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四 (12)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四 (12)

1.

巴豆、硃砂(等分)。上用白麵糊和丸如麻子大,遂旋用針穿一竅子,每服一丸,以針扎定於燈上燒少時,熟水下。

青金木香丸,治嘔吐日漸羸瘦,氣上促急,此由陰陽痞隔不下降,內無陽以溫之,水穀津液反出。其脈浮之即有,按之全無,上部有而下部無,宜此。

硫黃、水銀(各半兩,二味同研不見水銀為度)、木香、吳茱萸(各一分)。上同研勻,生薑汁煮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十丸,生薑湯下。

紫蘇半夏湯,治喘嗽痰涎,寒熱往來。紫蘇、半夏、紫菀茸、五味子、陳橘皮(各半兩)、杏仁(一兩)、桑白皮(一兩半)。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煎至一盞,去滓熱服,日三。

甜葶藶丸,順氣寬中,破堅祛積,遂痰水,行結氣,消除腹脹,通利痞塞,療肺氣壅滯,喘悶不快,胃中停飲,腹脹鼓痛,或嘔逆涎痰,呼吸短氣,或脅氣牢滿,骨間刺痛。又治咳逆腫滿,背脊拘急,大便秘滯,小水赤澀。

甜葶藶、杏仁、半夏、檳榔(各二兩)、神麯(一兩)、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熟)、皂莢(五鋌)。上為細末,後入葶藶、杏仁再研勻,調浸皂莢酒為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或三十丸,溫生薑湯下。

頭面(頭痛附)。旋覆花丸,治頭眩欲嘔,心下溫溫,胸中不利,但覺旋轉。此由痰飲,飲聚上乘於腦,三陽之經不得下行,盤鬱於上。其脈兩手關上沉弦而急,或細,謂之痰眩,宜此旋覆花丸。

桂、枳實、人參、乾薑、赤芍藥、白朮(各五分)、茯苓、狼毒(各一分)、烏頭、礬石(各二分)、細辛、大黃、黃芩、厚朴、葶藶、吳茱萸、芫花、黃橘皮(各四分)、甘遂(二錢)、旋覆花(五分)。上為細末,煉蜜和丸,梧桐子大,米飲下,三丸加至七丸,食後。

但暈而不眩,發則伏地昏昏,食頃乃蘇。此由榮衛錯行,氣血溷亂,陽氣逆行,上下相隔。氣復通則蘇,脈虛大而澀,謂之氣暈,宜流氣飲子、草烏頭湯。

流氣飲子,紫蘇葉、青橘皮、當歸、赤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耆、枳實、防風(各半兩)、甘草、橘皮(各三分)、木香(一分)、連皮大腹(一兩)。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個,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草烏頭湯,草烏頭、細辛、茶牙(各等分)。上為粗末,每服三大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細細服,不以時。

降真丹,治風痰偏正頭痛,項背拘急,或傷風不可忍者。石膏(一兩半)、烏頭(半兩)、白附子、白殭蠶、天南星、藿香(各一兩)、辰砂(一兩,研半為末)、芎、甘草(各一分)、白芷(半兩)、細辛(一分)、麝香(半兩,別研)。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雞頭大,於風陰處浪幹,一服一丸,細嚼臘茶下,食後。

論曰,頭眩者,謂身如旋轉,不能仰,仰則欲倒,頭重不能舉,至有視物不正,或身如車舡上,由此肝虛血弱而風邪乃生。蓋風氣通於肝,諸風掉眩皆屬於肝,其脈左右關上虛弦,謂之風弦,宜香芎散、桃紅散。 香芎散

白話文:

[淋]

將巴豆和硃砂等量研磨,用白麵糊和成麻子大小的丸藥,用針在丸藥上穿一個小孔,每次服用一丸,用針固定在燈上燒烤片刻,用溫水送服。

青金木香丸,用於治療嘔吐日漸消瘦、呼吸急促的症狀,此乃因陰陽失調,氣機阻滯不通,體內缺乏陽氣溫煦,導致水穀精華外泄所致。其脈象表現為浮取時可觸及,按壓則消失,上部有脈象而下部無,此症宜用此方治療。

