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13)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六 (13)

1.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五升半分為五服,忌酢羊肉餳。

牛黃丸

治伏暑氣不問新久,曾經取轉針灸不效,臥床危困,及傷寒餘毒,並四時山嵐之氣皆治之。

牛黃、白不灰木(各一兩)、黑牽牛(一兩半,用一半炒一半生)、粉霜(光明者一分,有黃石者不用)、朴硝(一兩一分,青白成塊子,焦黃色不用)。

上除粉霜別研外,餘為末入粉霜同拌勻,煉蜜和丸梧桐子大,隨證服之。

半夏厚朴湯

治咽中如炙肉臠,咽之不下,吐之不出,此胃寒乘肺,肺寒則津液聚而成痰,肺管不利,與痰相搏,其脈澀大,宜此藥。

半夏(五兩)、厚朴(三兩)、茯苓、紫蘇子(各二兩)。

上為細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四味湯

治小品寒疝氣,腹中虛痛及諸脅痛,裡急病。

當歸、生薑、芍藥(各三兩)、羊肉(三斤)。

上銼,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肉爛熟,出肉納藥,取三升,每服七合,日三。

烏梅丸

快氣下痰消食。

烏梅、巴豆、丁香(七個)、半夏(七枚,依法制)。

上為細末,清水和丸,梧桐子大,硃砂為衣,一服三丸,橘皮湯下。

正中丸

治心氣痛。

五靈脂、川烏頭(各半兩)、沒藥、胡椒(各一分)。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每服五七丸,醋湯下。

神保丸

專治膀胱氣。

木香、胡椒(各一分)、巴豆(十個)、乾蠍(半個)。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麻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丸,心膈痛柳帶燈心湯下,腹痛柳帶煨薑湯下,血痛炒姜醋,小便下不通燈心湯下,血痢臟毒楮葉湯下,肺氣甚者白礬、蚌粉各三分,黃丹一分,同研為末,煎桑白皮糯米飲調三錢下,小喘用桑皮糯米飲下,腎氣脅下痛茴香酒下,大便不通蜜湯調檳榔末一錢下,氣噎木香湯下,宿食不消茶酒漿飲下,偏治膀胱氣。

伏梁丸

治若起臍上如臂,上至心下,又或身體股脛皆痛腫,環臍而痛,始得之由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乘旺而不受邪氣,留於心結而為積,其脈大散而澀,時時結聚,謂之伏梁,其病裹膿血於腸胃之外,按之至痛,此積下則迫陰必下膿血,上則迫胃脘出膈,夾胃脘成癰,居臍上為逆,居臍下為從,始覺可治,久則難治,或變水氣,宜此藥。

青橘皮(三十個,白馬尿浸三宿,軟透細切)、巴豆(去皮十個,與青橘皮同炒乾,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如綠豆大,米飲下五丸,漸至十丸。

三稜煎

治若心下如盤,久不已,令人四肢不收,養成黃疸,飲食不成,肌膚,其始得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乘旺而不受邪氣,留於脾胃成痞氣,其脈緩澀而時結,宜此藥。

荊三稜、蓬莪朮(各四兩)、芫花(一兩)。

上用米醋三升同煮,醋盡獨留芫花炒乾,餘二味片切焙同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豌豆大,橘皮湯下三丸,以知為度。

大棗丸

治脅下大如杯,久不已,令人灑淅寒熱,喘嗽發肺癰,其始得之由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乘旺而不受邪氣,留於肺結而為積,其脈結澀,謂之息賁,宜此藥。

白話文:

上藥用五味,加水一斗煮至五升半,分五次服用,忌食醋、羊肉和蜜餞。

牛黃丸

治療中暑,無論病程長短,針灸無效,臥床不起,危在旦夕者;以及傷寒後遺症,和四季山嵐之氣所致的疾病,皆可治療。

組成:牛黃、白丁香(各一兩)、黑牽牛子(一兩半,一半炒制,一半生用)、滑石粉(潔白者一分,帶黃色的不用)、芒硝(一兩一分,青白色塊狀,焦黃色的不用)。

製法:除滑石粉單獨研磨外,其餘藥材研磨成粉,再與滑石粉拌勻,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根據病情服用。

