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十 (3)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3)

1. 小兒

四聖湯

治瘡疹出不快及到⿲手肙犬。紫草茸、木通、枳殼、甘草、黃耆。上等分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中盞,煎至八分溫服,不以時。

益黃散

又名補脾散,補養脾胃,消進飲食。陳橘皮(一兩)、青橘皮(半兩)、訶子肉(半兩)、甘草、丁香(二錢)。(重校定此方內甘草無分兩,此方錢氏方內亦載之,納甘草用半兩)。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服。

五靈脂丸

治小兒急慢驚風,四肢搐搦。五靈脂、白附子(生)、天南星(生)、乾蠍(生各一兩)、蟬殼(生半兩)。上為末,釅醋二大盞,藥末一兩同熬成膏,入余末和丸如綠豆大,滿月兒奶汁化破一丸,二歲以下漸大以意加減,並用金銀薄荷湯化下,鼻上有汗是效乃愈。

佛茄花散

治小兒慢驚神效方。金頭蜈蚣、蠍梢、佛茄花(蔓駝羅花)、白附子(各等分)、龍腦(少許)。上研極細,三歲兒半字,三歲以上一字,薄荷水調手按左鼻搐右,按右搐左,立止,少頃汗如雨,困睡勿驚起,永不發。

五味丸

治小兒一切病,大有神效。硫黃、硝石(二味垍器內用文武火熬熔拌和勻)、五靈脂、陳皮、青皮(各二兩)。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十丸,大人亦可服,米飲下。(重校定此方本來復丹,以小兒去服玄精石,惟陰陽不分,痞滿厥逆乃可)。

二神散

治小兒急慢驚風。天將子(二個)、硃砂、輕粉(各一分)、蠍梢(五個)、巴豆(二個)。上為細末,研奶汁為丸,如麻子大,一歲一丸,薄荷水下。

雄黃麝香散

治小兒走馬疳。麝香(少許)、蘆薈、青黛、黃柏、雄黃(各一分)。上同為末,每服乾摻貼,日三上。

小柴胡湯

治煩熱。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分)、半夏(二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嗽者加五味子二兩。

四物丸

治㿗。荔枝核、橘子核、茴香(各一兩)、牽牛子(半兩黑者)。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空心米飲下。

若頭痛發熱,肢體疼咽煩痛者,宜四味升麻湯;瘙癢成癮疹者,宜荊芥湯;時嘔者,宜小柴胡湯;不惡寒,但煩燥,小便赤色多渴,成赤斑點者,則以竹葉湯犀角飲子;大便不通者,宜四順飲子(方見大腸門);昏睡譫語,大便不通或如狂者,宜大承氣湯(方見風痙門)。

若大便自利,黑黃色,此毒氣亦有所出,亦不必廣與湯劑,恐重增他病,其大便已利,不得湯藥助之,其瘡赤稀少自快利,但只以升麻荊芥湯最佳,小柴胡湯方在前。

升麻湯

升麻、芍藥、葛根、甘草(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無時。

荊芥湯

薄荷葉、荊芥穗、牛蒡子、甘草(各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竹葉湯

治虛熱虛煩。石膏(四兩)、知母(二兩)、麥門冬、甘草(各一兩)。(重校定此方內二味無分兩,此方指迷方亦載之,納麥門冬甘草各用一兩)。

白話文:

小兒

四聖湯:治療瘡疹發疹不暢及蔓延至手足的藥方。藥材包含紫草茸、木通、枳殼、甘草、黃耆,等量混合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用一杯半水煎至八分滿,溫服,不拘時間。

益黃散(又名補脾散):補益脾胃,增進食慾的藥方。藥材包含陳橘皮(一兩)、青橘皮(半兩)、訶子肉(半兩)、甘草(半兩)、丁香(二錢)。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煎至六分滿,飯前服用。

五靈脂丸:治療小兒急慢驚風,四肢抽搐的藥方。藥材包含五靈脂、生白附子、生天南星、生乾蠍(各一兩)、生蟬殼(半兩)。研磨成粉末,用兩大杯醋熬成膏狀,加入其餘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滿月嬰兒每次服用一丸,兩歲以下兒童依年齡增減用量,並用金銀薄荷湯送服。鼻上有汗則表示藥效,痊癒。

佛茄花散:治療小兒慢驚有效的藥方。藥材包含金頭蜈蚣、蠍梢、佛茄花(蔓陀羅花)、白附子(等量)、龍腦(少許)。研磨成極細粉末,三歲以下兒童每次服用半字量,三歲以上兒童每次服用一字量,用薄荷水調勻,按住左側鼻孔,吸入右側鼻孔,然後交換,立即見效,不久汗如雨下,昏睡勿驚醒,可預防再次發作。

五味丸:治療小兒各種疾病,療效顯著的藥方。藥材包含硫黃、硝石(二味用文武火在器皿中熔化拌勻)、五靈脂、陳皮、青皮(各二兩)。研磨成細末,用水煮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大人也可服用,米湯送服。

二神散:治療小兒急慢驚風的藥方。藥材包含天將子(兩個)、硃砂、輕粉(各一分)、蠍梢(五個)、巴豆(兩個)。研磨成細末,用奶汁做成麻子大小的藥丸,一歲兒童每次服用一丸,薄荷水送服。

雄黃麝香散:治療小兒走馬疳的藥方。藥材包含麝香(少許)、蘆薈、青黛、黃柏、雄黃(各一分)。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適量,乾摻外敷,一日三次。

小柴胡湯:治療煩熱的藥方。藥材包含柴胡(八兩)、人參、黃芩、甘草(各三分)、半夏(二兩半)。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加生薑五片、大棗一個,煎至一杯,去渣溫服,咳嗽者加五味子二兩。

四物丸:治療㿗(痛經)的藥方。藥材包含荔枝核、橘子核、茴香(各一兩)、牽牛子(半兩,黑色)。研磨成細末,用水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五丸,空腹米湯送服。

其他治療方案:

頭痛發熱,肢體疼痛咽喉腫痛者,宜用四味升麻湯;皮膚瘙癢起疹者,宜用荊芥湯;經常嘔吐者,宜用小柴胡湯;不惡寒,但煩躁,小便赤色口渴,出現紅色斑點者,則用竹葉湯犀角飲子;大便不通者,宜用四順飲子;昏睡譫語,大便不通或如狂者,宜用大承氣湯。

若大便自行通暢,顏色黑黃,表示毒氣已排出,不必服用大量湯藥,以免加重病情。若大便已通暢,則不必再服用藥物幫助通便,若瘡疹顏色變淡,數量減少,則病情好轉。此時,升麻荊芥湯最佳,小柴胡湯亦可選用。

升麻湯:藥材包含升麻、芍藥、葛根、甘草(等量)。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煎至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荊芥湯:藥材包含薄荷葉、荊芥穗、牛蒡子、甘草(各一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杯水煎至一杯,去渣溫服。

竹葉湯:治療虛熱虛煩的藥方。藥材包含石膏(四兩)、知母(二兩)、麥門冬(一兩)、甘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