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十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二十 (9)

1. 小兒

癇病者,小兒惡疾也,呼吸之間不及求師,致困者不少。諺云:「國無良醫,枉死者半。」小兒豬癇病,如屍厥吐沫,灸巨闕、關元三壯;鳩尾下一寸陷中者,炷如小麥大。

小兒雞癇,善驚反折,手掣目搖,灸手少陰三壯,在掌後去腕半寸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羊癇,目瞪吐舌羊鳴也,灸第九椎下節間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睡中驚掣,灸足大趾次趾之端,去爪甲如韭葉各一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但是風病,諸般醫治不瘥,灸耳上入髮際一寸五分,嚼而取之,溪谷穴也。

小兒食癇者,先寒熱灑淅乃發也,灸鳩尾上五分三壯,炷如小麥大。

小兒牛癇,目直視腹脹乃發也,灸鳩尾一穴三壯,在胸蔽骨下五分陷者中,炷如小麥大。

小兒馬癇,張口搖頭身反折馬鳴也,灸僕參二穴合三壯,在足跟骨下白肉際陷者中,拱足取之,炷如小麥大。

小兒驚癇,灸兒祿穴一壯,在上唇肉中央弦上,炷如小麥大,用刀決斷更佳。

沒石子丸

治小兒冷疳,肌體黃瘦,臟腑不調,腹脹羸弱。

沒石子、使君子、川楝子、白蕪荑、肉豆蔻、縮砂仁(各一錢)、母丁香、蘆薈(各半錢)、麝香(一字)、白朮(一錢)。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食前米飲下。

牛黃膏

治風熱。

雄黃(七兩半)、硃砂(一兩)、蛤粉(七兩半)、人參、茯苓(各五兩)、甘草(二兩半)、龍腦(半兩)。

上為細末,每一兩作三十丸,一歲兒半丸,臨臥米飲化下。

天麻防風丸

治小兒一切驚風,壯熱多睡,驚悸手足抽掣,痰涎風邪等。

天麻、防風、人參(各一兩)、乾蠍、白殭蠶(各半兩)、硃砂、雄黃、麝香、甘草(各一分)、牛黃(一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一丸至二丸,不拘時候,薄荷湯下。

白話文:

[小兒]

小兒癇症是種嚴重的疾病,發病急促,往往來不及求醫就已危重,因此造成許多憾事。俗話說:「國家沒有好醫生,枉死的人就佔一半。」

針對不同類型的小兒癇症,治療方法如下:

豬癇:症狀如同屍體般僵硬,口吐白沫。在巨闕穴、關元穴各灸三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若鳩尾穴下方一寸處有凹陷,則在此處灸一壯,大小如小麥粒。

雞癇:容易驚嚇,身體反折,手抽搐,眼睛搖晃。在手少陰經穴(掌後離腕關節半寸處凹陷處)灸三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羊癇:眼睛瞪大,伸出舌頭,發出像羊叫一樣的聲音。在第九節胸椎下方穴位灸三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睡中驚搐:在足大趾與次趾尖端,距指甲約一韭葉寬處各灸一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各種風病:各種治療方法都不見效的風病,在耳廓上方髮際一寸五分處(溪谷穴)灸灼,然後用藥物嚼碎敷上。

食癇:先有寒熱交替、發冷發熱的症狀,然後才發病。在鳩尾穴上方五分處灸三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牛癇:眼睛直視前方,腹部脹滿才發病。在鳩尾穴(胸骨下端五分凹陷處)灸三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馬癇:張口,搖頭,身體反折,發出像馬叫一樣的聲音。在僕參穴(足跟骨下白色肌肉交界處凹陷處)灸三壯,施灸時需拱起腳掌,灸炷大小如小麥粒。

驚癇:在兒祿穴(上唇中央的肌肉正中線上)灸一壯,灸炷大小如小麥粒,用刀劃破穴位更好。

沒石子丸:

治療小兒冷疳,症狀為身體消瘦、膚色發黃、臟腑功能失調、腹脹虛弱。

配方:沒石子、使君子、川楝子、白蕪荑、肉豆蔻、縮砂仁(各一錢)、母丁香、蘆薈(各半錢)、麝香(一字)、白朮(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煮成的麵糊調和成丸,大小如黍米粒。

用法:每次服用十五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牛黃膏:

治療風熱。

配方:雄黃(七兩半)、硃砂(一兩)、蛤粉(七兩半)、人參、茯苓(各五兩)、甘草(二兩半)、龍腦(半兩)。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兩藥末製成三十丸。

用法:一歲的小孩每次服用半丸,睡前用米湯送服。

天麻防風丸:

治療小兒各種驚風,症狀為發熱、嗜睡、驚悸、手足抽搐、痰多、風邪等。

配方:天麻、防風、人參(各一兩)、乾蠍、白殭蠶(各半兩)、硃砂、雄黃、麝香、甘草(各一分)、牛黃(一錢)。

製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調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每次服用一至二丸,不拘時間,用薄荷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