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18)
卷第一 (18)
1. 婦人
澤蘭葉、赤石脂、蕪荑、禹餘糧、石膏(各十兩),芎藭、當歸、五味子、熟乾地黃、牛膝(各七兩半),白芷、石斛、肉蓯蓉、細辛、卷柏、防風、厚朴、山藥、白茯苓、白朮、甘草、桂心、乾薑(各五兩),川椒、人參、杜仲、蛇床子、續斷、艾葉(各三兩),藁本、柏子仁(各七兩),紫石英(十五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空心及晚食前溫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亦得。
水府丹,治婦人積虛久冷經候不行,癥瘕塊癖腹中卒暴疼痛等。
經煅花乳石(一兩半),硇砂(半兩),桂、木香、乾薑(各一兩),縮砂仁(二兩),紅豆(半兩),斑蝥(一百個),芫菁(三百頭,二味以酒米一升同炒米黃不用米),臘月狗膽(七個),生地黃汁、童子小便(各一升)。
上九物為細末,三汁熬為膏,和上末丸如雞頭大,硃砂為衣,每服一丸溫酒嚼破食前服,米飲亦可,孕婦忌服。
瞿麥丸,治婦人經脈不利,即為水,水流走四肢悉腫,病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醫作水治之非也,宜此。
人參、當歸、大黃(濕紙裹三斗米下蒸,米熟去米紙焙)、瞿麥穗、赤芍藥、桂、白茯苓(各半兩),葶藶(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米飲下十五丸,空心服,漸加至二十丸止,於三十丸。
大虻蟲丸,治月經不通六七年,或腫滿氣逆腹脹瘕痛可服。
虻蟲(四十個),蠐螬(一合),乾地黃、牡丹皮、乾漆、芍藥(各四錢),葶藶(半合),牛膝、土瓜根、桂心(各五錢),桃仁、黃芩、牡蒙(各三錢),茯苓、海藻(各半兩),水蛭(三十枚),芒硝(一錢),人參(一錢半),吳茱萸(三錢)。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酒下七丸,不效加之,日三服。
牡丹皮湯,治崩中血甚。
牡丹皮、熟乾地黃(各三兩),艾葉、禹餘糧、龍骨、柏葉、厚朴、白芷、伏龍肝、青竹茹、芎藭、地榆(各二兩),阿膠(一兩),斛葉(三兩),白芍藥(四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當歸芎藭湯,治妊娠胎動不安或有所下。
當歸、芎藭、續斷(各六分),側柏(五分),阿膠(十分),寄生、艾葉、竹茹(各六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先以金銀各二錢,水三盞,煎取一盞半,去金銀,下藥並生薑五片,棗一個擘破,同煎至六分,去滓空心溫服。
柴胡散,治妊娠嘔逆。
柴胡、半夏、人參、茯苓(各六分),白朮、枳殼(各五分),黃橘皮(四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六分,去滓溫服。
沒藥硇砂煎,治婦人瘦勞血氣久冷,兩脅有癥塊,攻心氣滿,不思飲食。
沒藥、硇砂、木香、當歸(各一兩),五靈脂(五兩)。
上為細末,酒醋各半盞同熬膏,垍器收,熱酒服一彈大,不以時。
槐耳白蘞丸,治崩漏。
槐耳、白蘞、艾葉、蒲黃、白芷(各二兩),黃耆、人參、續斷、禹餘糧(酒淬)、當歸、黃橘皮、茯苓、蝟皮(燒存性)、熟乾地黃(各三兩),牛角䚡、白馬蹄(各四兩),豬後懸蹄(二兩)(三味並煅存性)。
白話文:
婦人諸病方劑:
水府丹: 治療婦女因體虛久寒導致月經停止、腹部腫塊、突發劇痛等症。
瞿麥丸: 治療婦女經脈不通,導致水腫的症狀(血分症,非一般水腫)。
大虻蟲丸: 治療月經不通多年,或伴有腫脹、氣逆、腹脹、腫塊疼痛等症。
牡丹皮湯: 治療崩漏(大量出血)。
當歸芎藭湯: 治療妊娠胎動不安或有流產跡象。
柴胡散: 治療妊娠嘔吐。
沒藥硇砂煎: 治療婦女體瘦虛弱,血氣虛寒,兩脅有腫塊,胸悶氣脹,食慾不振。
槐耳白蘞丸: 治療崩漏(大量出血)。
以上各方劑所用藥材及劑量,因古代計量單位與現代不同,現代人需遵照專業醫師指示服用,切勿自行配製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