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四 (9)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9)

1.

上一一炒令黑色,便入蘇一兩,攪令勻後,更入巴豆半兩,摻藥在上,更不得攪動,便急著器物,蓋令不得出煙,四面以濕紙固濟其縫。候冷,便出於地上,以紙襯攤勻,蓋覆出火毒一宿,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丸至五丸,生薑醋湯、茶酒任下,無時候服。

人參半夏丸 墜痰化涎

半夏、北礬、人參、赤茯苓(各一兩)、天南星(半兩)。上為末,以水浸蒸餅了,卻用紙裹煨熟,和藥丸如綠豆大。每服食後夜臥,用淡生薑湯下十五丸,開胃口;薑棗湯下風痰;皂角一寸,姜三片,蘿蔔三片,同煎湯下。

半夏白朮丸 治酒癖留滯,脅肋堅痛,胸腹滿悶,飲食進退及嘔逆噁心。

白朮(二兩)、半夏、乾薑、枳實、赤茯苓(各一兩)。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下,不計時候。

羌活散 治咳逆

羌活、附子、茴香(各半兩)、木香、乾薑(各三分)。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入鹽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候。

深師消飲丸 治脾土衰弱,水飲不消,停積胸膈,伏留脅下,喘滿氣逆,嘔吐噁心,吞酸噦苦,飲食遲化,短氣心忪,酒癖腸鳴,腹中瀝瀝有聲,目視䀮䀮,眩暈,大便鴨溏,小便不利。

白朮(半斤)、枳殼(半兩)、乾薑、茯苓(各三兩)。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熱米飲下。

化痰玉壺丸 治丈夫婦人,積年久嗽,一切風痰,頭目昏眩,胸膈不利,喘滿嘔噦,喉中介介,及吐逆不能下食,四肢倦悶,肌體煩熱,不思飲食,悉能治之。

天南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白麵(四分)。上滴水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水一盞,先煎令沸,入藥煮熟,漉出,別以生薑湯下。

白朮茯苓湯 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消,嘔吐酸水,噫醋噁心,胸膈膨悶,腹脅脹滿,轉側水聲,虛氣痞寒,不能飲食,脅下急痛,咳唾尤甚,臍下堅滿,心忪悸動,頭眩喘咳。及療時行發汗,或下之後,仍頭項強痛,熻熻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藥。上件等分,停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稍熱服,不以時。入生薑五片,棗二個,煎服。

半夏湯 治急下涎痰

半夏(七個)、皂角(一寸半)、甘草(一寸)、生薑(兩指大)。上水一碗,煮去半,頓服。亦名十緡湯。一方減甘草一味。

龍膽丸 解暴熱,化痰涎,涼心膈,清頭目。

龍膽草、白礬(各四兩)、天南星(片切)、半夏(片切,各二兩)。上為細末,用極稀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臘茶清下,咽喉腫痛,口舌生瘡,並宜服。

皂角丸 消食破氣,治嗽化痰

皂角(四兩)、乾薑(一兩)、巴豆、杏仁(各十二個)。上除皂角外,將三味以沙炒黑色,存性,同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二丸,臨臥熟水下。

良薑丸 治中寒痰唾

高良薑、乾薑(各一兩)、桂、黃橘皮(各半兩)。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至百丸,空心生薑湯下。

粉霜半夏丸 化痰涎,利胸膈

白話文:

[淋]

將藥材炒至黑色,加入蘇合香一兩,攪拌均勻後,再加入巴豆半兩,將巴豆放在藥材上面,不要攪拌,迅速放入器皿中,蓋緊,防止冒煙,用濕紙封住器皿縫隙。待藥冷卻後,取出,用紙墊著攤平,蓋好,放置一夜以去除火毒,研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到五丸,用生薑醋湯、茶或酒送服,沒有時間限制。

人參半夏丸(治墜痰化涎)

將半夏、北細辛、人參、赤茯苓(各一兩)、天南星(半兩)研磨成粉末,用清水浸泡蒸餅,再用紙包好煨熟,然後和藥粉製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睡前服用十五丸,用淡生薑湯送服,以開胃;若為風痰,則用生薑棗湯送服;也可搭配皂角一寸、生薑三片、蘿蔔三片煎湯服用。

半夏白朮丸(治酒癖留滯,脅肋堅痛,胸腹滿悶,飲食進退及嘔逆噁心)

將白朮(二兩)、半夏、乾薑、枳實、赤茯苓(各一兩)研磨成細粉,用清水煮麵糊做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沒有時間限制。

羌活散(治咳逆)

將羌活、附子、茴香(各半兩)、木香、乾薑(各三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一錢,加水一盞,加鹽煎至七分,去渣溫服,沒有時間限制。

深師消飲丸(治脾土衰弱,水飲不消,停積胸膈,伏留脅下,喘滿氣逆,嘔吐噁心,吞酸噦苦,飲食遲化,短氣心忪,酒癖腸鳴,腹中瀝瀝有聲,目視䀮䀮,眩暈,大便鴨溏,小便不利)

將白朮(半斤)、枳殼(半兩)、乾薑、茯苓(各三兩)研磨成細粉,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熱米湯送服。

化痰玉壺丸(治丈夫婦人,積年久嗽,一切風痰,頭目昏眩,胸膈不利,喘滿嘔噦,喉中介介,及吐逆不能下食,四肢倦悶,肌體煩熱,不思飲食)

將天南星、半夏(各一兩)、天麻(半兩)、白麵(四分)加水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加水一盞,先煎沸,再放入藥丸煮熟,過濾後,用生薑湯送服。

白朮茯苓湯(治脾胃氣弱,痰飲不消,嘔吐酸水,噫醋噁心,胸膈膨悶,腹脅脹滿,轉側水聲,虛氣痞寒,不能飲食,脅下急痛,咳唾尤甚,臍下堅滿,心忪悸動,頭眩喘咳。及療時行發汗,或下之後,仍頭項強痛,熻熻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

將白朮、茯苓、甘草、白芍藥等量,研磨成粗粉。每次服用三大錢,加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渣,稍熱服用,沒有時間限制。可加生薑五片,大棗兩個同煎服用。

半夏湯(治急下涎痰)

將半夏(七個)、皂角(一寸半)、甘草(一寸)、生薑(兩指大)加水一碗,煎至一半,頓服。也稱十緡湯。另一方劑可減去甘草。

龍膽丸(解暴熱,化痰涎,涼心膈,清頭目)

將龍膽草、白礬(各四兩)、天南星(片切)、半夏(片切,各二兩)研磨成細粉,用極稀的麵糊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用臘茶送服。咽喉腫痛,口舌生瘡者,也適用此方。

皂角丸(消食破氣,治嗽化痰)

將乾薑(一兩)、巴豆、杏仁(各十二個)用沙炒至黑色,保留藥性,研磨成粉末,再與皂角(四兩)混合,用醋煮麵糊做成綠豆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丸,睡前用溫水送服。

良薑丸(治中寒痰唾)

將高良薑、乾薑(各一兩)、桂枝、黃橘皮(各半兩)研磨成細粉,用清水煮麵糊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到一百丸,空腹用生薑湯送服。

粉霜半夏丸(化痰涎,利胸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