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15)
卷第十五 (15)
1. 消渴水
大豆一升,上以水五斗煮之,得一斗三升,澄清去下濁者。納釜中,以二斗半美酒納汁中煎,取九升,宿勿食。旦服三升,溫覆取汗,兩食頃乃下,去風氣腫。慎風冷十日,平復如故。
治水氣連四肢腫者,謂之水氣。若只腹腫,是蠱毒非水氣。用蓬菁草,出秦隴及西蕃,如小樹狀,本土人識之。曬乾取粗皮,去枝幹搗細末,空心溫米飲調下半錢匕,水即大泄,大小便皆出,獲安。然後服溫和脾胃藥,如理中丸,節喜怒,生冷咸硬,濕面米粥之類。忌鹽物不可向口,禁絕欲,大效。此方本得於西天蕃僧,本草不載,中國無方。
治石水方(十水葶藶散等脈沉緊數):代州錢防禦,命孫兆診之。脈得沉緊數,六至以上,外證目下腫,鼻準亦腫,唇色紫,自心以下腹大腫脹,外陰器腫脹如升,按之如石堅。舉動即喘,咳逆痰涎,口苦幹渴。云得病已及兩月,醫者皆云下虛風氣,近曾臍下著灸,三里亦灸之。兆告曰,病名石水,治不主對,故不愈。
仲景曰,腰下及腹腫者,皆利其小便。又曰,腹滿口苦幹燥,此腹中有水也。方以防己葶藶椒目大黃丸主之,遂與服三丸,日三。少覺胸腹快,遂與聖惠方治十水葶藶散,初服三錢,以蔥漿水酒下。食頃以蔥漿稀粥投之,隔日一服。每服葶藶散之日,至日中暮,更服防己椒目葶藶大煎丸三服。次日但進丸子三服。
凡十日覺大便快利,腫脹喘咳已減三之一,二十日病去三之二。自此消息加減,三十日而全愈。
治風水法:有兒十五歲,病身體腫浮數,大便自利,米穀不化。此成風水病,以越婢加朮湯主之,五苓散亦可兼服。然正治風水,不及此。
消飲白朮煎:治支飲上氣,不得臥,身體腫滿,小便不利。陳橘皮(一兩),澤瀉,白朮,茯苓(各半兩),甘草,防己,葶藶,木香(各一分)。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薑湯下三十丸,不以時。
三稜丸:治膀胱氣,兩脅疼痛,遍身虛腫,狀如水氣。常服治大小腸氣,女人血氣。荊三稜,茴香,白附子,破故紙,甘遂,芫花,檳榔,黃橘皮,當歸,川楝子,桂,木香,川椒(各半兩)。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後白米湯下。
水銀丹:治水氣。水銀,牙硝,椒目,苦葶藶(各一兩)。上為細末,煉蜜和杵五七百下,丸梧桐子大。空心服二十丸,或臨臥。其病當從大小便俱利。可吃法,煮赤小豆,以東引桑枝灰淋汁,煮豆令熟。每日空心吃一盞,如渴即飲。
白朮湯:白朮,甘草(各四分),桑白皮(三分),茯苓(二分)。上如茶點,切不可飲冷。
膩粉滑石丸:治水氣。膩粉,滑石,海蛤,大麥櫱(各二分),粉霜,硇砂(各一錢),斑蝥(四十九個以上,末之,以石腦油和團麵裹燒熟再入),白丁香,白鷹調,鸛鵲糞,燕子糞(各二分)。上研勻,與前藥,再用石腦油和丸,梧桐子大,瞿麥湯下一丸。
漢防己散:治虛勞四肢浮腫,喘息促急,小便不利,坐臥不安。漢防己,豬苓(各三分),白朮,陳橘皮(各一兩),木香,白朮(各半兩),桑根白皮,赤茯苓(各三分),檳榔,紫蘇莖葉,木通(各一兩)。
白話文:
消渴水:取大豆一升,加水五斗煮,煮至剩下一斗三升,澄清後去除雜質。然後放入鍋中,加入二斗半美酒一起煎煮,取九升,晚上不要服用。早上服用三升,溫暖覆蓋身體使其出汗,過兩頓飯的時間後藥效才會顯現,可治療風邪引起的腫脹。服用後需注意避免風寒十日,身體就會恢復正常。
