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7)

1. 消渴水

上研勻細糯米飯爛研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丸,生薑湯下,不以時日三服。五日後牙縫中血出及臭涎即住服,如涎血未出,加十丸。又五日未下,更加十丸,直以涎出出即住藥。未即每五日更加丸數,腫消則尤要將息忌慎。

椒目煎:治大腹水腫,氣息不通,睡臥不得,上喘氣急。 椒目、黃牽牛、桂(各半分),昆布、海藻、甜葶藶(各三分),牛黃、人參(各一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米飲下,不以時日,二服加至二十丸,以小便利為度。

滑石丸:利小便治水氣。 木通、滑石(各三兩半),瞿麥(一兩半),海金沙(六分半),甘遂(六分),通草(四分),水蛭(一分),地膽(十個)。 上為細末,糯米粥和丸,梧桐子大。臨臥煎燈草滑石湯下七丸。

千金翼澤漆湯:主水通身洪腫,四肢無堪,或從消渴,或從黃疸,支飲內虛,不足榮衛不通,血氣不行,喘息不安,腹中響脹滿,眼不得視方。 澤漆根(十兩),赤小豆(二升),甘草(二兩),鯉魚(一頭約五斤,去腸胃),麥門冬、茯苓、人參(各二兩),生薑(八兩)。 上八味,切以水一斗七升,先煮鯉魚小豆,減七升去之,納藥煮取四升半去滓。一服三合,日三,弱人二合。再服氣下喘止可至四合,晬時小便利,腫氣減或小溏下,若便大利,還從一合始。大便止,若無鯉魚,鮦亦可用。若水甚不得臥,臥不得轉側,加澤漆一片。渴加栝蔞二兩,咳加紫菀二兩、細辛一兩、款冬花一兩、桂三兩。增魚汁,忌海藻、菘菜、鮓物等。

解帶散:治水腫腹脹如鼓,上氣喘急,前後心刺痞,小便不利。 海帶、海藻、昆布、益智、木香、雷丸、蘿蔔子、皂皂黃。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酒一盞煎之。服後須分泄百次,不以時。

病源曰:腎者主水,脾胃主土,土性剋水,脾與胃合相為表裡。胃為水穀之海,今胃虛不能傳化水氣,使水滲液經絡,浸漬臟腑。脾得水濕之氣則病,脾土不能制水,故水氣獨歸於腎,三焦不瀉,經脈閉塞。故水氣溢於皮膚,而令腫也。其狀目裹上微腫,如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股間冷。以手按腫處,隨手而起,如物裹水之狀,口苦舌粗,不得正偃。偃則咳清水,不得臥。臥則驚咳甚,小便黃色是也。水病有五不可療:第一唇黑傷肝;第二缺盆平傷心;第三臍凸傷脾;第四足下平滿傷腎;第五背平傷肺。凡此五傷,必不可療。脈沉者水也,脈洪大者可治,微細者不療也。

養生方云:十一月勿食自死肉脯,動於腎,喜成水病。黃帝問曰:水與皮膚脹,鼓脹,腸覃,石瘕何以別之?歧伯對曰:水始起也,目裹上微腫,如蠶臥起之狀,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脛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發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膚脹者,寒氣客於皮膚之間,殼殼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陷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鼓脹者,腹脹身腫大,與膚脹等,其色蒼黃,腹脈起,此其候也。

腸覃者,寒氣客於腸外,與胃氣相搏,正氣不得營,因有所繫瘕而內著。惡氣乃起,息肉乃生。其始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也,若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月。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不以時下,此其候也。石瘕者,生於胞中,寒氣客於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衄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於女子,可導而下之。曰:膚脹鼓脹,可刺耶?對曰:先瀉其腹之血絡,後調其經,亦刺去其血脈。師曰:病有風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黃汗。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痛,其人惡風;皮水其脈亦浮,外證胕腫,按之沒指,不惡風,其腹如鼓,不滿不渴,當發其汗。正水其脈沉遲,外證自喘。石水其脈沉,外證腹滿不喘。黃汗其脈沉遲,身體發熱,胸滿,四肢面腫。久未愈,必致癰膿。(腸覃石瘕二病,惟婦人有之,宜服萬安丸,方在勞疰門中)。

白話文:

消渴水:將糯米飯研磨成細粉,製成豌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生薑湯送服,不限時間,一天服用三次。服用五天后,如果牙縫出血或出現臭涎,就停止服用。如果涎血未出現,則再加服十丸。又過五天仍無效,再加服十丸,直到出現涎血才停止服藥。如果沒有出現涎血,每五天增加服藥丸數。腫脹消退後,更要好好休息,忌口謹慎。

椒目煎:治療腹部脹大水腫,氣息不通暢,無法平躺睡覺,呼吸急促上氣不接下氣。將椒目、牽牛子、桂枝(各半分)、昆布、海藻、甜葶藶(各三分)、牛黃、人參(各一分)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服用兩次後增加到每次二十丸,以小便通暢為度。

