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 (3)
卷第十 (3)
1. 瀉痢(嘔吐附)瘧
厚朴散
治白痢四肢及腹內㽲痛。 赤石脂、禹餘糧、厚朴(各二兩)、當歸、乾薑、黃連、地榆(各一兩)、赤芍藥、吳茱萸(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飲調下,不以時。
通聖丸
治脾胃虛寒,白痢不止,臍腹疼痛。 肉豆蔻、仁桂、茱萸、大附子、縮砂仁、訶子皮(各一分)、乾薑、硫黃、白礬(各二分)。 上除研外,同為細末,卻將研藥拌勻,水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煎醋艾湯送下。
訶子散
治痢瀉等。 赤石脂(四兩)、龍骨、乾薑、當歸、厚朴、甘草、白朮、陳橘皮(各二兩)、訶子皮(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大錢,空心米飲調下。
小枇杷葉散
治冒暑伏熱,引飲過多,脾胃傷冷,飲食不化,胸膈痞悶,嘔噦噁心,頭目昏眩,口乾煩渴,肢體困倦,全不思食,或陰陽不和,致成霍亂吐痢,轉筋煩躁,引飲。 枇杷葉、丁香、陳橘皮(各半兩)、香薷(三分)、麥門冬、乾木瓜、白茅根、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二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如煩躁,新汲水調,不以時。小兒三歲以上可服半錢,更量大小加減。
正氣活命散
治下虛中滿,真氣上逆,霍亂吐瀉,不下飲食。 大附子、藿香葉、半夏、丁香、枇杷葉、人參、厚朴(各一兩)、桂(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生薑一分,煎至六分,去滓稍熱服,不以時。
龍骨丸
治久痢赤白不止,腹痛不食。 龍骨、沒石子、當歸、赤石脂、厚朴、艾葉(各三分)、川芎、橡實(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米飲下。
黃連散
治熱毒下痢,膿血臟腑㽲痛,日夜無度,氣息欲絕。 黃連、地榆、赤芍藥、當歸、黃芩(各一兩)、阿膠、龍骨(各二兩)、梔子仁(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食前。
水煮木香丸
治瀉變赤白痢,及脾虛冷熱不調,風邪濕冷之氣進襲腸胃之間,使穀不化。 米囊(半斤,去莖蜜炙)、當歸、陳皮(各三兩)、甘草、厚朴、訶子皮(各二兩)、地榆、木香(各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個擘,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露珠丸
治風冷乘虛入客腸胃,水穀不化,泄瀉注下,腹脅虛滯,腸胃濕毒,下如豆汁,或下瘀血,日夜無度,宜服此。 白朮、肉豆蔻、吳茱萸、赤石脂、乾薑、附子、硫黃(各一兩)、人參(一兩半)、鍾乳、胡粉(各三分)。 上醋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
烏樗散
治赤白痢久不止,腹中㽲痛結疼,及脫肛下血。 烏梅肉、樗根皮、赤石脂、當歸、地榆(各半兩)、黃連、乾薑(各三分)、甘草(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米飲調下,食前。
小訶子散
治風虛腸滑,便痢不禁,神效。 訶子(三分)、乾薑、桂(各一分)、龍骨(一兩)、附子、肉豆蔻(各四兩)、當歸、定粉(各一兩)。
白話文:
瀉痢(嘔吐附)瘧
厚朴散:
治療白色痢疾,伴隨四肢及腹內絞痛。處方:赤石脂、禹餘糧、厚朴(各二兩)、當歸、乾薑、黃連、地榆(各一兩)、赤芍藥、吳茱萸(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調服,不拘時間。
通聖丸:
治療脾胃虛寒,白色痢疾不止,肚臍和腹部疼痛。處方:肉豆蔻、肉桂、吳茱萸、大附子、縮砂仁、訶子皮(各一分)、乾薑、硫磺、白礬(各二分)。將除研磨過的藥材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細末,再將研磨好的藥材混合均勻,用開水煮成麵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前用煎過的醋艾湯送服。
訶子散:
治療痢疾和腹瀉。處方:赤石脂(四兩)、龍骨、乾薑、當歸、厚朴、甘草、白朮、陳橘皮(各二兩)、訶子皮(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大錢,空腹用米湯調服。
小枇杷葉散:
治療中暑、伏天暑熱,飲水過多,導致脾胃受寒,飲食消化不良,胸膈痞悶,嘔吐噁心,頭暈目眩,口乾煩渴,肢體倦怠,完全不想吃東西,或因陰陽失調導致霍亂樣吐瀉、抽搐煩躁,引發飲水過多。處方:枇杷葉、丁香、陳橘皮(各半兩)、香薷(三分)、麥門冬、乾木瓜、白茅根、甘草(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二片,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如果煩躁,可以用新鮮的清水調服,不拘時間。三歲以上兒童每次服用半錢,可根據兒童年齡和體重調整用量。
正氣活命散:
治療下焦虛弱,腹部脹滿,真氣上逆,霍亂樣吐瀉,不能進食。處方:大附子、藿香葉、半夏、丁香、枇杷葉、人參、厚朴(各一兩)、桂枝(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盞,生薑一分,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龍骨丸:
治療長期痢疾,赤白痢疾不止,腹痛不能進食。處方:龍骨、牡蠣、當歸、赤石脂、厚朴、艾葉(各三分)、川芎、橡實(各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黃連散:
治療熱毒引起的痢疾,膿血便,臟腑絞痛,日夜不止,呼吸微弱,幾乎要斷氣。處方:黃連、地榆、赤芍藥、當歸、黃芩(各一兩)、阿膠、龍骨(各二兩)、梔子仁(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一中盞,煎煮至六分,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水煮木香丸:
治療瀉痢轉為赤白痢疾,以及脾虛寒熱不調,風邪濕冷之氣侵襲腸胃,導致食物消化不良。處方:米囊(半斤,去莖蜜炙)、當歸、陳皮(各三兩)、甘草、厚朴、訶子皮(各二兩)、地榆、木香(各一兩半)。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加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去核,煎煮至六分,去渣,飯前溫服。
露珠丸:
治療風寒乘虛入侵腸胃,水穀不化,泄瀉不止,腹部兩側脹滿,腸胃濕毒,大便如豆汁狀,或排出瘀血,日夜不止,宜服用此方。處方:白朮、肉豆蔻、吳茱萸、赤石脂、乾薑、附子、硫磺(各一兩)、人參(一兩半)、鍾乳、胡粉(各三分)。用醋糊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
烏樗散:
治療赤白痢疾長期不止,腹部絞痛,結塊疼痛,以及脫肛出血。處方:烏梅肉、樗樹根皮、赤石脂、當歸、地榆(各半兩)、黃連、乾薑(各三分)、甘草(一分)。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溫米湯調服,飯前服用。
小訶子散:
治療風虛腸滑,便痢不止,療效顯著。處方:訶子(三分)、乾薑、桂枝(各一分)、龍骨(一兩)、附子、肉豆蔻(各四兩)、當歸、澱粉(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