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8)
卷第十六 (8)
1. 氣
蓽澄茄、草豆蔻、薑黃、良薑、縮砂、青皮(各二兩)、阿魏(一分)、陳皮(半兩)。 上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生薑湯下。
開胃正氣散 治真元虧耗,榮衛勞傷,邪氣乘襲,陰陽交錯,胸膈噎悶,不思飲食,或氣痞多痰,或嘔逆瀉痢,或氣結腫滿,或山嵐瘴氣,久不能除,寒熱作時,羸瘦劣弱,又治中暑煩燥,痰逆頭眩,及療傷寒陰陽不正,變證多端。
丁香、沉香、藿香、黃橘皮、半夏、厚朴、甘草、人參(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勻氣團參散 調順三焦,和養脾胃,益榮衛,進飲食,治陰陽痞隔,邪氣未分,氣逆嘔噦,腹脅脹痛,或靳固不通,或大便滑泄,或手足時冷,或煩燥口乾,及膀胱腎間宿冷腰腹疼。
人參、白朮(各一分)、白芷、茯苓、烏藥、藿香、橘皮、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棗湯調下,不以時。
大腹湯 治中滿下虛,氣不升降,心胸痞悶,食飲難消,嘔吐多痰,肋脅膨脹,肢體羸瘦,便利不調,及妊娠惡阻,憎聞食臭,痰逆頭眩。
大腹子、橘皮(各八分)、厚朴、白芷(各四分)、人參、神麯、桂心、桔梗(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非時。
溫中湯 治脾胃虛寒,腹中冷痛,飲食遲化,痰飲並多,寒氣上奔,心胸刺痛,及傷寒陰盛,脈細沉微,手足逆寒,霍亂吐瀉。
白朮、棗(各半斤)、厚朴(五兩)、陳皮(四兩)、甘草(三兩)、乾薑(二兩)、藿香、茯苓(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食前去滓溫服。一方厚朴、良薑、桂等分。
快活丸 去寒濕,壯脾胃,寬膈快氣。 山茱萸、石茱萸、吳茱萸、金鈴子、杜茴香、官桂、青橘皮、陳橘皮(並生用)。 上等分為細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後臨臥,生薑湯下,熟水亦可。
蕊珠丹 鎮心空膈,去八邪氣,及婦人血攻寒熱等疾,驚憂成病。 辰砂(一兩一分)、桃仁(四十九個)、附子(一分半)、安息香、牛黃(各一分)、阿魏、木香(各半兩)、麝香(二分)。 上為細末,煉蜜少許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至十丸,空心鹽湯下,婦人醋湯下。凡腹中有塊如拳,尤主之。
鹽精丸 治膀胱小腸氣痛。 補骨脂(八兩)、金鈴(六兩)、山茱萸、木香(各一兩)、附子、茴香(各一兩)、海蛤(一分)、青鹽(三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空心酒下。
八等散 主消穀化氣。 厚朴、吳茱萸、人參、白朮、茯苓、芎、陳曲、麥櫱。 上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三陽丹 助陽正氣,去風冷,除寒濕。 附子(二兩)、羊肉(四兩)、桂、乾薑、硫黃、陽起石、鹿茸、白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與研藥合勻,以前附子和膏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以硃砂為衣。
三稜湯 治乘氣飲食積滯遲化。
白話文:
[氣]
開胃正氣散
治療元氣虧損、氣血兩虛、外邪入侵、陰陽失調,症狀包括胸膈堵塞、食慾不振、氣脹痰多、嘔吐腹瀉、氣滯腫脹、瘴氣久治不愈、時有寒熱、體弱消瘦,也治療中暑煩躁、痰逆頭暈,以及治療傷寒陰陽失衡導致的各種併發症。
勻氣團參散
調理三焦,滋養脾胃,益氣養血,促進食慾,治療陰陽失調、邪氣未消、氣逆嘔吐、腹脅脹痛、便秘、腹瀉、手足冰冷、煩躁口乾,以及膀胱腎臟寒邪導致的腰腹疼痛。
大腹湯
治療腹部脹滿、下元虛弱、氣機升降失調,症狀包括胸悶、消化不良、嘔吐痰多、肋脅膨脹、消瘦、大便失調,以及孕婦妊娠反應(惡心嘔吐、聞食生厭、痰逆頭暈)。
溫中湯
治療脾胃虛寒、腹痛、消化不良、痰飲多、寒邪上衝、胸痛,以及傷寒陰盛、脈象細弱、手足冰冷、霍亂嘔吐腹瀉。
快活丸
祛除寒濕,健脾胃,舒暢氣機。
蕊珠丹
鎮靜心神、祛除八種邪氣,以及治療婦女血瘀導致的寒熱等疾病,以及因驚憂導致的疾病。 腹部有腫塊者尤為適用。
鹽精丸
治療膀胱和小腸氣痛。
八等散
促進消化吸收。
三陽丹
增強陽氣,祛除風寒濕邪。
方劑組成部分的劑量單位說明: 文中所述的「兩」、「錢」、「分」均為古代重量單位,其換算需參考古代藥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