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 (6)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 (6)

1. 瀉痢(嘔吐附)瘧

五苓散

治溫熱病表裡未解,頭痛發熱,口燥咽乾,煩渴飲水,或水入即吐,或小便不利,及汗出表解煩渴不止者宜服。又治霍亂吐瀉,躁渴引飲。

澤瀉(二十五兩)、豬苓(十五兩)、桂、茯苓(各十兩)、白朮(十五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熟湯調服,不以時服,了多飲熱湯,汗出即愈。又治瘀熱在裡,身發黃腫,煎茵陳蒿湯下。

半夏正氣丹

治下虛陰陽錯逆,霍亂吐逆,粥食不下。

硫黃、半夏、藿香葉(各一兩)、大附子(半兩)、水銀砂子(一分,水銀砂子即取方內硫黃少許,垍碗內盛,慢火上結砂子用)。

上為細末,酒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以硃砂為衣,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煎前方正氣活命散下,不以時候。

豆蔻丸

止霍亂吐瀉不定,渴躁煩熱。

肉豆蔻、丁香(各半兩)、良薑(一兩)、藿香葉(一分)。

上為細末,用棗肉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溫生薑米飲下。

椒艾丸

治真氣虛弱,脾胃衰微,身體沉重,肌肉消瘦,心胸逆滿,臍腹疼痛,嘔噦噁心,逆害飲食,脹悶水穀不消,寒中滑泄不斷,下焦積冷,裡急後重,腸胃氣虛,腹內雷鳴,滯下膿血赤汁,或變雜痢臭穢,散風寒,逐濕冷,健脾胃,進食。

蜀椒(三百個)、艾葉(一升)、烏梅(二百個)、乾薑(三兩)、赤石脂(一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下(本方用蜜和,更加黃連艾一斤)。

沒食子丸

治赤痢,腹內疼痛,遍數不定。

沒石子、地榆(各半兩)、黃連(一兩半)、黃柏(二兩,銼碎蜜並炒)、酸石榴皮(一兩)。

上為末,醋煮糊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飲下,不以時。若下痢嘔逆,胸中悶亂,心腹並痛,手足躁擾,臥不安席,此由冷熱不調,傷於脾胃,中焦不和,陰陽錯雜,清濁相干,三焦溷亂,脈洪大,其人煩擾者,生;脈微遲短氣不語,手足厥者,死。服藥但增躁熱,利不禁,脈小,四肢為難。(治先宜理中附子湯,並太白丸,方在後)。

理中附子湯

乾薑、甘草、附子(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溫服。

烏梅丸

若痢下純血,臍腹絞痛,脈急大而散,此由腸胃乘虛為熱毒所滲,或先經下痢,不應服熱藥而誤投之,蘊毒不散,積於腸門,滲而成血。宜烏梅丸。脈浮小,手足冷,此風冷在腸胃,亦令下血,宜附子當歸丸。或大或小,浮焰而疾,按無常定,下血如豚肝,五內切痛,此或因服五石湯丸,逼損氣毒攻腸胃,或如蟲毒,為難治。

烏梅肉(二兩)、黃連(三兩)、吳茱萸、當歸(各一兩)、酸石榴皮(二兩)。

上為末,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

紫蘇子丸

治一切氣逆,胸膈噎悶,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不消,嘔逆欲吐,及治肺胃傷冷,咳嗽痞滿,或上氣奔急,不得安臥。

紫蘇子、陳橘皮(各二兩)、高良薑、桂、人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溫酒或米飲下,不以時。若食瓜膾生冷,覺有所傷,噫氣生熟,欲成霍亂者,含化一丸,細細嚥汁,服盡應時立愈。常有此藥,永不患霍亂,甚神妙。一方加大腹皮,去人參。

白話文:

