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七 (15)
卷第七 (15)
1. 紫菀丸
治嗽
人參、紫菀、附子、款冬花、橘皮、半夏、杏仁(各三分)、細辛、甘草、乾薑、桂(各半兩)
白話文:
人參、紫菀、附子、款冬花、橘皮、半夏、杏仁(各 1.5 公克)、細辛、甘草、乾薑、桂皮(各 2.5 公克)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薑棗湯下。
白話文:
研磨成細末,用煉過的蜂蜜和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薑棗湯送服。
2. 款肺散
治肺虛氣痞咳嗽喘滿胸膈不利痰涎嘔逆可思飲食
五味子 紫菀 赤茯苓(各一兩) 檳榔 枳殼(各半兩) 桔梗 大腹皮 白朮(各三分) 貝母 人參(各一兩) 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大盞,入生薑少許,同煎至七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白話文:
五味子、紫菀、赤茯苓各一兩,檳榔、枳殼各半兩,桔梗、大腹皮、白朮各三分,貝母、人參各一兩,甘草半兩,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大碗水煎煮,加入少許生薑,煮至七分,去渣溫服,不限時辰。
3. 白石英散
治肺氣虛惡寒咳嗽鼻有清涕息氣微四肢少力宜服補肺(重校定此方內人參無分兩,其太平聖惠方內亦載之,人參用一兩)
白話文:
治療肺氣虛弱,出現怕冷、咳嗽、鼻涕清稀、氣息微弱、四肢無力的症狀,宜服用補肺的藥物。(重校定後的這個方子中,人參的分量沒有明確標出,而太平聖惠方中也有記載,使用人參一兩。)
白石英 五味子(各一兩) 麥門冬(三分) 乾薑(半兩) 白茯苓 附子(各一兩) 甘草(半兩) 桂 阿膠 人參 陳皮(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以水一中盞,入棗三個,煎至六分,去滓,不以時,忌生冷油膩等。
白話文:
白石英、五味子(各 30 克)、麥門冬(9 克)、乾薑(15 克)、白茯苓、附子(各 30 克)、甘草(15 克)、桂皮、阿膠、人參、陳皮(各 30 克)
4. 溫中當歸湯
若痛而不休,此重於寒。寒留不去,與正氣相搏。脈緊弦者,謂之虛寒;沉緊而實者,謂之積寒。虛寒者,溫而調之,宜此溫中當歸湯。積寒者,散而瀉之,宜麝香丸,方在後。
白話文:
如果疼痛不停,那麼這是因為體內寒氣過重。寒氣長時間停留在體內,就會與人體正氣相搏擊。脈搏緊而弦的人,屬於虛寒;脈搏沉而緊實的人,屬於積寒。如果是虛寒的人,就用溫和的藥物來調理,可以使用溫中當歸湯。如果是積寒的人,就用藥物來驅散寒氣,可以使用麝香丸,具體的方子後面會有介紹。
當歸 人參 乾薑 白朮 厚朴 桂(各二兩) 桔梗 白芍藥(各一兩) 附子 甘草 木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白話文:
當歸: 二兩
人參: 二兩
乾薑: 二兩
白朮: 二兩
厚朴: 二兩
桂: 二兩
桔梗: 一兩
白芍藥: 一兩
附子: 半兩
甘草: 半兩
木香: 半兩
5. 通氣丸
治寒嗽
天門冬(二兩半) 蜀椒(二兩) 烏頭(一兩三分) 乾薑 人參(各二兩) 桂(一兩半) 蜈蚣(五節) 附子 杏仁(各五個) 飴糖(三斤)
白話文:
-
天門冬(113.4 公克)
-
蜀椒(90.7 公克)
-
烏頭(45.3 公克)
-
乾薑(90.7 公克)
-
人參(90.7 公克)
-
桂(68 公克)
-
蜈蚣(5 隻)
-
附子(90.7 公克)
-
杏仁(5 顆)
-
飴糖(1360.8 公克)
上為細末煉餳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含化食後臨臥,晝夜十丸,以胸中溫為度。
白話文:
把上等的細粉和餳末煉成雞頭般大的藥丸,每天服用一丸,在進食後和睡覺前服用,一天服用十丸藥,服用到感覺胸口溫暖舒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