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1)
卷第二 (1)
1. 卷第二
2. 腳氣
(曹防禦方論著之首篇)
昔孫思邈著書敘百病必先中風,敘中風必先腳氣,豈無意哉?蓋以謂風者百病之長,而卑濕蒸郁之氣中人尤重。雖方既舉綱目,而治療之法頗為疏。況自古以來斯疾甚於卑濕處,時感此患人多不辨識。貫之自少為此所苦五六年,遂博覽素問、靈樞、甲乙、巢源、千金、外臺、聖惠小品、金匱、玉函諸家本草及蘇恭方論、古今脈書,凡有是說無不窮治。
而臟腑之論、針艾之法、脈證之辨、食飲之宜、四時之要、道引之術,以至淋㳿、蒸熨、備急要方或經驗者悉錄而集之,名曰腳氣治法總要,分為一十九門,通為一卷。非敢自謂有補於將來,亦欲傳於好事者,庶幾臨病有所考焉。
白話文:
腳氣
古人孫思邈認為,各種疾病中,中風最重要,而導致中風的根本原因,往往是腳氣。這絕非偶然,因為風是百病之首,而下肢濕熱之氣侵犯人體更是嚴重。雖然以前的醫書已略述綱要,但治療方法卻相當粗略。況且,自古以來,腳氣在潮濕環境中盛行,許多患者都無法正確辨識病情。我(作者)從年輕時就飽受腳氣困擾長達五六年,因此廣泛研讀了《素問》、《靈樞》、《甲乙經》、《巢氏病源方》、《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聖惠方》、《金匱要略》、《玉函經》等諸多醫書以及蘇恭的方論、古今脈學著作,凡是有關腳氣的記載,都深入研究治療方法。
我彙整了臟腑學說、針灸療法、脈證辨別、飲食禁忌、四季養生、導引術,以及熱敷、熨燙等急救方法和臨床經驗,編寫成《腳氣治法總要》,分為十九個部分,合為一卷。這並非自認為有所成就,而是希望傳授給有志於此的人,以便在遇到病症時有所參考。
3. 天門冬丸
治風毒四肢頑痹,手足浮腫,腳弱,醫所不治,此悉主之
天門冬(切二斗半,杵絞取汁) 生地黃(如上) 枸杞子(切三斗,淨洗,以水二石五斗煮取一斗三升) 獐骨(一具,碎之,以水一石煮取五斗) 酥(三升,煉) 白蜜(三升,煉)
以上六味,並大斗銅器中,微火,先煎地黃、門冬汁,減半,仍合煎取二大斗,下後藥煎取一斗,內銅器重釜煎,今隱掌,可丸,梧桐子大,二十丸,日二服,加至五十丸,慎生冷、醋滑、雞、豬、魚、蒜、油、麵等,擇四時。
白話文:
天門冬丸可以治療風毒引起的四肢頑固麻痺、手足浮腫、腿腳無力等,即使其他醫生治不好的症狀,也能用此方來治療。
藥方組成:天門冬(切碎,取汁液,約2.5斗)、生地黃(用量同天門冬)、枸杞子(切碎洗淨,用水25斗煮至13升)、獐骨(一隻,打碎,用水10斗煮至5斗)、酥油(3升,煉製)、蜂蜜(3升,煉製)。
製作方法:將以上六味藥材,放入大銅器中,用小火慢煎。先煎煮生地黃和天門冬汁液,煎至減半,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直至煎成2斗的藥汁,然後再用銅器重釜煎煮,直到藥汁濃縮成可以製成藥丸的稠度。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20丸,每日服用兩次,逐漸增加到每次服用50丸。服用期間應注意避免食用生冷、醋、雞肉、豬肉、魚肉、大蒜、油膩食物及麵食等,並應根據季節調整飲食。
4. 王相日合之散如下
白茯苓、柏子仁、白朮、葳蕤、菖蒲、遠志、澤瀉、薯蕷、人參、石斛、牛膝、杜仲、細辛、獨活、枳實、芎藭、黃耆、蓯蓉、續斷、狗脊、萆薢、白芷、巴戟、五加皮、覆盆子、陳橘皮、胡麻仁、大豆黃卷、茯神、石南、桂(各三兩);甘草(六兩);蜀椒;薏苡仁(一升);阿膠(十兩);大棗(一百個);鹿角膠(五兩);蔓荊子(三兩)。
上三十八味,內煎中,添牛髓、鹿髓各三升,大佳。 小便澀,去柏子仁,加秦艽二兩、乾地黃六兩。 陰痿失精,去葳蕤,加五味子二兩。 頭風,去柏子仁,加菊花、防風各二兩。 小便利陰氣弱,去細辛、防風,加茱萸二兩。 小便冷,去防風各二兩,加乾薑二兩。 無他疾,依方合之。 女人先患熱者得服,患冷者不得服。
白話文:
王相日合之散配方如下:
白茯苓、柏子仁、白朮、葳蕤、菖蒲、遠志、澤瀉、薯蕷、人參、石斛、牛膝、杜仲、細辛、獨活、枳實、芎藭、黃耆、蓯蓉、續斷、狗脊、萆薢、白芷、巴戟天、五加皮、覆盆子、陳橘皮、胡麻仁、大豆黃卷、茯神、石南、桂枝(以上各三兩)、甘草(六兩)、蜀椒、薏苡仁(一升)、阿膠(十兩)、大棗(一百個)、鹿角膠(五兩)、蔓荊子(三兩)。
以上三十八味藥材煎煮服用,效果更佳者可加入牛髓、鹿髓各三升。若小便澀痛,則去除柏子仁,另加秦艽二兩、生地黃六兩。若陰莖痿軟、遺精,則去除葳蕤,另加五味子二兩。若頭痛,則去除柏子仁,另加菊花、防風各二兩。若小便不利且陰氣虛弱,則去除細辛、防風,另加吳茱萸二兩。若小便冰冷,則去除防風,另加乾薑二兩。若無其他疾病,則依此方劑服用。女性患者,若先患有熱症方可服用,若患有寒症則不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