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九 (2)

回本書目錄

卷第九 (2)

1. 三稜丸

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陳橘皮(各等分)

上為細末,白麵糊和丸,梧桐子、大薑湯下二十丸,未知加三十丸。

白話文:

將京三稜、蓬莪朮、青橘皮、陳橘皮,這四種藥材都磨成一樣細的粉末,然後用白麵糊將藥粉和在一起搓成丸子,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服用時,用薑湯送服,一開始先吃二十顆,如果沒感覺再增加到三十顆。

2. 附子枳實丸

若腹脹時發時止,發則腸間漉漉有聲,痛引脅下,或時目眩頭痛,大便秘澀,心胸痞悶,欲嘔者,喜渴。此由脾元虛弱,引飲過多,水漬中脘,伏留腸間,其脈沉細而弦,謂之留飲。先宜玉壺丸(方見別卷),後宜此:

附子(半兩) 枳實(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下,丸梧桐子大,飲下三十丸,食前。若腹脹如鼓腹,脈起甚蒼黃,以指彈之,殼殼然,堅按之不陷,此由脾腎久虛,氣結不散,氣道閉塞,水氣橫溢,土不勝水。其脈沉大而滑者,易治;細小者,難治;臍凸者,難治;大便利者,為逆。亦有身腫大者,本起於水;四肢瘦削者,本起於氣。大便利宜硃砂丹,大小便澀宜商陸丸。

白話文:

如果腹脹時好時壞,發作時腸子裡會發出咕嚕咕嚕的聲音,疼痛會牽引到脅肋下方,有時會頭暈眼花、頭痛,大便乾硬難解,感覺胸悶想吐,並且容易口渴。這是因為脾胃虛弱,喝水過多,水液停留在胃部,潛伏在腸道之間,脈象會是沉細而弦的,這叫做「留飲」。應該先服用玉壺丸(藥方在其他卷有記載),之後再服用這個附子枳實丸:

附子(半兩) 枳實(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搗製三百下,做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飯前服用三十丸,用開水送服。如果腹脹如鼓,脈象浮現且顏色蒼黃,用手指彈擊腹部會發出空空的聲音,用力按壓時腹部堅硬不凹陷,這是因為脾腎長期虛弱,氣機鬱結不散,氣道閉塞,水氣橫向溢散,導致脾土無法克制水邪。這種情況脈象如果沉大而滑,就容易治療;如果沉細而小,就難以治療;如果肚臍凸出,就更難治療;如果大便順暢,病情反而會更加嚴重。還有一種情況是全身腫脹,這是因為水腫引起的;如果四肢瘦削,則是因為氣虛引起的。如果大便順暢應該服用硃砂丹,如果大小便不順暢應該服用商陸丸。

3. 商陸丸

商陸、木香、丁香、橘皮、附子、檳榔(各半兩)

上為細末,白麵糊和丸如桐子大,椒仁湯下三十丸。大小便澀,煩躁者,去附子,加瞿麥、木通各半兩。

白話文:

將商陸、木香、丁香、橘皮、附子、檳榔各取半兩,全部研磨成細粉。用白麵糊調和,搓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用椒仁湯送服三十丸。如果大小便不順暢,而且感到煩躁不安,就去掉方中的附子,改為加入瞿麥、木通各半兩。

4. 硫朱丹

煉熟硫黃(一兩) 銀硃(一分)

上以水浸蒸餅和丸如桐子大飲下三十丸,食前服。

白話文:

將煉製過的熟硫黃(一兩)和銀硃(一分)混合,用水浸泡過的蒸餅將它們和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