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二 (18)
卷第二 (18)
1. 八風散
治風虛面青黑色,不見日月光,腳氣痹弱。准經:「面青黑主腎,不見日月光主肝,補腎治肝。」
甘菊花頭子(三兩);石斛、天雄(各一兩半);人參、附子、甘草(各一兩六銖);薯蕷、鍾乳(令研三日三夜,水飛之,研令無聲);續斷、黃耆、澤瀉、麥門冬、遠志、細辛、龍膽、秦艽、石葦、菟絲子、牛膝、菖蒲、杜仲、白茯苓、熟地黃、柏子仁、蛇床子、防風、白朮、乾薑、萆薢、山茱萸(各一兩);五味子、烏頭(半兩);蓯蓉(二兩)。
上為細末,酒服方寸匕,日三不知,加至二匕,不以時。
白話文:
八風散
此方治療因風虛導致的面色青黑、畏光、腳氣麻痺無力等症狀。根據經書記載:「面色青黑屬腎虛,畏光屬肝虛,因此需補腎益肝。」
藥方組成:甘菊花(3兩)、石斛、天雄(各1.5兩)、人參、附子、甘草(各1兩6銖)、薯蕷、鍾乳(研磨三日三夜,水飛過,研磨至無聲)、續斷、黃耆、澤瀉、麥門冬、遠志、細辛、龍膽、秦艽、石葦、菟絲子、牛膝、菖蒲、杜仲、白茯苓、熟地黃、柏子仁、蛇床子、防風、白朮、乾薑、萆薢、山茱萸(各1兩)、五味子、烏頭(各0.5兩)、蓯蓉(2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酒送服,每次服用一匙(方寸匕),每日三次,若症狀未見好轉,可逐漸增加用量至兩匙,不必拘泥於服用時間。
2. 地黃粥
以補虛
上取肥好地黃四兩,取汁去滓,作粥。候粥半熟,即下之。以綿裹椒一百粒,生薑一片,投粥中,候熟出之。下羊腎一具,去脂膜,細切如韭葉,大同煮熟,加少鹽食之。
白話文:
地黃粥
用四兩上等的肥地黃,取汁去渣,做成粥。粥將要煮熟時,加入地黃汁。用棉布包著一百粒花椒和一片生薑,一起放入粥中,煮熟後取出香料。加入一隻羊腎,去除油脂和膜,切成像韭菜葉一樣細碎,和粥一起煮熟,加少許鹽調味食用。
3. 防風粥
以去四肢風
上取防風一分,去蘆頭,煮取汁,去滓,如食法,作粥食之。
白話文:
防風粥
用去除四肢風邪的防風藥材一分,去掉根部的蘆頭,煮取汁液,過濾掉渣滓,依照平常飲食的方式,煮成粥食用。
4. 紫蘇粥
以去壅氣
上取紫蘇子炒,令黃香以研濾汁去滓,作粥食之。
白話文:
紫蘇粥
取紫蘇子炒至黃色香氣四溢,研磨後過濾取汁,去除渣滓,然後用此汁煮粥食用。
5. 桑枝煎
本方云:桑枝平,不冷不熱,可以常服,療遍體風癢乾燥,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眼暈,氣喘,咳嗽,消食,利小便。久服輕身,利耳目,令人先澤,兼療口乾。仙經云:一切仙藥不得桑枝煎不服。出《抱朴子·孫真人方》
上取桑枝如箭竿者細銼三斗,炒令微黃,以水六斗煎取三斗,去滓,以重湯煎取二升,下白蜜一合,黃明膠一兩,炙搗末,煎成入,以不津器封貯之。每服一匙,湯化服之。
白話文:
桑枝煎
這個方子說:桑枝性平,不寒不熱,可以長期服用,能治療全身皮膚搔癢乾燥、腳氣、四肢拘攣、胸悶氣短、頭暈眼花、氣喘、咳嗽、消化不良、利尿。長期服用可以輕身健體,益耳明目,使人容光煥發,還能治療口乾。道家經典記載:所有仙丹妙藥,服用前都必須先服用桑枝煎。 (出自《抱朴子·孫真人方》)
製作方法:取像箭桿一樣粗細的桑枝,切成細屑三斗,炒至微黃,加水六斗煎煮至三斗,濾去藥渣,再用濃縮的藥汁煎煮至二升,加入白蜜一合,黃明膠一兩(先炙烤研磨成粉末),一起煎煮至成膏,用不滲漏的容器密封保存。每次服用一匙,用溫開水沖服。
6. 大牛膝丸
治風毒腳氣流注腰腿兩腳疼重攣痛及腎虛目見黑花
牛膝、川芎、續斷、萆薢、丹參、黑狗脊、杜仲、獨活、白朮、枳殼、當歸、白芍藥、防風、乾木瓜(各一兩)、熟乾地黃(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空心木瓜湯下。
白話文:
大牛膝丸
此方治療風毒引起的腳氣,以及腰腿、腳部疼痛、抽筋,以及腎虛導致眼前發黑等症狀。
藥材包括:牛膝、川芎、續斷、萆薢、丹參、黑狗脊、杜仲、獨活、白朮、枳殼、當歸、白芍藥、防風、乾木瓜(各一兩)、熟乾地黃(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調和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木瓜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