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2)

1. 椹煎

除風熱之疾

椹汁(三升) 白蜜(二合) 生薑汁(一合)

上重湯煮椹汁三升,入鹽酥再煎三沸,下薑汁蜜等,再熬合得所下不津器中貯之,每服一合和酒調服,大理百種風疾。

白話文:

用來去除風熱引起的疾病。

將桑椹汁(三升)、白蜂蜜(二合)、生薑汁(一合)混合。

先將桑椹汁放入鍋中,隔水加熱煮沸三次,加入鹽酥(或稱鹽豉)再煮滾三次,然後加入生薑汁和蜂蜜等,再次熬煮至濃稠合適,放入不透水的容器中儲存。每次服用一合,用酒調和後服用,可以治療各種風病。

2. 芍藥黃耆湯

療陰不足則陽偏,陽偏則發熱。若熱從背起,或從手足漸漸遍身,口舌乾燥,思欲引水,時時躁悶。此由陰氣虧少,少水不能滅盛火。蓋諸陽起四末,循行於背,陰不能斂陽,所以發熱。或晝發而夜寧,或夜發而至旦,即清其脈虛疾而小,宜服此。

白芍藥(三兩) 黃耆 甘草 青蒿(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

白話文:

這個方劑[芍藥黃耆湯]是治療體內陰液不足導致陽氣偏盛,陽氣偏盛就會發熱的狀況。如果發熱的起始位置在背部,或是從手腳慢慢蔓延到全身,同時伴隨口舌乾燥,想要喝水,而且時常感到煩躁悶熱,這都是因為體內陰氣虧損不足,少量的陰液無法抑制過盛的陽火所導致的。因為陽氣從四肢末梢開始,然後循行到背部,當陰液無法收斂陽氣時,就會發熱。這種發熱的情況有時候白天發作,晚上會比較好;有時候則是晚上發作,到早上才緩解。如果診察脈象呈現虛弱細小的狀態,就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藥方組成:

白芍藥(120克) 黃耆 甘草 青蒿(各40克)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約15克)的藥末,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服用時間不拘。

3. 參橘丸

療熱從腹起,上循胸、腋、繞頸、額,初似溫溫,漸至大熱,發作無時,遇飢愈劇,中脘不利,善食而瘦,面色蒼,肌肉不澤,口唇乾燥。此由脾氣素弱,曾於他病瘥後,誤投熱藥,入於脾,脾熱則消穀,引食善消肌肉,其脈濡弱而疾。治之: 黃橘皮(三兩) 麥門冬 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白話文:

這個藥方治療熱症從腹部開始,向上沿著胸部、腋下,繞到頸部、額頭,一開始感覺溫溫的,漸漸變得非常熱,發作時間不固定,遇到飢餓會更嚴重。同時會有中脘(胃部)不適、很能吃卻消瘦、臉色蒼白、肌肉沒有光澤、嘴唇乾燥等症狀。這是因為脾氣本來就虛弱,曾經在其他疾病痊癒後,誤服了熱性藥物,導致熱邪進入脾臟。脾臟有熱就會加速消化食物,攝取的養分無法被人體吸收,反而消耗肌肉,脈象會呈現濡弱而跳動快速。

治療方法:使用黃橘皮(三兩)、麥門冬、人參(各一兩),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大小像桐子(約黃豆大小),每次服用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4. 大建中湯

療熱自腹中,或從背膂漸漸蒸熱,日晡則劇,至夜漸退,或寐而汗出,小便或赤或白而濁,甚則頻數,尿精,夜夢鬼交,日漸羸瘦。此由思慮太過,心氣耗弱,陽氣流散,精神不收,及陰無所使,治屬虛勞。

白芍藥(六兩) 黃耆 遠志 當歸 澤瀉 龍骨 人參 甘草(各二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一個擘,膠少許,煎至一盞,去滓溫服,食前。

白話文:

這個方子治療熱感從腹部產生,或者從背部慢慢發熱,到了傍晚的時候更加嚴重,到了晚上熱感會漸漸消退,有時候睡覺會流汗,小便可能呈現紅色或白色混濁,嚴重時會頻繁排尿,甚至出現遺精,晚上做夢夢到性交,身體一天天消瘦。這是因為思慮過多,心氣虛弱,陽氣外散,精神無法集中,以及陰液不足所導致,屬於虛勞的範疇。

藥方組成:白芍藥(六兩)、黃耆、遠志、當歸、澤瀉、龍骨、人參、甘草(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五片、擘開的紅棗一顆、少許阿膠,煎煮到剩下一碗,去藥渣溫服,在飯前服用。

5. 論及方

若自腰以上發熱,極則汗出,出已涼移時如故,復加昏冒,腹中膨滿,其氣上攻,時時咳嗽,嗽引脅下牽痛,睡中驚悸,其脈弦急帶疾。此由外寒搏客,內冷相合,寒則氣收而水液聚而不行,內化成飲。醫以熱藥攻寒,寒未已而復增客熱,陰寒肉閉,拒陽於外而不得入,逼陽上行,發而為熱,散而為汗。汗多亡陽,心氣內虛,故令驚悸。

治屬飲家,溫而利之,宜礜石丸。若熱起骨間,煩疼,手足時時微冷,旦起體涼,日晚即發,背膂牽急,或骨節凸起,足膝酸弱。此由邪熱加陰,蓄留骨髓。髓得熱則稀,髓稀則骨中空虛,陽入於陰,陰虛則水少,脂液乾枯,熱蒸骨軟而凸,其脈沉細。治屬骨蒸,宜蘆根湯,補髓丸。

白話文:

如果從腰部以上開始發熱,嚴重時會出汗,汗出後稍微涼快一下,又恢復發熱,而且更加頭暈、昏沉,腹部脹滿,氣向上衝,時常咳嗽,咳嗽時會牽引到脅下疼痛,睡覺時容易驚醒、心悸,脈象呈現弦急且帶有急促的現象。這是由於外來的寒邪侵入,與體內的寒氣結合,寒氣會使氣收斂,導致體內的水液積聚而無法運行,進而形成痰飲。醫生用熱藥來驅散寒邪,但寒氣還沒去除,反而增加了外來的熱邪,造成陰寒閉塞於肌肉內部,將陽氣阻擋在外無法進入,迫使陽氣向上運行,因而發熱,熱散發為汗。汗出過多會導致陽氣虛損,心氣內虛,所以會產生驚悸。

這種情況屬於痰飲病,應當用溫藥來溫化痰飲並使之排出,適合服用礜石丸。如果發熱從骨頭深處發出,感到煩躁疼痛,手腳有時微微發冷,早上起床時身體涼爽,但到了傍晚又開始發熱,背部和脊椎感到牽扯、緊繃,或者骨節突出,腿腳膝蓋酸軟無力。這是由於邪熱加重了陰氣虛弱,熱邪積蓄在骨髓中。骨髓受熱會變得稀薄,骨髓稀薄則骨骼內會空虛,陽氣進入陰分,陰液虛少則水液減少,脂液乾枯,熱蒸發使骨骼變軟而突出,脈象呈現沉細。這種情況屬於骨蒸病,適合服用蘆根湯和補髓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