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六 (17)

回本書目錄

卷第六 (17)

1. 阿膠散

治肺痿損傷,氣喘咳嗽有血

阿膠 側柏葉(各一兩) 熟地黃 人參 麥門冬(各三分) 茯苓(半兩) 蛤蚧(一隻全者)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米湯調下,食後。若腎咳惡風,脈浮,宜白前湯。惡寒唾冷沫,小便數,脈緊,宜椒紅丸(方在前);惡熱,骨間煩疼,宜地骨皮散(方在後)。

白話文:

阿膠散治療肺部損傷引起的咳嗽、氣喘帶血。

藥方:阿膠、側柏葉各一兩,熟地黃、人參、麥門冬各三分,茯苓半兩,蛤蚧一隻(完整)。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米湯送服,飯後服用。如果伴隨腎虛咳嗽、怕風、脈搏浮弱等症狀,則應服用白前湯;若出現惡寒、唾液清稀、小便頻數、脈搏緊等症狀,則應服用椒紅丸(方劑另見);若出現發熱、骨頭酸痛等症狀,則應服用地骨皮散(方劑另見)。

2. 白前湯

白前、細辛、川芎、五味子(各一兩)、麻黃、芍藥、桂(各半兩)

兼言之,大抵皆從肺出,其聲響亮,不因痰涎而發者謂之咳,言其聲音聞於人,痰涎上下隨聲而發者謂之嗽,如水之嗽蕩,謂能嗽其氣往來也。經稱五臟六腑皆令人咳,原其至理,必由皮毛先受邪氣以合於肺也。又或感寒,飲食入胃,從肺脈而上至於肺,肺寒則內外合邪因而客之,故咳屬於肺。

然五臟各以其時感寒受邪於病,謂秋得之在肺,春得之在肝,夏得之在心,冬得之在腎,四季得之在脾。故肺咳之狀,咳而喘息有音,甚則唾血;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甚則咽腫喉閉;肝咳之狀,咳則兩脅下痛,甚則不可轉側,轉側則心脅下滿;脾咳之狀,咳則右脅下痛,陰陰引背,甚則不可以動,動則咳劇;腎咳之狀,咳之則腰背相引而痛,甚則咳涎。

上諸咳之原,其來雖各不同,要之其氣必至於肺而後發。若非其時感邪而發咳者,因其臟氣衰而為病,或五行之氣虛衰而為病,或五行之氣內相剋制而為病。病方作時,尋即治之,無使傳注,不即治之,傳注他臟,遂致不起。然有因寒者,有風者,有熱者。風寒從外至,熱則從內起。

風寒則諸經自受其邪,熱則諸經腑臟或熏乘而為病。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熱則調之。因風者惡風,出風中則咳甚;因寒者得寒則劇;因熱者得熱而發。

若肺咳惡風,脈浮,宜小青龍湯(方見傷風門);惡寒,脈緊,宜杏子湯,微小弱者,宜鍾乳丸;惡熱,咽燥,脈數甚則咯血,宜天門冬湯。

白話文:

白前湯

白前、細辛、川芎、五味子各一兩,麻黃、芍藥、桂枝各半兩。

總而言之,咳嗽大多都跟肺有關。聲音洪亮,不是因為痰液而引起的咳嗽,叫做「咳」;聲音能讓人聽到,痰液隨著咳嗽上下移動,像水流般湧動,稱為「嗽」。經書上說五臟六腑都可能導致咳嗽,根本原因是皮膚毛髮先受到邪氣侵犯,然後影響到肺部。也可能是因為受寒、飲食進入胃部,再沿著肺經向上到達肺部,肺部受寒,內外邪氣結合,於是就咳嗽了,所以咳嗽歸屬於肺。

但是,五臟在不同季節都可能因為受寒而致病:秋天傷肺,春天傷肝,夏天傷心,冬天傷腎,四季都可能傷脾。因此,肺咳的症狀是咳嗽、喘息並伴有聲音,嚴重時會咳血;心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心痛,喉嚨感覺像有東西哽住,嚴重時會咽喉腫痛;肝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兩脅疼痛,嚴重時無法翻身,翻身則心脅部脹滿;脾咳的症狀是咳嗽時右脅疼痛,隱隱作痛延伸至背部,嚴重時不能動,動則咳嗽加劇;腎咳的症狀是咳嗽時腰背疼痛,嚴重時會咳出唾液。

上述各種咳嗽的原因雖然不同,但最終都必須影響到肺部才會發作。如果不是因為季節性感染而引起的咳嗽,可能是因為臟腑氣虛或五行之氣虛衰、或五行之氣互相剋制所導致。疾病剛開始時,要及時治療,避免蔓延到其他臟腑,否則延誤治療,傳播到其他臟腑,就會很難治癒。咳嗽的原因有寒、風、熱三種。風寒從體外侵入,熱則從體內產生。

風寒則各經絡都受到邪氣侵犯,熱則各經絡或臟腑會受到熏蒸而致病。風則散之,寒則溫之,熱則調之。因風邪引起的咳嗽會怕風,處於風中咳嗽會加重;因寒邪引起的咳嗽,受寒則加劇;因熱邪引起的咳嗽,遇熱則發作。

如果肺咳怕風,脈搏浮弱,應該服用小青龍湯(方劑見傷風篇);怕冷,脈搏緊,應該服用杏仁湯,體質虛弱者,應該服用鍾乳丸;怕熱,咽喉乾燥,脈搏數且厲害時還會咯血,應該服用天門冬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