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7)
卷第十六 (7)
1. 氣
和胃橘紅丸
治脾胃不和,傷冷積滯,胸膈噎痞,心腸㽲痛,酒飲停滯,嘔逆吞酸,消寒痰宿冷,療痃癖氣痛。(一方無檳榔)
陳皮(半斤),沉香,白豆蔻,縮砂仁(各半兩),甘草,神麯(各一兩),肉豆蔻,大檳榔(各二個),乾薑(半分或擦生薑一兩)。
上為細末,橘泥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溫酒嚼下,不以時。
雞舌香煎
治憂恚氣逆衝上,逆等氣,胸脘窒塞,咽膈噎悶,臟腑積聚欲作癥癖,酒食痰毒,嘔逆泄利。
雞舌香,墨(各半兩),牛膝,犀角(各一兩),棗(五個),京三稜(一分),鐵鏵(粉),梅肉(各一分半),巴豆(五十個)。
上為細末,煮麵糊為丸如黃米大,每服五粒,食後米飲下。
氣下丸
治胸膈痞滿,食飲減少。
麥門冬,甘草(各五兩),人參,細辛,遠志,乾薑,川椒,桂(各二兩),附子(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七丸至十丸,食後白湯下,二七日取安。
七氣湯
論曰:百病皆生於氣,大抵不過於喜、怒、悲、恐、驚、勞、寒、熱。蓋喜則氣緩,怒則氣逆,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寒則氣收,熱則氣泄。由此變生,若其氣起於一,或左或右,循行上下,或在肌肉之間,如錐刀所刺,其氣不得息,令人腹中滿。
此由驚恐、喜怒,或冒寒熱,留聚而不散,為鬱伏之氣,流行隨經上下相傳而痛,久令人痞悶,大便結澀,其脈短澀,謂之聚氣。宜此藥,並趁痛散。
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陳橘皮,藿香葉,桔梗,益智(各一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三分)。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滓服。
訶黎勒散
治脾虛冷氣不和。
當歸,丁香,木香,甘草,肉豆蔻(各二兩),赤石脂,附子(各一兩),藿香(四兩),訶子皮(一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棗一枚擘破,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理氣丸
治虛人有冷氣道凝澀。
香附子(一兩),縮砂仁,木香,白豆蔻仁,甘草,甘松,丁香(各一分),薑黃(半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空心。
木香散
治膈氣心腹㽲痛,飲食無味,口苦舌澀,嘔逆不定,噫氣吞酸,一切氣疾,並皆治之。
益智子(一兩),陳皮,茴香,薑黃,香附子,京三稜,神麯(各二兩),鹽(四兩)。
上為細末,白湯點服二錢,不以時。
小降氣湯
俞山人方,治下虛上壅,氣不升降,膈滯痰實,咳嗽喘滿,頭目昏眩,肩背拘急,及治腳氣上攻,腳弱腰痛,心胸不快,可思飲食。
紫蘇子,前胡,厚朴,甘草,橘皮,當歸,半夏,桂(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紫蘇葉,煎至七分,去滓,溫服,食前。
小理中煎
治三焦氣弱,中脘積冷,飲食遲化,不能消磨,胸膈痞悶,脅肋膨脹,噦逆噁心,嘔吐噫酸,心腹疼痛,臟腑不調,肢體倦怠,可思飲食,及治翻胃嘔吐,膈氣噎塞。若脾胃久虛,全不入食,縱食易傷者。
白話文:
[氣]
和胃橘紅丸
治療脾胃不和、受寒積食、胸膈堵塞、心腹部疼痛、飲酒積食、嘔吐反胃、消除寒痰宿冷、治療痃癖氣痛。(此方不含檳榔)
藥材:陳皮(半斤)、沉香、白豆蔻、縮砂仁(各半兩)、甘草、神麴(各一兩)、肉豆蔻、大檳榔(各兩個)、乾薑(半分或用鮮薑一兩)。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用橘子汁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一丸,溫酒送服,不拘時間。
雞舌香煎
治療憂鬱憤怒導致氣逆上衝、氣逆等症狀、胸脘堵塞、咽喉堵悶、臟腑積聚將形成痃癖、酒食痰毒、嘔吐泄瀉。
藥材:雞舌香、墨(各半兩)、牛膝、犀角(各一兩)、大棗(五個)、京三稜(一分)、鐵鏵(粉末)、梅肉(各一分半)、巴豆(五十個)。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用煮熟的麵糊和成黃米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五粒,飯後用米湯送服。
氣下丸
治療胸膈痞滿、食慾減退。
藥材:麥門冬、甘草(各五兩)、人參、細辛、遠志、乾薑、川椒、桂枝(各二兩)、附子(一兩半)。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用煉好的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七至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服用十四天療程。
七氣湯
論述:百病皆起於氣,大致不外乎喜、怒、悲、恐、驚、勞、寒、熱七情。喜則氣緩,怒則氣逆,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勞則氣耗,寒則氣收,熱則氣泄。由此而生百病,如果氣機阻塞於某處,或左或右,在身體上下運行,或在肌肉之間,如同錐刀刺痛一般,氣機不得舒暢,令人腹部脹滿。
這是由於驚恐、喜怒,或冒寒受熱,導致氣機鬱結不散,形成鬱伏之氣,沿著經絡上下傳遞而疼痛,久之令人胸悶,大便秘結,脈象短澀,稱為聚氣。宜用此藥,趁疼痛之時服用以散氣。
藥材: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陳橘皮、藿香葉、桔梗、益智仁(各一兩)、香附子(一兩半)、甘草(三分)。
製法:將藥材研成粗末。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加水兩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至一盞,去渣服用。
訶黎勒散
治療脾虛寒、氣機不和。
藥材:當歸、丁香、木香、甘草、肉豆蔻(各二兩)、赤石脂、附子(各一兩)、藿香(四兩)、訶子皮(一兩半)。
製法:將藥材研成粗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掰開,一同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溫服。
理氣丸
治療虛弱之人有寒邪凝滯氣道。
藥材:香附子(一兩)、縮砂仁、木香、白豆蔻仁、甘草、甘松、丁香(各一分)、薑黃(半兩)。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用湯浸泡的蒸餅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空腹服用。
木香散
治療膈氣、心腹疼痛、飲食無味、口苦舌澀、嘔吐不定、呃逆吞酸,一切氣病,皆可用此方治療。
藥材:益智仁(一兩)、陳皮、茴香、薑黃、香附子、京三稜、神麴(各二兩)、鹽(四兩)。
製法:將藥材研成細末。
用法:用白開水沖服二錢,不拘時間。
小降氣湯
俞山人方,治療下虛上壅、氣機升降失調、膈上痰實、咳嗽氣喘、頭暈目眩、肩背拘緊,以及治療腳氣上衝、腳弱腰痛、心胸不適、食慾不振。
藥材:紫蘇子、前胡、厚朴、甘草、橘皮、當歸、半夏、桂枝(各半兩)。
製法:將藥材研成粗末。
用法:每次服用二錢,加水一盞,加入生薑、紫蘇葉,煎至七分,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小理中煎
治療三焦氣虛、中脘積寒、飲食消化不良、胸膈痞悶、脅肋脹滿、呃逆噁心、嘔吐呃酸、心腹疼痛、臟腑失調、肢體倦怠、食慾不振,以及治療胃反酸嘔吐、膈氣噎塞。若脾胃久虛,完全不思飲食,即使進食也容易損傷者,也可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