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六 (5)
卷第十六 (5)
1. 氣
大腹皮、紫蘇葉、羌活、沉香、黃橘皮、白朮、甘草、檳榔(各半兩)、木瓜(八分)、木香(六分)、木通(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後去滓溫服。
葫蘆巴散
治脾元積冷,臍腹強急痛,引腰背,面色萎黃,手足厥冷,脅肋脹疼,小便頻數,及治盲腸、小腸一切氣痛。
葫蘆巴、破故紙、巴戟、蓽澄茄、川楝子、沉香、茴香、桂心(各一兩)、附子(四兩炮用)、桃仁(三兩)、烏頭(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鹽一捏,煎至七分,空心服之。
防己葶藶丸
治腹中濕熱,並手足微腫,胸滿氣急。
葶藶、黑牽牛、白朮(各半兩)、防己(三分)、郁李仁、桑白皮、茯苓、羌活、黃橘皮、澤瀉(各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熟水下二十丸,稍空腹時服,五日未效,加五丸,止於三十丸。
還魂湯
治氣不順,吐逆不定,不思飲食,面黑眼黃,日漸瘦,惡傳為瘧疾,十不治九者,急用此。
蓽茇、麥櫱、黃橘皮、人參、桔梗、柴胡、草豆蔻、木香、良薑、半夏餅子。
上件等分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丁沉煎丸
行滯氣,下痰飲。
丁香、白茯苓、人參、半夏曲(各一兩)、石灰末、陽起石、礞石(各半兩)、阿魏(半分)、杏仁、巴豆(各五個)。
上為細末,蒸餅和丸,雞頭大,每服二丸,白湯下。
訶子丸
消食化氣。
訶子皮、木香、白豆蔻、檳榔、乾薑、茯苓、人參、桂(各二兩)、黑牽牛子、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如有氣疾發動,吃食過多,築心滿悶,細嚼茶酒下。凡飽食脹滿,及氣膨胸膈,只一服,如人手撥下。
和中煎
勻氣寬中,宣通壅滯,調順三焦,快利胸膈,溫養脾胃,消化宿谷。治脾胃怯弱,飲食易傷,噎痞脹滿,心腹刺痛,噫醋吞酸,嘔逆噁心,及妊娠中虛,痰逆食飲化遲。
檳榔、木香、橘皮、青皮、神麯、麥櫱、茯苓、半夏(各一兩)、人參、白朮(各半兩)。
上為細末,姜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
款氣丸
治中焦虛痞,食少痰多,胸膈滿悶,嘔逆噁心,肋脅堅脹,便利不調,九種心痛,五般膈氣,及婦人妊娠挾寒,臍腹㽲痛。
生薑(一斤)、阿魏(一分)、青皮、甘草(各四兩)、大縮砂(一百個)、乾薑、木香(各一分)、桂、當歸、術(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至兩丸,食前爛嚼白湯下,或水煮麵糊丸,梧桐子大,二十丸,米飲下。
參桂丸
葛仙公云:凡婦人諸疾,多緣憂恚,須兼以治憂恚噎疾,無不止者。古今錄驗五噎丸:治胸中久寒,嘔逆氣膈,飲食不下,結氣不消,氣噎、憂噎、勞噎、食噎、思噎,氣噎者,心悸上下不通,噫噦不徹,胸脅苦痛;憂噎者,天陰苦厥逆,心下悸動逆冷;勞噎者,苦氣膈,脅下支滿,胸中填塞,令手足逆冷,不能自溫;食噎者,無食多少,惟胸中苦寒常痛,不得喘息;思噎者,心悸動,喜忘目視䀮䀮,皆憂思嗔恚怒,寒氣上入胸脅所致。
白話文:
[氣]
葫蘆巴散:治療脾胃虛寒積聚,肚臍腹部劇烈疼痛牽扯到腰背,面色萎黃,手腳冰冷,脅肋脹痛,小便頻數,以及盲腸、小腸各種氣痛。
防己葶藶丸:治療腹部濕熱,伴隨手腳輕微腫脹,胸悶氣短。
還魂湯:治療氣機不暢,嘔吐不止,不想吃東西,面色黑黃,日漸消瘦,症狀類似瘧疾,病情危急者適用。
丁沉煎丸:治療氣滯痰飲。
訶子丸:消食化氣。
和中煎:調理氣機,舒暢胸膈,調和三焦,溫養脾胃,消化積食。治療脾胃虛弱,容易消化不良,噎膈脹滿,心腹刺痛,呃逆吞酸,嘔吐噁心,以及孕婦中虛,痰飲積滯。
款氣丸:治療中焦虛痞,食慾不振,痰多,胸膈滿悶,嘔吐噁心,肋脅堅硬脹痛,大便不暢,各種心痛,以及婦女妊娠挾寒,臍腹絞痛。
參桂丸:治療婦女各種疾病(多因憂鬱憤怒所致),包括五種噎膈:氣噎(心悸氣血不通,呃逆不止,胸脅疼痛)、憂噎(天氣陰冷,心下悸動冰冷)、勞噎(氣滯胸膈,脅下脹滿,胸中阻塞,手腳冰冷)、食噎(不論吃多少,都胸腹寒冷疼痛,呼吸困難)、思噎(心悸,健忘,視力模糊),皆因憂思嗔怒,寒氣上犯胸脅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