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6)
卷第十六 (6)
1. 氣
乾薑、蜀椒、食茱萸、人參、桂(各五分),細辛、白朮、茯苓、附子(炮各四分),橘皮(黃者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酒服三丸,日再。不知漸加,忌桃李、雀肉、大酢、豬肉、冷水、生蔥菜、醋物等。
檳榔丸,療憂膈、食膈、冷膈、氣膈、熱膈,或宿酒不消,或為霍亂,或心痛、醋心、腹脅氣脹、不食,或飲食傷飽。
桂心、乾薑、茯苓、檳榔、甘草、人參、細辛、訶子皮、白芍藥、枳殼。
上件等分,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空心溫酒下十五丸,嚼破服亦可。
蓽澄茄散,治小脹,氣虛小脹,疼痛不可忍。
蓽澄茄、檳榔、木香、苦楝子、蘹香子、硇砂(各一兩),阿魏、乾蠍、吳茱萸(各半兩),桃仁(一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生薑酒調下,不以時。
金鈴散,治一切冷氣小脹,元臟膀胱氣痛,脾元積冷,及婦人血刺氣攻,疰心腹疼痛,嘔逆脹滿,臍腹絞痛,煩悶喘急,皆治之。
金鈴(四十個),茴香、京三稜、術、枳殼、橘皮、百部(一分),木香(半分)。
上為細末,炒姜鹽湯酒調一大錢,亦可作丸。
中和丸,治脾胃不和,寒氣積聚,飲食減少,肢體倦怠。
良薑(四兩),烏梅肉(一兩),茴香(一兩半),乾薑、神麯、小麥櫱(各半兩),白茯苓、甘草、蒼朮(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非時,以米湯嚼下一粒。
香積散,治小腸氣作,疼痛不可忍,及膀胱偏墜結硬不散。
京三稜、土茴香、川楝子、巴戟天、當歸(各一兩),黑附子、益智仁、南木香(各半兩),枳實(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半,空心溫酒調下。既效,即次服舶上茴香丸。
白豆蔻散,治憂恚寒熱,動氣傷神,陰陽不和,臟腑生病,留於胸膈之間,使氣不通,飲食不下,羸瘦乏力,心下苦滿,噫氣吞酸,便溺不利,胸膈脹痛,咽塞噫聞食臭,腸內虛鳴。
白豆蔻(半分),丁香、木香、縮砂(各一分),甘草(一分半),黃橘皮、青皮(各二分),厚朴、香附子(各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鹽一捏,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沉香煎丸,治一切冷氣,心胸痞滯,腹脅疼痛,傷冷心痛,久服消化積冷。
馬藺花、芫花、青橘皮、陳皮、蓬莪朮、乾薑、吳茱萸、川烏頭(各一兩),巴豆(二十三個)。
上為細末,用好沉香一兩半,為末。米醋二升,慢火熬成膏,入少許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五丸至十丸,溫酒下,大效。
麝香勻氣丸,治氣道凝澀,身體疼倦。
麝香(一分),硃砂、木香、肉豆蔻仁、厚朴(各半兩),乳香(一分),檳榔、桂(各一兩),半夏餅子(一兩半)。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丸,如櫻桃大。食後臨臥,沉香湯下一丸。
茯苓半夏丸,搜風行氣。
牽牛子(四兩),青橘皮、紫蘇子、半夏、五靈脂(各一兩),木香、檳榔(各半兩),川芎、郁李仁(各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橘皮湯下,不以時。
白話文:
氣
第一方:檳榔丸 治療憂鬱、食積、寒積、氣滯、熱積等症狀,以及宿醉不消、霍亂、心痛、胃酸、腹脅脹痛、食慾不振等。
第二方:蓽澄茄散 治療腹部脹滿疼痛,尤其氣虛導致的脹痛。
第三方:金鈴散 治療各種寒氣導致的腹部脹滿疼痛,以及膀胱疼痛、脾胃積寒、婦女血氣攻注導致的腹痛、嘔逆、脹滿、絞痛、煩悶喘促等症狀。
第四方:中和丸 治療脾胃不和、寒氣積聚、食慾減退、身體疲倦等。
第五方:香積散 治療小腸氣脹痛,以及膀胱下墜、結塊等症狀。
第六方:白豆蔻散 治療憂鬱、怒氣導致的寒熱、陰陽失調、臟腑疾病,以及胸悶氣滯、食慾不振、消瘦乏力、心下滿悶、呃逆、消化不良、排便困難、胸膈脹痛、咽喉堵塞、聞到食物臭味、腸鳴等症狀。
第七方:沉香煎丸 治療各種寒氣導致的胸悶、腹痛、心痛等,長期服用可化解積寒。
第八方:麝香勻氣丸 治療氣機阻滯、身體疼痛疲倦。
第九方:茯苓半夏丸 具有疏風行氣的功效。
所有藥方都列出了藥材種類和劑量,並說明了丸藥的大小、服用方法、服用劑量及禁忌事項。 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藥方僅供參考,實際應用需諮詢專業的中醫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