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17)
卷第二 (17)
1. 腳氣道引法
論曰:夫中央者,其地平以濕法土德之用,而生物也眾。故中國之人食雜而不勞,是以多痿厥。因遇有疾,當行道引按蹺,不可專以湯藥。故素問雲:中央之人,道引藥不能獨治也。又況腳氣有風之人,尤要氣血流通四時之中,獨禁於冬,須在春夏。故歧伯所謂冬不按蹺者,良以不欲擾動陽氣故也。
治腳氣腫痛及四肢風:
上當存息,正坐直伸兩足,立指在上,伸兩手齊足趾,漸漸及足心。若肥盛人手不能及足者,以綿繩兩條作兩卷子,蹬兩足心以手攀之,如此五七遍,大輕腰腳,逐四肢風。
若始覺腳氣,連灸風市三里各二十一壯,以瀉風濕毒氣。若覺悶熱者,慎毋灸之,以本有熱灸之則大助風生。食物大忌酒、面、海藻,仍忌房勞,不爾服藥無益。
取穴法:
風市穴:使病人平身正立,垂兩手貼兩腿中指尖頭是穴。三里穴:取病人膝蓋下三寸簾外,按之少陷者是穴。
又法:以指深按之,則足趺陽脈不見者為準。
白話文:
腳氣道引法
總論:人體的中心部位,地勢平坦潮濕,屬土性,孕育萬物。因此中原地區的人飲食雜而不辛勞,所以容易患上痿厥等病症。遇到此類疾病,應該進行導引按壓足部的穴位,不能單靠湯藥治療。《素問》也說:中原地區的人,單靠導引或藥物都不能單獨治愈疾病。尤其腳氣伴有風邪者,更需要氣血在四季都通暢運行,唯獨冬天要有所節制,應在春夏兩季進行治療。所以《靈樞》中說冬天不按壓足部穴位,是因為不想擾動人體的陽氣。
治療腳氣腫痛及四肢風寒:
治療時,應先調息,端正坐姿,伸直雙腿,手指向上,雙手漸漸從腳趾伸展到腳心。如果肥胖的人手夠不到腳心,可以用棉繩做成兩個小卷,墊在腳心,然後用手抓住棉繩進行牽拉,如此反覆五到七遍,就能大大減輕腰腳的負擔,驅除四肢的風寒。
如果剛開始感覺腳氣,可以灸刺風市穴和三里穴各二十一壯,以排出體內風濕毒邪。如果感覺悶熱,就不要灸刺,因為本來就已經有熱邪,灸刺反而會加重病情。飲食上要忌酒、麵食、海藻,也要避免房事勞累,否則服藥也無效。
取穴方法:
風市穴:讓病人平躺或站直,垂下雙手,中指尖所對應的大腿內側就是風市穴。三里穴:在病人膝蓋下三寸,脛骨外側,按壓下去感覺略微凹陷處就是三里穴。
另一種方法:用手指深按穴位,如果看不到足部的陽脈,就表示穴位找準了。
2. 腳氣燥熱(紫雪等)
郭都官久患腳氣,發即寒熱脹滿,氣上,服熱藥即甚。兆與外臺延年茯苓飲,以下其氣,再用六物麻子丸,以泄其熱。後來見之,但尚苦燥熱,遂令服紫雪,大效。
白話文:
郭某官員長期患有腳氣,發作時會感到寒冷、發熱、腹脹,氣往上衝,服用溫熱的藥物反而症狀加重。醫生先用外台秘要中的延年茯苓飲,讓氣往下走,然後再用六味地黃丸加麻子仁丸,來瀉去體內的熱。後來再見到他時,雖然病情好轉,但仍然感到燥熱,於是就讓他服用紫雪丹,效果很好。
3. 腳氣(檳榔湯)
少府監韓正彥得疾,手足不能舉。諸醫皆以為中風,針刺臂腿,不知兆曰:「此腳氣也。」令服此湯,乃愈。
白話文:
少府監韓正彥生病,手腳都抬不起來。許多醫生都認為他是中風,用針灸他的胳膊和腿,都沒有效果。一位醫生診斷說:「這是腳氣。」 於是讓他服用檳榔湯,病就好了。
4. 檳榔(不以多少)
上為細末,每用三錢,生薑三片,紫蘇七葉,陳橘皮去白者三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以時。
白話文:
將檳榔磨成細粉,每次取用三錢,再加入生薑三片、紫蘇七葉、陳皮(去除白色內層)三枚,用約一杯半水煎煮至八分滿,過濾掉藥渣,稍微放溫後飲用,服用時間不限。
5. 腳氣後心腹不快(青木香)
部署郝質患腳氣腫滿生瘡,有人治之如水氣,以藥下之,日三凡五十餘行,腳腫即消。後或有時心腹不快,兆令服青木香丸,甚覺快暢而有效。(校定青木香丸見局方)
白話文:
郝質將軍得了腳氣,腳腫脹且長瘡。有人把他當作水腫治療,用藥劑利尿,每天三次,每次拉肚子五十多次,腳腫很快就消了。但後來有時會覺得心腹不適,於是讓他服用青木香丸,感覺非常舒暢有效。(青木香丸的配方可參考局方)
6. 虎骨丸
治肝腎臟風流注腰腳疼痛冷痹及筋骨拘急行履不得:
虎脛骨(一兩) 沉香(半兩) 白花蛇(二兩) 乾蠍(半兩) 天麻 防風 羌活(各三分) 天南星(半兩) 海桐皮(一兩) 桂心(三分) 芎藭藭 白附子(各半兩) 麻黃(一兩) 赤芍藥(半兩) 羚羊角屑(三分) 硫黃(半兩) 川烏頭(半兩) 牛膝(一兩) 白殭蠶(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以溫酒下。
白話文:
虎骨丸
治療肝腎風寒濕邪入侵導致腰腿疼痛、肢體麻木冰冷,以及筋骨拘緊、行走困難等症狀:
將虎脛骨、沉香、白花蛇、乾蠍、天麻、防風、羌活、天南星、海桐皮、桂心、芎藭、白附子、麻黃、赤芍藥、羚羊角屑、硫黃、川烏頭、牛膝、白殭蠶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用蜂蜜混合,充分搗勻至三百下左右,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溫酒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