半夏厚朴湯

治療咽喉部有如炙烤的肉塊感,吞咽不下,嘔吐不出。此乃胃寒犯肺,肺寒則津液凝聚成痰,肺氣不利,痰液阻塞,脈象澀滯有力,宜用此方。

組成:半夏(五兩)、厚朴(三兩)、茯苓、紫蘇子(各二兩)。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四味湯

治療少陰寒疝氣,腹部空虛疼痛及諸肋痛,裡急後重。

組成:當歸、生薑、白芍藥(各三兩)、羊肉(三斤)。

製法:將藥材切碎,加水一斗二升,先煮羊肉至爛熟,取出羊肉,放入藥材,煎取三升藥汁,每次服用七合,每日三次。

烏梅丸

快速行氣,降痰消食。

組成:烏梅、巴豆、丁香(七個)、半夏(七枚,按法炮製)。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清水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硃砂為衣,每次服用三丸,用橘皮湯送服。

正中丸

治療心氣痛。

組成:五靈脂、川烏頭(各半兩)、沒藥、胡椒(各一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煮熟的麵糊和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至七丸,用醋湯送服。

神保丸

專治膀胱氣。

組成:木香、胡椒(各一分)、巴豆(十個)、全蠍(半個)。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湯浸泡的蒸餅和成麻子大小的丸藥,硃砂為衣,每次服用三丸。心膈痛用柳枝燈芯湯送服,腹部疼痛用柳枝煨薑湯送服,血痛用炒薑醋送服,小便不通用燈芯湯送服,血痢及臟腑毒邪用楮葉湯送服,肺氣嚴重者加白礬、蚌粉各三分,雄黃一分,研磨成粉,用煎煮桑白皮糯米飲調服三錢,輕微喘息用桑皮糯米飲送服,腎氣脅下疼痛用茴香酒送服,大便秘結用蜜湯調和檳榔末一錢送服,氣逆用木香湯送服,宿食不消化用茶酒漿飲送服,專治膀胱氣。

伏梁丸

治療臍上至心窩處疼痛如臂膀般粗大,或身體、股脛都腫痛,繞臍而痛,起因於腎病傳至心臟,心臟再傳至肺臟,肺臟功能旺盛,不受邪氣侵襲,邪氣滯留於心臟形成積聚,脈象大而散漫,時而凝聚,稱為伏梁,此病症是膿血積聚於腸胃外,按壓時劇痛,積聚向下則迫使陰部排出膿血,向上則迫使胃脘部及膈肌,夾於胃脘部形成癰腫,位於臍上為逆,位於臍下為順,初期可治,久則難治,或轉變為水腫,宜用此方。

組成:青橘皮(三十個,用白馬尿浸泡三宿,使其柔軟,切碎)、巴豆(去皮十個,與青橘皮一起炒乾,巴豆不用)、羌活(半兩)。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麵糊和成綠豆大小的丸藥,用米湯送服,每次五丸,逐漸增加至十丸。

三稜煎

治療心窩部脹滿如盤狀,久治不癒,導致四肢無力,形成黃疸,飲食不佳,肌膚消瘦,起因於肝病傳至脾臟,脾臟再傳至腎臟,腎臟功能旺盛,不受邪氣侵襲,邪氣滯留於脾胃形成痞氣,脈象緩慢而澀滯,時而凝聚,宜用此方。

組成:荊三稜、莪術(各四兩)、芫花(一兩)。

製法:用米醋三升與藥材同煮,醋煮乾後,單獨炒乾芫花,其餘二味藥材切片焙乾,研磨成細粉,用煮熟的麵糊和成豌豆大小的丸藥,用橘皮湯送服三丸,以療效為準。

大棗丸

治療脅下腫塊如杯狀,久治不癒,導致寒熱交替,咳嗽喘息,發展成肺癰,起因於心病傳至肺臟,肺臟再傳至肝臟,肝臟功能旺盛,不受邪氣侵襲,邪氣滯留於肺臟形成積聚,脈象結澀,稱為息賁,宜用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