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五 (10)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五 (10)

1. 消渴水

上為細末,蜜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不以時候。

海蛤丹治水氣

海蛤、膩粉、青滑石、寒水石、玄精石、白丁香(各一分)。 上滴水和為一塊子,以濕紙三重裹,用白麵包作一球子,用煻灰火燒半日,球響為度。滴水和丸,梧桐子大,第一日三丸,第二日三服六丸,至七日七丸,方不加丸數。黑飴龍腦水下,忌鹽魚濕面等物。

白丸子

治十種水氣。 輕粉、粉霜(各一分)、玄精石(一分半)、滑石(半兩)、硇砂(半分)、白直丁香(二十個)。 上先次將粉霜、玄精、硇砂勻研,滴水為丸,用白麵裹,草火內燒,面熟為度,不用裹藥,面復同餘藥,丸如綠豆大,再用滑石為衣,第一日服三丸,三服;二日五丸;第三日八丸,日八服,不動臟腑,其水隨小便出,其效如神。熟水下。

葫蘆散

治遍身水腫。 木通、葫蘆子(各一兩半)、澤瀉(三分)、防己(二分)、豬苓、海蛤(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七分,酒七分,入蔥白五寸,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進,當下小便數升,腫消。

天雄丸

若皮膚殼殼然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之沒指,陷而不起,腹色不變,大小便如故,此熱客於皮膚之間,寒則氣收聚而不行,因而經絡壅遏,結於皮膚之間,謂之膚脹。治之當瀉氣而散寒。 天雄(半兩)、甘遂(一分)、黑牽牛(酒浸一宿,炙令熱,先去酒炒乾,搗面一分)、枳實(麩炒去穰)、黃橘皮(各半兩)、連皮大腹(一兩,酒浸一宿炒)。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薑湯下,食後每服三五丸。

集驗蔥豆湯

療虛熱及服石熱,當風露臥,冷濕傷飢,熱阻在裡變成熱風水病,心腹腫滿,氣急不得下,小便不利,大便難,四肢腫如皮囊盛水,晃晃如老蠶,色陰卵堅腫如升,脛腫生瘡,臭如死鼠。此皆虛損,腎中有熱,強取風冷溫痹故也。內宜依方服諸利水藥,外宜以此湯洗四肢訖,以蔥豆膏敷之。別以豬蹄湯洗瘡爛處及卵腫也。 赤小豆、蔥、蒺藜子、菘菜子、蒴藋根(五升)、巴豆(一百個)。 上六味,以水一石二斗煮取四斗,以淋洗身腫處。古今錄驗同。

硃砂水銀煎

治水氣。 硃砂、水銀、巴豆、粉霜(各一分)、代赭石(半兩)、蔞蔥(半兩)。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如彈子大,每患者安臍中,以軟紙一張折蓋之後,用裹肚(系定),令病人臥,只一兩食飯間,其疾自小便出水約二三斗便住,取出藥恐過度。卻用生薑汁調黃連末半兩,作一枚安臍中,依前用紙蓋,裹肚系定。煎桑白皮湯煮大麥面餺飥吃之。瘥後三日用藥補之,如後。 海蛤、破故紙、白甘遂、木香。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半分,米飲調下,空心。忌掩藏、生冷鹽等物及醋。

石葦散

利小水。 石葦(半兩,去卻上黃毛,去不盡即損肺)、木通、瞿麥(各半兩)、桂府滑石(一兩)、甘草(半兩)。 上五味為細末,每服四錢,水半升,燈心一束同煎至一半,去滓徐徐呷之,立效。如水透快,一晝夜可下數斗,便覺身體輕快,行步如常。但極清瘦,皮骨相著,蓋膝間病氣去盡故也。然牙齦微動紅腫,牙齒間腥臭涎黏出三兩,自雖多莫訝,便是此藥搜攪中脥間病根一時俱出也。候三兩日出得有次第,以綿塞子裹治牙藥塞之則已,更用青黛棗穰固濟甚佳。蓋水本腎病,須當治腎方得病退,畢竟無妨。恐不知有此應驗,故先序述。水退後須服此續命丹閉水門(方在前)。

白話文:

消渴水:將藥材磨成細末,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蜜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米湯送服,不限時間。