治療水腫遍及四肢者,稱為水氣。如果只有腹部腫脹,則是蠱毒,而非水氣。可用蓬菁草治療,此草產於秦隴及西域,形似小樹,當地人皆認識。將其曬乾,取其粗皮,去掉枝幹,搗成細末,空腹用溫米飲送服半錢匕,即可利尿通便,症狀緩解。之後服用溫和健脾胃的藥物,例如理中丸,並忌諱喜怒過激,避免生冷、鹹硬的食物及濕面米粥等。忌食鹽,禁慾,療效显著。此方源於西域僧人,本草書中未記載,中國並無此方。
治療石水症(十水葶藶散等,脈沉緊數):代州錢防禦,命孫兆診治。脈象沉緊數,每分鐘六次以上,外在症狀為眼瞼下腫,鼻尖也腫,嘴唇發紫,從心臟以下腹部腫脹,外陰部腫脹如拳頭大小,按壓堅硬如石。行動即喘息,咳嗽痰多,口苦口渴。患者稱病已兩個月,多位醫生診斷為下焦虛弱,風邪內侵,曾於臍下及足三里穴施灸。孫兆指出,此病名為石水,之前的治療方法錯誤,所以沒有治癒。
張仲景說,腰部以下及腹部腫脹者,都應利其小便。又說,腹部脹滿,口苦乾燥,這是腹內積水。因此用防己、葶藶子、椒目、大黃丸治療,於是給患者服用三丸,每日三次。患者稍覺胸腹舒適,於是再用聖惠方中的十水葶藶散,初服三錢,用蔥漿水酒送服。一頓飯時間後,用蔥漿稀粥送服,隔日服用一次。每日服用葶藶散時,到中午或傍晚,再服用防己、椒目、葶藶大煎丸三次。次日只服用丸藥三次。
十日後大便通暢,腫脹、喘咳減輕三分之一,二十日後減輕三分之二。此後根據病情增減藥量,三十日後痊癒。
治療風水:十五歲兒童,身體腫脹,大便溏瀉,米穀不消化。這是風水病,用越婢加朮湯主治,也可兼服五苓散。但治療風水,不及此方。
消飲白朮煎:治療支氣管哮喘,不能平臥,身體腫脹,小便不利。用陳橘皮(一兩)、澤瀉、白朮、茯苓(各半兩)、甘草、防己、葶藶、木香(各一分)。研成細末,用水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薑湯送服三十丸,不拘時辰。
三稜丸:治療膀胱氣,兩脅疼痛,全身浮腫,狀如水氣。長期服用可治療大小腸氣,婦女血氣病。用荊三稜、茴香、白附子、破故紙、甘遂、芫花、檳榔、黃橘皮、當歸、川楝子、桂枝、木香、川椒(各半兩)。研成細末,用酒煮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至十丸,飯後用白米湯送服。
水銀丹:治療水氣。用水銀、硝石、椒目、苦葶藶(各一兩)。研成細末,用煉蜜和勻,搗五百至七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二十丸,或睡前服用。服藥後應從大小便排出。輔助療法:煮赤小豆,用東引桑枝灰淋出的汁水煮豆至熟。每日空腹服用一碗,口渴時可隨時飲用。
白朮湯:白朮、甘草(各四分)、桑白皮(三分)、茯苓(二分)。用法如泡茶,切勿飲用冷水。
膩粉滑石丸:治療水氣。用膩粉、滑石、海蛤、大麥芽(各二分)、粉霜、硇砂(各一錢)、斑蝥(四十九個以上,研末,用石腦油和麵團包裹,燒熟後再加入)、白丁香、白鷹凋、鸛鵲糞、燕子糞(各二分)。研磨均勻,與前藥混合,再用石腦油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瞿麥湯送服一丸。
漢防己散:治療虛勞導致的四肢浮腫、喘息氣促、小便不利、坐臥不安。用漢防己、豬苓(各三分)、白朮、陳橘皮(各一兩)、木香、白朮(各半兩)、桑根白皮、赤茯苓(各三分)、檳榔、紫蘇莖葉、木通(各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