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 (10)
卷第十 (10)
1. 瀉痢(嘔吐附)瘧
吳茱萸、黃連、白芍藥(並銼如豆同炒紫色)。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小阿膠丸:治冷熱不調,下痢膿血,腹中㽲痛,只干欲飲,小便不利,調中安和臟氣。
黃連、阿膠(各一兩)、茯苓(二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隱居溫中湯:治腹痛止痢。
白芍藥、桂(各半兩)、吳茱萸(一百五十個)。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玉粉丹:若下痢清水,其色赤黃,但欲飲冷,時時嘔逆,小便不利,得熱則極,心胸煩躁,脈虛大而數,此由乘虛熱入於胃,滲下三焦,津液不分,並於大腸,謂之挾熱利,先宜五苓散利小便,次以此玉粉丹四味阿膠丸(方在前)。
蛤粉、硫黃。
上件等分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米飲下五十丸,不以時。
杏仁丸:治瀉兼治吐。
杏仁、巴豆(去油等分)。
上合和勻,面糊為丸如麻子大,米飲下一丸,不以時。
黑霜丸:治吐瀉霍亂。
巴豆(一個去油)、百草霜(三錢匕)。
上同研令勻,湯浸蒸餅為丸,芥子大,水瀉冷水一丸,霍亂吐瀉不定者,同蟬殼一個為末,冷水調下一丸,忌熱物,只一服便瘥。
樸附丸:治脾胃氣弱及下冷不思食泄瀉。
厚朴(二兩)、附子(一兩各銼如皂子)。
上以生薑六兩取汁,於銀石器內貯之,重湯熬盡薑汁,取出焙乾為細末,用神麯法酒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熱米飲下。
香姜散:治久患脾瀉。
生薑(四兩)、黃連(一兩各銼如豆大)。
上同炒姜乾脆深赤,去姜取黃連為末,每服二錢,臘茶調下,空心。
丁香散:治痢。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切如麻子大)、丁香(半兩)、生薑(二兩去皮切如麻子大)。
上二味慢火煎乾微黃色,入丁香半兩,三味同為細末,每服一錢,空心米飲調下。
橡實散:治久赤白痢,日夜不止。
橡實、乾薑(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不以時。
橘皮茯苓湯:治下痢煩嘔。
陳皮、白茯苓(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食後白湯點服。
桃花丸:治痢下冷,臍下絞痛。
赤石脂、乾薑(各一兩炮)。
上二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豌豆大,每服十丸,日三,加至二十丸,食前米飲下。
霍香散:治瘧。
高良薑、藿香(各半兩)。
上為末,均分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盞,溫服,未定再服。
艾餛飩:治脾虛有寒。
乾薑末、熟艾。
上等分以白麵作餛飩,如酸棗大,每服四五十個,煮熟空心服,腹脹者炒厚朴煮汁,熟即煮餛飩食之。
金液丹:治吐瀉。
好硫黃(一斤)。
上用一斗三升瓷瓶子內盛以瓦子蓋口,先用赤石脂固縫,通用鹽泥紙筋固濟陰乾,磚砌一大爐子,可高三尺餘,中心掘一坑子,先安一水䍦,令其口大小與硫黃䍦子底相當,將硫黃罐子坐在水罐子上,四下用土培了口縫,先下熟灰在爐內,令埋罐子一半,用熟火三斤簇了罐子,再用熟火蓋罐子上約令三四寸深,每一伏時再添三斤,一如上法,蓋覆七日住火,取出打破開,如生金色,其滓石盡澄在下不用,柳木槌研細水浸蒸餅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飲下,食前。
白話文:
吳茱萸、黃連、白芍藥等量,切成豆粒大小,一起炒至紫色。研磨成細粉,用米湯煮成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小阿膠丸:主治冷熱失調,下痢膿血,腹痛絞痛,口渴欲飲,小便不利等症,能調理中氣,安和臟腑。將黃連、阿膠各一兩,茯苓二兩研磨成細粉,用米湯煮成糊狀,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隱居溫中湯:主治腹痛瀉痢。將白芍藥、桂枝各半兩,吳茱萸一百五十粒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空腹溫服。
玉粉丹:適用於下痢清水,色澤赤黃,喜飲冷水,經常嘔逆,小便不利,遇熱則加劇,心胸煩躁,脈象虛大而數的症狀。此乃虛熱入侵胃部,滲入三焦,津液不分,積聚在大腸所致的挾熱洩瀉。應先服用五苓散利尿,再服用此玉粉丹及前述的小阿膠丸。將蛤粉、硫黃等量研磨成細粉,用米湯煮成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米湯送服,不拘時辰。
杏仁丸:主治瀉痢兼嘔吐。將杏仁、巴豆(去油)等量混合均勻,用米湯製成麻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米湯送服,不拘時辰。
黑霜丸:主治嘔吐瀉痢霍亂。將巴豆(一個,去油)、百草霜三錢研磨均勻,用湯浸泡的蒸餅製成芥子大小的丸藥。水瀉服用一丸,霍亂嘔吐瀉痢不定者,加蟬蛻一個研磨成粉,用冷水送服一丸。忌食熱物,通常一劑即可痊癒。
樸附丸:主治脾胃氣虛,下腹寒冷,不想吃東西,腹瀉。將厚朴二兩、附子一兩切成皂子大小,用生薑六兩取汁,放入銀器或石器中,用文火熬乾薑汁,取出烘乾研磨成細粉,用酒曲發酵的米酒煮成糊狀,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空腹用熱米湯送服。
香姜散:主治久患脾胃虛弱引起的腹瀉。將生薑四兩、黃連一兩切成豆粒大小,一起炒至生薑乾脆深赤色,去除生薑,只取黃連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二錢,用臘茶送服,空腹服用。
丁香散:主治痢疾。將炮製去皮臍的附子一兩切成麻子大小,丁香半兩,生薑二兩去皮切成麻子大小。先將附子、生薑用文火煎乾至微黃色,再加入丁香半兩,三味藥一起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空腹用米湯送服。
橡實散:主治久患赤白痢,日夜不止。將橡實、乾薑各半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米湯送服,不拘時辰。
橘皮茯苓湯:主治下痢煩嘔。將陳皮、白茯苓各半兩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桃花丸:主治下痢腹冷,臍下絞痛。將赤石脂、乾薑各一兩炮製後研磨成細粉,用煉蜜製成豌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每日三次,逐漸加至二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霍香散:主治瘧疾。將高良薑、藿香各半兩研磨成粉,均分成四份。每次取一份,加水一碗煎至半碗,溫服,若症狀未消,可再服用。
艾餛飩:主治脾虛寒。將乾薑末、熟艾等量混合,用白麵做成酸棗大小的餛飩。每次服用四、五十個,煮熟後空腹服用。若腹脹,可用炒過的厚朴煎水,煮熟餛飩後再食用。
金液丹:主治嘔吐瀉痢。將上好硫黃一斤放入一斗三升的瓷瓶中,用瓦片蓋好瓶口,再用赤石脂封好縫隙,再用鹽泥和紙筋封固,陰乾後,用磚砌一個約三尺高的爐子,中間挖一個坑,放置一個盛水的罐子,其開口大小與硫黃瓶底相當,將硫黃瓶放在水罐子上,四周用土填實封口。先在爐內放入熟灰,埋住硫黃瓶一半,用文火三斤的火力燒烤硫黃瓶,再用文火覆蓋在瓶子上約三四寸深,每隔一小時添三斤柴火,如此持續七日後熄火。取出打破,如果硫黃呈金黃色,則下層的雜質不用,用柳木槌將金黃色的硫黃研磨成細粉,用米湯浸泡過的蒸餅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