海蛤丹治水氣:將海蛤、膩粉、青滑石、寒水石、玄精石、白丁香等藥材,加水調和成一塊,用濕紙包上三層,再用白麵包裹成球狀,用煻灰火燒烤半日,聽到球體發出響聲即可。將燒好的藥材加水調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第一天服三丸,第二天服六丸,以此類推,直到第七天服七丸,之後不再增加劑量。用黑飴與龍腦水送服,忌食鹽漬魚類、濕面等食物。

白丸子治十種水氣:將輕粉、粉霜、玄精石、滑石、硇砂、白丁香等藥材依序研磨,加水製成丸藥,用白麵裹住,用草火烘烤,至麵熟即可,不用再裹藥。將餘下的藥材與白麵混合,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再用滑石粉包裹。第一天服三丸,分三次服用;第二天服五丸;第三天服八丸,每日分八次服用。此藥不傷及臟腑,水氣會隨著小便排出,療效甚佳。用煮沸的水送服。

葫蘆散治遍身水腫:將木通、葫蘆子、澤瀉、防己、豬苓、海蛤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七分水、七分酒,加入五寸蔥白一起煎煮,至八分,濾去藥渣,溫服,飯前服用。服用後可排出大量小便,水腫消退。

天雄丸:如果皮膚乾燥堅硬,腹部膨大,全身腫脹,皮膚厚實按壓後凹陷不恢復,腹部顏色無變化,大小便正常,這是熱邪客於皮膚之間,寒邪則氣機收縮不通,導致經絡阻塞,結聚於皮膚之間,稱為膚脹。治療應當瀉熱散寒。將天雄、甘遂、黑牽牛(酒浸一宿,炙烤至熱,去除酒味炒乾)、枳實(麩炒去瓤)、黃橘皮、連皮大腹(酒浸一宿炒)等藥材磨成細末,用酒煮的麵糊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用薑湯送服,飯後每次服用三到五丸。

集驗蔥豆湯:治療虛熱及服用礦物藥物引起的熱證,因風寒濕邪侵襲,或飢餓受寒,導致熱邪阻滯於內,轉化為熱風水病,症見心腹腫脹,呼吸困難,小便不利,大便困難,四肢腫脹如水囊,晃動如老蠶,陰囊堅硬腫脹,小腿腫脹生瘡,臭如死鼠。這些都是由於身體虛損,腎臟有熱,加上風寒濕邪侵襲所致。內服利水藥物,外用此湯洗滌四肢,再以蔥豆膏敷貼。另外可用豬蹄湯清洗瘡瘍及陰囊腫脹處。將赤小豆、蔥、蒺藜子、菘菜子、蒴藋根、巴豆等藥材,加水煎煮,用藥液洗滌腫脹處。

硃砂水銀煎治水氣:將硃砂、水銀、巴豆、粉霜、代赭石、蔞蔥等藥材磨成細末,用蒸餅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放置於患者肚臍處,用軟紙蓋好,再用布裹住固定,讓病人平臥。一兩個飯點後,水腫會隨著小便排出,約二三斗後便停止。取出藥丸,以防藥力過強。再用生薑汁調和半兩黃連末,製成藥丸,放置於肚臍處,如同前法處理。煎煮桑白皮湯,煮大麥面餺飥食用。痊癒後三日,服用補益藥物。另用海蛤、破故紙、白甘遂、木香等藥材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半分,用米湯送服,空腹服用,忌諱隱瞞病情、生冷、鹽以及醋等食物。

石葦散利小水:將石葦(除去上部黃毛,若去不盡會傷肺)、木通、瞿麥、桂府滑石、甘草等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四錢,加水半升,燈芯草一束同煎至一半,濾去藥渣,慢慢飲用,療效迅速。如果小便通暢,一天一夜可排出數斗小便,身體會感覺輕快,行走如常。但會出現極度消瘦,皮膚貼骨的現象,這是因為膝關節處的病邪排出乾淨的緣故。牙齦可能會略微紅腫,牙縫間會有腥臭的黏液排出,數量較多也不必驚慌,這是藥物清除病根的表現。三五天後,排出物會逐漸減少,可用棉花裹住藥物塞住牙縫,再用青黛、棗泥固護,效果更佳。水腫本是腎臟疾病,必須治療腎臟才能治癒疾病,最終並無大礙。因擔心人們不知道此藥的療效,故先作此說明。水腫消退後,應服用續命丹閉合水門(方劑在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