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 (2)
卷第十 (2)
1. 瀉痢(嘔吐附)瘧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以時。
纏金丹
治久積瀉痢。
硝石、膩粉、硇砂、粉霜、砒(各一分)、硫黃(二分)、巴豆霜、龍腦(各一分)、辰砂、蠟(各半兩)。
上九味同研勻細,熔蠟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丸,臨臥米飲下。
大桃花湯
主冷白滯痢腹痛(如膿加厚朴三兩,嘔加橘皮二兩)。
赤石脂(八分)、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三兩半)、甘草(一兩半)、術一升(約三兩)、人參(二兩半)、芍藥(一兩)。
上為細末,以水一斗二升,煮術取九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作三服。(重校定此方分兩甚多,而云煮分三服,恐不可用於今,宜加減以五大分為一服)。
縮砂蜜丸
治久痢顏色相雜,腹中常冷,水穀不化,腸鳴裡急後重疼痛,或下如赤豆汁,或如魚腦者。
厚朴、附子、乾薑、艾葉(各三兩,四味為粗末,生薑四兩拌勻焙乾)、肉豆蔻、訶子皮(各一兩半)、吳茱萸、縮砂仁、草豆蔻、陳皮(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
烏梅肉丸
治久痢不瘥。
神麯(一升)、附子(二兩)、大麥櫱(一升)、當歸、桂(各三兩)、吳茱萸、烏梅肉、乾薑、黃連(各四兩)、川椒(一兩半,出汗)。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丸,空心米飲服。
艾葉散
治久痢痼冷,食不消化,四肢不和,心腹多痛,少思飲食。
附子、艾葉、白石榴、當歸、吳茱萸、龍骨(各一兩)、乾薑、阿膠、白朮(各三分)、厚朴(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不以時。
大丁沉丸
治嘔吐不止。
丁香、白茯苓、人參、不灰木、半夏(為末,生薑汁和作餅子爆令乾,以上各一兩)、陽起石、礞石(各半兩)、阿魏(半分,醋化面和餅子爆干)、杏仁(五個,去皮,針上燈燎去皮研)、巴豆(五個,去皮心膜,瓦上出油炒)。
上為細末,白蒸餅浸漉出,控乾和丸,雞頭大。每服二丸,生薑二片,水七分,煎至四分,溫服。小兒減服,不以時。
補脾丸
若久痢不止,體重羸瘦,腹中脹急,飲食不化,遇寒則極,脈弦而遲,此脾胃素弱,為風冷則穀不化而水勝,久久不止,成虛勞,宜服此。
厚朴(去皮一兩,生薑一兩,同杵令爛焙乾)、白朮、石脂、肉豆蔻(各一兩)、麥櫱(半兩)、蓽茇、訶子、附子、神麯(各半兩)、乾薑(一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未知加至五十丸。
吳茱萸丸
治久痢不止,腹痛不能消食。
吳茱萸、乾薑、附子、厚朴(各一兩)、甘草、桂心、黃連、木香、青橘皮(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以時。
當歸白朮丸
治痢後四肢羸困,不能飲食。
附子、白朮(各二兩)、人參、神麯、肉豆蔻仁、乾薑、當歸、木香、桂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以時。
白話文:
瀉痢(嘔吐附)瘧的各種治療方法:
第一方: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的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不拘時間。
第二方(纏金丹):治療久治不癒的瀉痢。將硝石、膩粉、硇砂、粉霜、砒霜(各一份)、硫黃(二份)、巴豆霜、龍腦(各一份)、辰砂、蠟(各半兩)混合研磨均勻,用熔化的蠟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丸,睡前用米湯送服。
第三方(大桃花湯):主治因寒邪停滯導致的白痢,腹痛(如果膿血便,加厚朴三兩;如果嘔吐,加橘皮二兩)。將赤石脂(八分)、乾薑、當歸、龍骨、牡蠣(各三兩)、附子(三兩半)、甘草(一兩半)、白朮(約三兩)、人參(二兩半)、芍藥(一兩)磨成細末,加水一斗二升,先煮白朮取九升,再放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注:此方用量較大,現代人服用需酌情減量。)
第四方(縮砂蜜丸):治療久痢,大便顏色混雜,腹部經常冰冷,飲食不消化,腸鳴,裡急後重,疼痛,大便有時像赤豆汁,有時像魚腦。將厚朴、附子、乾薑、艾葉(各三兩,四味藥材粗磨,再與生薑四兩拌勻焙乾)、肉豆蔻、訶子皮(各一兩半)、吳茱萸、縮砂仁、草豆蔻、陳皮(各一兩)磨成細末,用煮熟的麵糊做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第五方(烏梅肉丸):治療久痢不癒。將神麴(一升)、附子(二兩)、大麥芽(一升)、當歸、桂枝(各三兩)、吳茱萸、烏梅肉、乾薑、黃連(各四兩)、川椒(一兩半,容易出汗)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第六方(艾葉散):治療久痢,腹部寒冷,消化不良,四肢不溫,心腹疼痛,不想吃東西。將附子、艾葉、白石榴、當歸、吳茱萸、龍骨(各一兩)、乾薑、阿膠、白朮(各三分)、厚朴(一兩半)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不拘時間。
第七方(大丁沉丸):治療嘔吐不止。將丁香、白茯苓、人參、不灰木、半夏(磨成粉末,用生薑汁和成餅,烘乾,各一兩)、陽起石、礞石(各半兩)、阿魏(半分,用醋化開,和麵成餅,烘乾)、杏仁(五個,去皮,用針在燈火上烤去皮,研磨)、巴豆(五個,去皮和心膜,放在瓦片上焙出油)磨成細末,用白蒸餅的汁液和成雞頭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丸,用生薑二片,加水七分,煎至四分,溫服。小兒減量服用,不拘時間。
第八方(補脾丸):治療久痢不止,身體消瘦,腹部脹滿,飲食不消化,遇冷加重,脈象弦細而遲,這是脾胃虛弱,受風寒之邪,導致飲食不消化,水濕停滯,久而形成虛勞,宜服用此方。將厚朴(去皮一兩,生薑一兩,搗爛後烘乾)、白朮、石脂、肉豆蔻(各一兩)、麥芽(半兩)、蓽茇、訶子、附子、神麴(各半兩)、乾薑(一兩)磨成細末,用醋煮的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甚至可以加到五十丸。
第九方(吳茱萸丸):治療久痢不止,腹痛,消化不良。將吳茱萸、乾薑、附子、厚朴(各一兩)、甘草、桂枝、黃連、木香、青橘皮(各半兩)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不拘時間。
第十方(當歸白朮丸):治療痢疾痊癒後,四肢乏力,不能進食。將附子、白朮(各二兩)、人參、神麴、肉豆蔻仁、乾薑、當歸、木香、桂枝(各半兩)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