瀉痢(嘔吐附)瘧

五苓散用於治療溫熱病初期症狀未消,伴隨頭痛發熱、口乾舌燥、煩渴飲水,喝水後嘔吐,或小便不利,以及汗出後煩渴不止的情況。也可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煩渴引飲的症狀。藥方組成:澤瀉二十五兩、豬苓十五兩、桂枝十兩、茯苓十兩、白朮十五兩。將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熱水送服,不拘時服用,多喝熱水,出汗即可痊癒。若為瘀熱內積,導致身體發黃腫脹,則需服用茵陳蒿湯。

半夏正氣丹用於治療下焦虛寒,陰陽失調,霍亂引起的嘔吐、反胃,以及飲食不下的情況。藥方組成:硫黃一兩、半夏一兩、藿香葉一兩、大附子半兩、水銀砂子一分(水銀砂子是用少量方中硫黃,放在碗中,用慢火燒結成砂)。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酒煮熟的麵糊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用硃砂包裹,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配合服用正氣活命散,不拘時服用。

豆蔻丸用於治療霍亂引起的嘔吐腹瀉不止,煩渴發熱的症狀。藥方組成:肉豆蔻半兩、丁香半兩、良薑一兩、藿香葉一分。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棗肉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用溫熱的生薑米湯送服。

椒艾丸用於治療真氣虛弱,脾胃衰弱,身體沉重,肌肉消瘦,胸悶,臍腹疼痛,嘔吐噁心,飲食不消,脹悶,腹瀉不止,下焦積冷,裡急後重,腸胃氣虛,腹鳴,排出膿血或臭穢的痢疾等症狀,具有散風寒、祛濕冷、健脾胃的功效。藥方組成:蜀椒三百個、艾葉一升、烏梅二百個、乾薑三兩、赤石脂一兩。將藥材磨成細末,用煮熟的麵糊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此方也可加蜜和勻,另加黃連、艾葉各一斤)。

沒食子丸用於治療赤痢,腹痛,排便次數不定。藥方組成:沒食子半兩、地榆半兩、黃連一兩半、黃柏二兩(銼碎,蜜炒)、酸石榴皮一兩。將藥材磨成細末,用醋煮熟的麵糊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丸,用米湯送服,不拘時服用。若出現下痢嘔逆,胸悶,心腹疼痛,手足躁動不安,則可能是因寒熱不調,傷及脾胃,導致中焦不和,陰陽失調,清濁混雜,三焦紊亂。脈洪大,煩躁不安者,可治;脈微弱,氣短乏力,手足厥冷者,則難以救治。服用此藥後,若症狀加重,腹瀉不止,脈搏微弱,四肢乏力,則應先服用理中附子湯和太白丸(方劑另述)。

理中附子湯藥方組成:乾薑一兩、甘草一兩、附子一兩。將藥材切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烏梅丸用於治療痢疾下血,臍腹絞痛,脈搏急促有力,散亂的症狀。這是由於腸胃虛弱,熱毒滲入所致,或因之前下痢服用熱性藥物不當,導致毒邪內蘊,滲入腸道而致出血。脈浮弱,手足冰冷,則可能是風寒侵襲腸胃,導致下血,宜服用附子當歸丸。若脈搏浮大,有力,急速,按之無規律,下血如豬肝,五臟疼痛,可能是因服用五石散等藥物損傷氣血,或蟲毒侵害腸胃所致,難以治療。藥方組成:烏梅肉二兩、黃連三兩、吳茱萸一兩、當歸一兩、酸石榴皮二兩。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和成梧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紫蘇子丸用於治療一切氣逆,胸膈噎塞,心腹刺痛,脅肋脹滿,飲食不消,嘔吐,以及肺胃受寒,咳嗽胸悶,上氣不暢,不得安臥等症狀。藥方組成:紫蘇子二兩、陳橘皮二兩、高良薑一兩、桂枝一兩、人參一兩。將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蜜和成彈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細嚼溫酒或米湯送服,不拘時服用。若因食用瓜果生冷食物導致不適,噫氣,欲成霍亂者,含化一丸,細細嚥下藥汁,即可痊癒。常備此藥,可預防霍亂,效果神奇。另一方劑則加大腹皮,去除人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