之。
玄水先從面腫至足腫,芫花主之。
黑水先從趺腫,連翹主之。
風水先從四肢起滿,大身盡腫,澤瀉主之。
石水先從四肢小腹腫滿,大桑白皮主之。
裹水先從小腸滿,巴豆主之。
氣水乍盛乍虛,乍來乍去,赤小豆主之。
上十味藥,皆等分,與病狀同者,則倍之。白蜜和丸,先食服一粒,如小豆大,日三服。欲下病者,服三粒,乃量虛實增減之。
七百五十丸
方行水補虛。
葫蘆巴 破故紙 丁香 蓽澄茄 大椒(各一百個) 巴豆 烏梅(各二十五個) 木香(半兩)。
上一處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黍米大,每服五丸,食後茶湯下,量虛實加減服,此藥大和氣,進飲食,消滯積。
白丸子
治水氣。
龍腦 粉霜(各一分) 輕粉(半兩,以上同研勻,用白麵一匕同和,作一球子,熳火中燒黃,再研如粉) 海蛤(二分,燒紅研末) 寒水石(一分半) 滑石(二分) 海金沙(一分) 陽起石(一分)。
白話文:
消渴水: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蒸餅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粒,空腹飯前用米湯送服。
千斧丸:治療水腫,兼治男女五勞七傷,病情嚴重者適用。 將柳絮礬、雷丸、柴胡、樟柳根、木瓜(切片焙乾)、乾漆、白礬、膽礬、芫花、檳榔、茴香、石斛、定粉、不蚛皂角、桂枝、青皮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青州棗煮熟去皮核,再用五升醋熬藥粉成膏,與棗混合均勻,用大斧槌打一千下,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飯後用生薑湯送服,每日三次。
三部茯苓煎:治療三焦(上中下焦)不通,水液停滯於膈上,形成痰水,積年難愈,即使服藥,也難以根治,或稍有好轉,又復發。患者面色黧黑,手腳冰冷,身體乾燥,皮膚粗糙無光澤,逐漸消瘦,有時嘔吐,或大便秘結,或下痢,病情反复難以控制,久病則腹痛如雷鳴,時常下痢。將茯苓、大黃(或檳榔代替)、白朮、桔梗、川芎、熟地黃、神麴、前胡、乾薑、桂枝、黃芩(或半夏代替)、人參、白芍藥、菖蒲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非特定時間服用皆可。
椒仁丸:治療腹部脹滿如鼓,按壓堅硬,腹部間歇疼痛,初期表現為眼瞼輕微腫脹,時常喘息,小便不利,四肢消瘦,脈象沉弱,大便通暢反而病情加重,稱為石水。如果腹部繞臍處堅硬,但無疼痛,則稱為鼓氣。石水宜用椒仁丸治療,鼓氣宜用木香丸治療(方劑在後)。將椒仁、五靈脂、吳茱萸、甘遂、玄胡索、續隨子、郁李仁、黑牽牛子、附子、木香、芫花、石膏、信砒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麵糊和成丸子,大小如綠豆,用橘皮湯送服一丸,空腹睡前服用,若病情未見好轉,可加服一丸;次日中午再服一丸。
水腫茯苓煎:治療支飲(胸中水飲)、上氣(呼吸困難)、黃疸、腳氣,消渴之後轉為石水,腹部脅肋堅硬脹滿,足脛浮腫,上氣難以平臥,口乾,頸部脈搏跳動,腹部脹滿間歇冰冷,大小便不利。將茯苓、白朮、椒目、防己、葶藶、澤瀉、赤小豆、前胡、芫花、桂枝、芒硝、甘遂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粒,每日一服,逐漸增加劑量,以小便通暢為度。
十水丹:治療各種水腫。青水(從面目腫起)、赤水(從心腫起)、黃水(從腹腫起)、白水(從腳腫上氣而咳起)、玄水(從面腫至足腫起)、黑水(從趺腫起)、風水(從四肢起滿,全身腫脹)、石水(從四肢小腹腫滿起)、裹水(從小腸滿起)、氣水(病情時輕時重)等十種水腫,分別以大戟、葶藶、甘遂、藁本、芫花、連翹、澤瀉、桑白皮、巴豆、赤小豆為主藥。以上十味藥材等量混合,若與病情相符者,則加倍用量。用白蜜和成丸子,飯前服用一粒,大小如小豆,每日三次。若需瀉下,則服用三粒,可根據病情虛實增減劑量。
七百五十丸:治療水腫兼虛弱。將葫蘆巴、破故紙、丁香、蓽澄茄、大椒、巴豆、烏梅、木香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麵糊和成丸子,大小如黍米,每次服用五丸,飯後用茶湯送服,可根據病情虛實增減劑量。此藥溫和,有助於增進食慾,消食去積。
白丸子:治療水腫。將龍腦、粉霜、輕粉、海蛤(燒紅研末)、寒水石、滑石、海金沙、陽起石等藥材研磨成細粉,與白麵混合,製成丸子,燒至黃色,再研磨成細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