滑石丸:利尿治療水腫。將木通、滑石(各三兩半)、瞿麥(一兩半)、海金沙(六分半)、甘遂(六分)、通草(四分)、水蛭(一分)、地膽草(十個)研磨成細粉,用糯米粥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子。睡前用燈芯草和滑石煎湯送服七丸。

千金翼澤漆湯:主治全身水腫,四肢無力,可能是由消渴或黃疸引起,或因體內津液虧虛,導致氣血運行不暢,出現呼吸困難、腹部脹滿、視力模糊等症狀。將澤漆根(十兩)、赤小豆(二升)、甘草(二兩)、鯉魚(一頭約五斤,去除內臟)、麥門冬、茯苓、人參(各二兩)、生薑(八兩)切碎,加水一斗七升,先煮鯉魚和赤小豆,煮至水減七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四升半,濾去藥渣。每次服用三合,一天三次,體弱者每次服用二合。再次服用時,如果氣喘停止,可以增加到每次四合;如果小便通暢,腫脹減輕或大便略稀,如果大便過稀,則減少到每次一合。大便正常後,如果沒有鯉魚,也可以用鮦魚代替。如果水腫嚴重,無法平躺或翻身,可以增加澤漆一片。口渴則加栝蔞二兩,咳嗽則加紫菀二兩、細辛一兩、款冬花一兩、桂枝三兩,並增加魚湯。忌食海藻、白菜、醃製食物等。

解帶散:治療水腫,腹部脹大如鼓,呼吸急促,胸部刺痛,小便不利。將海帶、海藻、昆布、益智仁、木香、雷丸、蘿蔔子、皂莢皮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酒煎服。服藥後,需多次排便,不限時間。

病源論述:腎臟主水,脾胃主土,土性克水,脾胃相表裡,胃為水穀之海。如果胃虛弱,不能運化水濕,則水濕會滲入經絡,浸漬臟腑。脾臟受水濕之氣影響就會生病,脾土不能制水,水氣就會積聚在腎臟,三焦不通,經脈阻塞,所以水氣溢於皮膚,導致水腫。症狀表現為眼瞼輕微腫脹,像蠶一樣蜷臥起身,頸脈搏動時咳嗽,陰部寒冷。用手按壓腫脹處,按下去後會馬上隆起,像包裹著水一樣,口苦舌苔厚膩,無法平躺,平躺就會咳嗽清水,無法入睡,入睡則咳嗽加重,小便顏色發黃。水腫病有五種不可治療的狀況:一、嘴唇發黑傷及肝臟;二、鎖骨處平坦傷及心臟;三、肚臍凸出傷及脾臟;四、腳底平滿傷及腎臟;五、背部平坦傷及肺臟。這五種情況,都不可治療。脈象沉者為水腫,脈洪大者可治,脈細微者不可治療。

養生方論述:十一月不要吃腐敗的肉乾,以免傷腎,容易導致水腫病。黃帝問道:水腫、皮膚脹滿、鼓脹、腸覃、石瘕如何區分?歧伯回答:水腫初期,眼瞼輕微腫脹,像蠶一樣蜷臥起身,頸脈搏動時咳嗽,陰部寒冷,小腿腫脹,腹部膨大。水腫嚴重時,用手按壓腹部,按下去後會馬上隆起,像包裹著水一樣,這是水腫的表現。皮膚脹滿是寒氣侵入皮膚之間,皮膚繃緊但不堅硬。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厚,按壓腹部會凹陷但不會隆起,腹部顏色不變,這是皮膚脹滿的表現。鼓脹是腹部和全身腫脹,與皮膚脹滿相似,但顏色蒼黃,腹部有脈搏跳動,這是鼓脹的表現。腸覃是寒氣侵入腸外,與胃氣相搏,正氣不能運化,形成結塊,內部腫脹。惡氣上升,形成息肉。初期如雞蛋大小,逐漸增大,到最後像懷孕一樣,時間長達數年。按壓則堅硬,推動則移動,月經不調,這是腸覃的表現。石瘕是生在胞宮裡,寒氣侵入子宮,子宮閉塞,氣血不通,污血不能排出,積聚日久增大,像懷孕一樣,月經不調。這些疾病都發生在女性身上,可以通過導引排出。問道:皮膚脹滿和鼓脹可以針刺嗎?回答:先瀉去腹部淤血,然後調理經絡,也可以用針刺排出淤血。老師說:水腫病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種。風水脈象浮,外證是關節疼痛,怕風;皮水脈象也浮,外證是肢體腫脹,按壓下去會凹陷,不畏風,腹部膨脹如鼓,不渴,應該發汗治療;正水脈象沉遲,外證是喘息;石水脈象沉,外證是腹部脹滿不喘息;黃汗脈象沉遲,身體發熱,胸部脹滿,四肢面部腫脹。久治不愈,會化膿。腸覃、石瘕兩種疾病只有婦女才會得,應該服用萬安丸,方子在勞疰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