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12)
卷第一 (12)
1. 四時感病用藥次敘
凡人初中病便不如常者,則診視脈證。形體惡風者,傷風怯寒者,病寒脈澀而浮緊,皆中風寒在表也。則可汗之,宜用溫藥桂枝之類。小寒之邪乃可溫之,大寒之邪可以熱之。理中丸散主之,有小逆者可以和之。但身惡熱者,有熱脈洪數浮大,則皆中熱也。熱則從中風治,更看輕重大小,續命湯主之。
白話文:
如果一個人平時身體健康,突然生病,則要診視脈搏和症狀。怕風、怕冷、脈搏澀而緊的人,都是風寒表證。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桂枝之類的溫熱藥物,把小寒之邪溫散出去。如果寒邪嚴重,則可以使用熱性的藥物,如理中丸散,如果有逆氣,則可以和胃氣。如果一個人怕熱、脈搏洪數浮大,則說明他是熱證。這種情況下可以使用續命湯來治療。
熱在於表,則可汗之,宜用溫涼藥柴胡湯之類。小熱之邪乃可涼之,大熱之邪可以冷之,則用白虎湯之類。虛熱虛煩竹葉湯補解之類,或有逆者,可以橘皮人參湯涼溫藥和之止之。如病證有寒熱者,傷於中寒熱也。先寒者為先中寒於陽經,此乃陰邪在陽經之裡也。寒氣勝故先寒動也。
白話文:
熱症在體表浮淺部位,可以發汗驅邪,宜使用溫涼藥,如柴胡湯等。小熱之邪可以清涼治療,大熱之邪可以冰寒治療,宜使用白虎湯等藥物。虛熱虛煩的病症,可用竹葉湯補益和舒解,或有逆證的,可以用橘皮、人參湯清涼溫潤藥物配合應用,以治療虛煩逆症。如果病症有寒熱兩種,是因中寒導致熱症。先寒證的,是先在陽經中寒,這是陰邪在陽經內的緣故。寒邪盛故而先寒動。
先熱者熱中於陽,熱邪在表故熱先發也。但從熱從寒辯證診脈表裡先後治之。若病人脈浮緊盛澀惡寒,身體頭面煩痹項強,四肢疼痛腰腳皆疼,是太陽中邪並可汗之。但脈緊實沉盛澀滯而頭甚痛,體不惡寒,皆可治里,仍看虛實宣泄調順,不必五日,當從急重而治之也。宜慎詳之。
白話文:
凡是患上熱病的人,他的熱先出現在陽的部分,因為熱邪在外表,所以熱先發病。但是,在診察辨證時,要根據病人脈搏的浮緊、盛澀等症狀,來判斷熱邪是先在太陽經還是陽明經,再決定治療的方法。
如果病人的脈搏浮緊、盛澀,惡寒、身體頭面煩悶、痹痛、項強、四肢疼痛、腰腳痠疼,這是太陽經中邪,可以使用汗法治療。
如果是脈緊實、沉盛、澀滯,而頭痛劇烈,身體不惡寒,這都是陽明經中邪,可以使用宣泄、調順的方法治療,不必等五天,應該立即治療,宜慎重慎重詳加考慮。
表和里病下之溫之便愈,里和表病散之汗之立痊。但四體溫和,只是頭痛氣滿心腹疰滿,脈又沉實或伏經者,此是表和里病,不可須守待第五日方瀉。緣其病在裡,須且祛逐邪氣,慮有變動。若瀉出邪氣,病必即時而愈。如脈浮或壯熱四肢煩疼惡寒項強腰膝疼,此是表未和里卻無滯,不可下,下之必危。
白話文:
如果表和裡的病症都可以透過瀉下和溫熱的方法來醫治,那麼疾病就會痊癒。如果裡和表的病症都可以透過散發汗液的方法來醫治,那麼疾病就會立刻痊癒。但是,如果四肢溫和,只是頭痛、氣滿、心腹脹滿,脈象又沉實或伏經,這就是表和裡的病症,不能等到第五天才瀉下。因為病症在裡,需要儘快祛除邪氣,避免病情發生變化。如果瀉出邪氣,疾病一定會立刻痊癒。如果脈象浮或壯熱、四肢煩疼、惡寒、項強、腰膝疼痛,這就是表症沒有治好,而裡症卻沒有停滯,不能瀉下,瀉下就會有危險。
須且解表發汗,更依日數次第看證候吐瀉調治必愈。故脈微不可吐,虛細不可下,陰虛脈沉微而氣弱者不可發汗。如不依證候而汗下乃醫人大禁也。和之平之自然即效。今中病者初得可吐可汗可攻可瀉可平便愈。其有邪勝未效,或治療無准漸傳痼疾,則別立證候理之萬全。今再引五臟病證候調治之法,必無損誤矣。
白話文:
必須先解表發汗,再根據病症的發展情況,次第治療,吐瀉調治,必能痊癒。所以脈搏微弱不能吐,虛弱細小不能瀉,陰虛脈沉微而氣弱的不能發汗。如果不管病症就給予發汗、攻下,乃是醫家的大忌諱。和解、平調自然就會奏效。現在患中等病症的人,開始得病時,可以吐、可以發汗、可以攻、可以瀉、可以平調等方法治療,就可以痊癒。如果邪氣盛重,上述方法無效,或者久治不癒,漸漸轉為痼疾,則需另立證候,妥善處理,才能萬無一失。現在再引用五臟病的病證候調治方法,必定不會有損傷和錯誤。
2. 用藥不同
夫傷寒、中風、溫、濕、熱病、痙、暍、時疫,雖同陰陽之法,須別作治療。若與傷寒同治,必致危損。經言:「脈有陰陽之法。」何也?凡脈浮大、洪數、動滑,此名陽脈也。沉細、澀弱、弦微,此名陰脈也。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者死。審而察之。
白話文:
傷寒、中風、溫病、濕熱病、痙病、霍亂、時疫這些疾病,雖然都遵循陰陽的法則,但治療卻要區分開來,不能混為一談。倘若按照治療傷寒的方法來治療,那麼必然會造成危險和損害。經典著作中說:「脈搏有陰陽之分。」這是什麼意思呢?凡是脈搏浮大、洪數、動滑的,這些都是陽脈。沉細、澀弱、弦微的,這些都是陰脈。陰病出現了陽脈,則病人會生還;陽病出現了陰脈,則病人會死亡。這些規律需要審慎地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