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14)
卷第一 (14)
1. 婦人
紫石英、柏子仁(各三兩)、烏頭、桂心、當歸、山茱萸、澤瀉、芎藭、石斛、遠志、桑寄生、蓯蓉、乾薑、甘草(各三兩)、蜀椒、杜衡、辛夷(各四兩)、細辛(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漸加至三十丸,日三服。一方用牡蠣一兩。
紫石英天門冬丸
主風冷在子宮,有子常墮落,或始為婦,便患心腹,仍成此疾,月水都未曾來,服之肥充,令人有子。
紫石英、天門冬(各三兩)、蕪荑、烏頭、蓯蓉、桂心、甘草、五味子、柏子仁、石斛、人參、澤瀉、遠志、禹餘糧、杜仲(各三兩)、蜀椒、卷柏、桑寄生、石南葉、雲母粉、當歸、烏賊骨(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酒服二十丸,日二服,加至四十丸。
牡蒙丸
亦名紫蓋丸,治婦人產後十二癥病,帶下無子,皆是冷風寒氣,或產後未滿百日,胞胎惡血未盡,便利於懸圊上,及久坐濕寒入胞里,結住小腹牽痛,為之積聚,小如雞子,大者如拳,按之跳手,隱隱然,或如蟲齧,或針刺,氣時搶心,兩脅支滿,不能食,飲食不消化,上下通流,或守胃脘痛,連玉門,背膊疼痛,嘔逆短氣,汗出,小腹苦寒,胞中刺刻,引陰痛,小便自出,子門不正,令人無子,腰胯疼痛,四肢沉重,搖躍,一身盡腫,乍來乍去,大便不利,小便淋瀝,或月經不通,或下如腐肉,青黃赤白黑等,如豆汁,夢想不祥。
牡蒙(十八銖)、大黃(二兩)、附子(一兩六銖)、當歸(半兩)、厚朴、硝石、前胡、乾薑、䗪蟲、牡丹皮、蜀椒、黃芩、桔梗、茯苓、細辛、葶藶、人參、芎藭、桂心、吳茱萸(各十八銖)。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萬下,丸如梧桐子大,空心酒服三丸,日三,不知加之至五丸,下赤白青黃物,如魚子者,病根出矣。
雲母芎藭散
衛公治五崩,身瘦咳逆,煩滿少氣,心下痛,面生瘡,腰痛不可俯仰,陰中腫,如有瘡,狀如毛中癢,時痛,與子臟相通,小便不利,常拘急,頭眩,頸項急痛,手足熱,氣逆沖急,心煩不得臥,腹中急痛,食不下,吞醋噫苦,上下腸鳴,漏下赤白青黃黑汁,大臭如膠汙衣狀,皆是內傷所致,中寒即下白,熱即下赤,多飲即下黑,多食即下黃,多藥即下青,或喜或怒,心中常恐,或憂勞便發動,大惡風寒。
雲母、芎藭、代赭、東門邊木(各半兩)、白殭蠶、白堊、烏賊骨(各六銖)、鱉甲、桂心、生鯉魚頭、伏龍肝(各十八銖)、蝟皮(六銖)。
上十二味為細末,酒服方寸匕,日三,夜一。又方有龍骨、幹薑。(重校定鯉魚頭、蝟皮當燒存性用)。
大慎火草散
治崩中漏下,赤白青黑,腐臭不可近,令人面黑無顏色,皮骨相連,月經失度,往來無常,小腹弦急,或苦絞痛,上至於心,兩脅腫脹,食不生肌膚,令人偏枯,氣息乏少,腰背痛連脅,不能久立,嗜臥。
慎火草、白石脂、鱉甲、乾薑、細辛、當歸、芎藭、石斛、白芍藥、禹餘糧、牡蠣(各二兩)、黃連、乾地黃、薔薇根皮(各四兩)、熟艾、桂心(各一兩)。
白話文:
婦人
**第一方:**此方劑用紫石英、柏子仁、烏頭、桂心、當歸、山茱萸、澤瀉、芎藭、石斛、遠志、桑寄生、蓯蓉、乾薑、甘草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逐漸增加至三十丸,一日三次,用酒送服。另一方則改用牡蠣一兩。此方主治因風寒侵襲子宮導致的婦科疾病,例如反覆流產、月經不調或閉經等,服用後能滋補身體,有助於懷孕。
**第二方:紫石英天門冬丸:**此方用紫石英、天門冬、蕪荑、烏頭、蓯蓉、桂心、甘草、五味子、柏子仁、石斛、人參、澤瀉、遠志、禹餘糧、杜仲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一日二次,逐漸增加至四十丸,用酒送服。此方同樣主治風寒侵襲子宮導致的婦科疾病,例如反覆流產、月經不調或閉經等,服用後能滋補身體,有助於懷孕。
**第三方:牡蒙丸(亦名紫蓋丸):**此方用牡蒙、大黃、附子、當歸、厚朴、硝石、前胡、乾薑、䗪蟲、牡丹皮、蜀椒、黃芩、桔梗、茯苓、細辛、葶藶、人參、芎藭、桂心、吳茱萸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每次三丸,一日三次,逐漸增加至五丸。此方主治產後諸多病症,例如帶下、不孕等,以及因受寒導致的腹部腫塊、疼痛等症狀。藥效能排出體內淤血及寒邪,症狀改善後,排出物如魚子狀,則表示病根已除。
**第四方:雲母芎藭散:**此方用雲母、芎藭、代赭、東門邊木、白殭蠶、白堊、烏賊骨、鱉甲、桂心、生鯉魚頭(燒存性)、伏龍肝(燒存性)、蝟皮(燒存性)等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方寸匕(約為一湯匙),一日三次,夜間一次,用酒送服。此方主治五種崩漏症,以及相關的咳嗽、胸悶、腹痛、腰痛、陰部腫痛、尿頻等症狀。
**第五方:大慎火草散:**此方用慎火草、白石脂、鱉甲、乾薑、細辛、當歸、芎藭、石斛、白芍藥、禹餘糧、牡蠣、黃連、乾地黃、薔薇根皮、熟艾、桂心等藥材,研磨成細粉。此方主治崩漏症,以及相關的腰痛、腹痛、面色蒼白、體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