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4)

1.

葶藶、黃橘皮、桔梗(各一兩)。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五丸,以知為度。

桂枝加桂湯。治氣虛有寒,氣道凝澀。桂(五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溫服,不以時。

調氣丸。快氣和中,進食。青橘皮(二兩)、陳橘皮(三兩)、木香(半兩)。上銼碎,用牽牛面四兩,同藥炒黃色。其牽牛末更不用,將前三味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咽津。

中金丸。主胃氣久虛,宿食不消,心下急滿,腹脹脅痛,泄利吐逆,惡聞食氣。又療風寒濕痹,風水腫滿,風眩頭痛,目中冷淚,自汗,雲陽,或五勞七傷,筋骨輕弱,腰膝疼重,或溫瘧寒濕,山嵐瘴氣經久未愈。常服添津液,暖胃,去痰,消穀,嗜食。白朮(三兩)、人參(三分)、大棗(半斤,取肉四兩)。上為細末,棗肉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以時米飲下。

良薑散。治小腸氣。良薑、乾薑(等分)、續隨子。上為細末,每服一大錢,續隨子霜一字,同熱酒一盞,入豬膽汁十數點同調,一服瘥。

塌氣丸。治虛腫脹滿。胡椒(一兩)、蠍尾(去毒半兩)、木香(一分,一方無此味)。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加至二十丸,陳米飲下。

聖妙散。治鼓氣,利大小腸,並治胸膈氣滯之疾。甘遂(一分)、白牽牛(一分,一半生一半熟)、白檳榔(一個,半個生半個裹煨)。上為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陳粟米湯調下。如服補氣藥,不得服,犯甘草有鹽氣藥。每日只得吃淡粥及溫熱之物,一月後食得鹽。

陳橘皮煎。治膈氣。陳橘皮(一兩)、木香(一分)、雄丁香(二十個)。上為細末,研獨頭蒜和丸,如櫻桃大。以姜分十片,嚼下一丸,不以時。

堅氣散。升降陰陽,通利滯氣。金鈴子、術(各一兩)、硼砂(一分)。上為細末,空心鹽湯調下二錢。欲丸,水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三十丸。

三倍丹。逐陰氣,快胸膈,散痰飲,開胃進食。木香(一兩)、青皮(二兩)、半夏(四兩)。上為細末,姜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白湯下。

小神麯丸。消食化氣。神麯(一兩)、陳橘皮(二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三兩粒,含化咽津,食後。

川楝散。治小腸氣,下元閉塞不通。川楝子(一兩)、巴豆(一兩半)。上和勻炒紫色,去巴豆,取川楝子淨刷為末。每服一錢,先炒茴香秤一錢,以酒一盞煎三五沸,去滓服。得下泄則瘥,及遠年裡外臁瘡。

倉卒散。治小腸氣。山梔子(四十九個)、附子(一枚)。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酒調服。或酒一盞同煎至七分,入鹽一捏溫服。及治脾胃攣急痛,難屈伸,腹中冷重如石,痛不可忍,自汗如水,手足冷,久不瘥者宜服。

斷絃散。一名失笑散,治小腸氣,及治婦人血痛尤佳。五靈脂、蒲黃(等分)。上為細末,以藥二錢,釅醋一合,熬藥成膏。以水一小盞煎至七分,熱呷之。

昆布煎。治胸膈滯氣,食藥不下。摏杵頭細糠(一合)、昆布(一兩半末)。

白話文:

[氣]

葶藶黃橘皮桔梗丸: 將葶藶、黃橘皮、桔梗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用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丸,以藥效為準,用米湯送服。

桂枝加桂湯: 治療氣虛伴有寒邪,氣道阻塞不通的方劑。將桂枝、芍藥、甘草按照五比三比二的比例混合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杯,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至一杯,去渣溫服,不拘時辰。

調氣丸: 調理脾胃之氣,促進食慾。將青橘皮、陳橘皮、木香混合研磨,再與牽牛子粉末一起炒至黃色(不用牽牛子末)。將前三味藥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含服至融化。

中金丸: 主治久虛的胃氣、宿食不消、心下急悶、腹脹脅痛、腹瀉嘔吐、厭惡食物氣味等症狀。也治療風寒濕痺、水腫、眩暈頭痛、眼淚不止、自汗、雲陽等症狀,以及五勞七傷引起的筋骨虛弱、腰膝疼痛,或溫瘧寒濕、山嵐瘴氣久治不癒等症狀。常服可滋養津液、溫暖脾胃、化痰消食、增進食慾。將白朮、人參、大棗肉混合研磨成細粉,用大棗肉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辰,用米湯送服。

良薑散: 治療小腸疝氣。將良薑、乾薑等量混合,再與續隨子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大錢,加續隨子霜一字,用熱酒一杯沖服,並滴入十幾滴豬膽汁。一服見效。

塌氣丸: 治療虛腫脹滿。將胡椒、蠍尾(去毒)、木香混合研磨成細粉,用水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七丸,逐漸增加到二十丸,用陳米湯送服。

聖妙散: 治療鼓脹,通利大小腸,治療胸膈氣滯。將甘遂、白牽牛(一半生一半熟)、白檳榔(一半生一半煨)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字到半錢,用陳粟米湯送服。服用補氣藥物時不可服用此藥,忌用含甘草和鹽的藥物。服用期間每日只能吃清淡的粥和溫熱的食物,一個月後才能食用鹽。

陳橘皮煎: 治療膈氣。將陳橘皮、木香、丁香混合研磨成細粉,用獨頭蒜泥做成櫻桃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用生薑十片嚼碎後送服,不拘時辰。

堅氣散: 升降陰陽,疏通滯氣。將金鈴子、術、硼砂混合研磨成細粉。空腹時用鹽湯送服二錢。也可用水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

三倍丹: 驅除陰寒,舒暢胸膈,散除痰飲,促進食慾。將木香、青皮、半夏混合研磨成細粉,用薑汁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小神麴丸: 消食化氣。將神麴、陳橘皮混合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雞頭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兩粒,飯後含服至融化。

川楝散: 治療小腸疝氣,下元閉塞不通。將川楝子、巴豆混合炒至紫色,去除巴豆,將川楝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先將炒好的茴香一錢用酒一杯煎煮三五沸,去渣後服用。大便通暢則病癒,也適用於久治不癒的內外臁瘡。

倉卒散: 治療小腸疝氣。將山梔子、附子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酒送服。或用酒一杯煎煮至七分,加入少許鹽,溫服。也治療脾胃攣急疼痛,難以屈伸,腹部冷重如石,疼痛難忍,自汗如水,手腳冰冷,久治不癒的症狀。

斷絃散: 又名失笑散,治療小腸疝氣,尤其治療婦女血痛有效。將五靈脂、蒲黃等量混合研磨成細粉。取藥粉二錢,濃醋一合,熬成膏狀。用水一杯煎煮至七分,趁熱服用。

昆布煎: 治療胸膈滯氣,食藥不下。將搗碎的米糠、昆布混合。

備註: 以上翻譯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醫療建議。服用任何中藥前,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古代藥方劑量單位與現代不同,需專業人士換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