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一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一 (9)

1. 取像

古之論疾多取像取類使人易曉,以臟腑稀散為鴨溏,或為鶩溏(野鴨謂之鶩),謂其生於水中,屎常稀散故也。以遇夜目昏不見物為雀目,謂雀遇昏晚目不見物故也。以腎氣奔沖為奔豚,以豚為能奔逸而不能遠故也。以時氣聲嗄咽乾欲睡復不安眠為狐惑,以狐多疑惑故也。以大便艱難為野雞痔,謂欲便而復止故也。

狼漏始發於頸腫,無頭有根,起於缺盆之上,連延耳根腫大,謂其疾來暴猛如狼故也。其源緣憂恚氣上不得下。蠐螬漏始發於頸下,無頭尾,如棗核塊累移在皮中,謂其無頭尾狀若蠐螬故也。

白話文:

古代醫學論述疾病,多用比喻和類比的方法,使人容易理解。例如,將臟腑功能衰弱導致的稀溏大便比作鴨子或野鴨的糞便,因為鴨子生活在水中,排泄物通常稀軟。將夜盲症比作雀鳥的眼睛,因為雀鳥在黃昏或夜晚看不見東西。將腎氣衝擊導致的腹部疼痛比作奔騰的豬,因為豬能快速奔跑,但跑不遠。將因時節變化導致聲音嘶啞、咽喉乾燥、想睡卻睡不安穩的症狀比作狐惑,因為狐狸多狡猾善變,令人迷惑。將排便困難比作野雞的痔瘡,因為野雞想排便卻又停住。

狼漏一開始表現為頸部腫脹,腫塊沒有頭部,但有根部,起於鎖骨上窩,延伸到耳根,腫塊會逐漸增大,因為這種疾病來勢凶猛,像狼一樣,所以稱為狼漏。其病因是憂慮憤怒導致氣機逆亂,不能下降。蠐螬漏一開始在頸部以下出現腫塊,沒有頭尾,像棗核一樣,腫塊在皮下移動,因為其形狀像蠐螬(一種蟲子)一樣,所以稱為蠐螬漏。

2. 霍亂

夫霍亂之起,皆由居處之失,宜飲食之不節,露臥濕地,或當風取快,溫涼不調,清濁相犯,風冷之氣歸於三焦,傳於脾胃,真邪相干,水穀不化,便致吐利,皆名霍亂。言其揮霍之間,便致撩亂。診其脈來代者,霍亂。又脈代而絕者,是證也。霍亂脈大者可治,微細者不可治。脈微而遲,氣息少,不欲言者,不可治。養生方云:七月食蜜,令人暴下。

白話文:

霍亂的發生,都是因為居住環境不好,飲食不節制,露宿潮濕之地,或者貪涼受風,寒熱失調,飲食不潔,導致風寒之氣進入三焦經,再影響脾胃,真氣和邪氣互相干擾,使食物無法消化吸收,因而引起嘔吐腹瀉,這些都叫做霍亂。意思是說,它來勢洶洶,讓人手忙腳亂。診脈時,脈象跳動不規則的,就是霍亂;脈象跳動不規則且微弱的,也是霍亂的徵兆。霍亂患者,脈象有力者可以治療,脈象微弱者則難以治療。如果脈象微弱且遲緩,呼吸微弱,不想說話的,就無法治療了。養生法訣說:七月吃蜂蜜,會讓人腹瀉不止。

3. 積聚

經論五臟積氣,皆因五臟旺時,不受所傳邪氣而成。如肺病傳肝,肝復傳脾,脾以長夏旺旺,不受邪,肝復欲還肺,不肯受,因留為積。故肝之積名肥氣,以仲夏戊已日得之。餘臟亦如此例言之。肝之積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病痎瘧。心之積名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

其積起於臍上,大如臂上,至於心,橫於心下,如屋梁也,逼心為難治。脾之積名痞氣,於冬壬癸日得之。其積在胃脘,覆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四肢不用,發黃疸,食不為肌肉。肺之積名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在右脅下,復大如杯,久不愈,令人寒熱喘嗽,發肺癰。腎之積名奔豚,以夏丙丁日得之。

其積發於小腹,上至心下,如豚之奔走,上下無時,久不愈,令人喘逆,發骨痿少氣。常究此說,亦未可必。夫肺病傳肝,肝傳脾之類,自是傳其所勝。夫傳所勝者死。若如所言,則五臟之積皆死候也。其實不然也。

白話文:

積聚

古代醫書認為五臟積氣,都是因為五臟旺盛時,沒有接受傳來的邪氣而形成的。例如肺病傳給肝臟,肝臟再傳給脾臟,脾臟因為長夏旺盛,不受邪氣侵犯,肝臟又想回到肺臟,但肺臟不肯接受,於是邪氣就停留在肝臟,形成積聚。因此,肝臟的積聚稱為「肥氣」,通常在仲夏戊已日(農曆五月)得病。其他臟腑的積聚也以此類推。肝臟的積聚在左脅下,像覆蓋著的杯子,有頭有尾,久治不癒,會導致瘧疾。心臟的積聚稱為「伏梁」,通常在秋季庚辛日(農曆七、八月)得病。

它的積聚位於肚臍上方,大小像手臂粗細,直到心臟,橫在心臟下方,像屋樑一樣,壓迫心臟,很難治療。脾臟的積聚稱為「痞氣」,通常在冬季壬癸日(農曆十一、十二月)得病。它的積聚在胃脘部,像覆蓋著的大杯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四肢無力,出現黃疸,吃東西不能化為肌肉。肺臟的積聚稱為「息賁」,通常在春季甲乙日(農曆一、二月)得病。位於右脅下,像覆蓋著的大杯子,久治不癒,會導致寒熱、咳嗽、喘息,甚至肺癰。腎臟的積聚稱為「奔豚」,通常在夏季丙丁日(農曆三、四月)得病。

它的積聚發作於小腹,上達心窩,像豬一樣到處亂跑,上下無常,久治不癒,會導致喘逆,骨頭痿軟,氣虛。經常研究這些說法,也不能完全肯定。所謂肺病傳肝,肝傳脾等等,都是傳給它所克制的臟腑。被克制的臟腑就容易死亡。如果按照這種說法,那麼五臟的積聚都是死亡的徵兆。但實際上並非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