將硫黃和水銀各半兩(研磨至看不見水銀顆粒為止),木香、吳茱萸各一分,混合研磨均勻,用生薑汁煮成糊狀,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生薑湯送服。

紫蘇半夏湯,用於治療咳嗽痰多、寒熱交替的症狀。將紫蘇、半夏、紫菀茸、五味子、陳橘皮各半兩,杏仁一兩,桑白皮一兩半,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半,生薑七片,煎煮至一盞,去渣後趁熱服用,一日三次。

甜葶藶丸,具有順氣寬中、消積化痰、行氣消脹、通利痞塞的功效,用於治療肺氣壅滯、喘息胸悶、胃中積水、腹脹疼痛、嘔逆痰涎、呼吸急促、脅肋脹滿、骨刺疼痛等症。也可用於治療咳嗽逆氣、腹部腫脹、背脊拘緊、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等症。

將甜葶藶、杏仁、半夏、檳榔各二兩,神麴一兩,黑牽牛四兩半(生半熟),皂莢五鋌,研磨成細末,再加入甜葶藶、杏仁研磨均勻,用浸泡過皂莢的酒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或三十丸,溫熱的生薑湯送服。

頭面(頭痛)部分:旋覆花丸,用於治療頭暈想嘔吐,心窩部溫熱,胸部不舒暢,感覺頭昏眼花欲旋轉的症狀。此乃因痰飲停聚於腦部,陽氣無法下行,鬱滯於上所致。其脈象表現為兩手關脈沉弦而急,或細小,稱為痰眩,宜用旋覆花丸治療。

將桂枝、枳實、人參、乾薑、赤芍藥、白朮各五分,茯苓、狼毒各一分,烏頭、礬石各二分,細辛、大黃、黃芩、厚朴、葶藶、吳茱萸、芫花、黃橘皮各四分,甘遂二錢,旋覆花五分,研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至七丸,飯後服用。

如果只是頭暈而不眩暈,發病時伏地昏昏沉沉,休息片刻後即可恢復,這是因為榮衛失調,氣血混亂,陽氣逆行,上下不通所致。氣機恢復通暢後即可痊癒,脈象表現為脈虛大而澀,稱為氣暈,宜用流氣飲子或草烏頭湯治療。

流氣飲子,將紫蘇葉、青橘皮、當歸、赤芍藥、烏藥、茯苓、桔梗、半夏、川芎、黃耆、枳實、防風各半兩,甘草、橘皮各三分,木香一分,連皮大腹一兩,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生薑三片,大棗一個,煎煮至七分,去渣後溫服。

草烏頭湯,將草烏頭、細辛、茶葉各等量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大錢,加水二盞,煎煮至一盞,去渣後細細服用,不拘時辰。

降真丹,用於治療風痰引起的偏正頭痛、項背拘緊,或傷風頭痛劇烈難忍的症狀。將石膏一兩半,烏頭半兩,白附子、白殭蠶、天南星、藿香各一兩,辰砂一兩(研磨一半成粉末),川芎、甘草各一分,白芷半兩,細辛一分,麝香半兩(另行研磨),研磨成細末,滴水和成雞頭大小的丸藥,放在陰涼處晾乾。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臘茶送服,飯後服用。

論述:頭暈是指身體感覺旋轉,不能仰頭,仰頭則欲倒地,頭部沉重抬不起,甚至視物不清,或感覺身體像在船上一樣搖晃。這是由於肝血不足,風邪侵襲所致。因為風氣通於肝,各種頭暈目眩都屬於肝病範疇,其脈象表現為左右關脈虛弦,稱為風弦,宜用香芎散或桃紅散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