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十一 (11)

回本書目錄

卷第十一 (11)

1. 婦人崩漏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盞,酒半盞,棗二個,同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半夏茯苓湯

治妊娠阻病,心中憒悶,虛煩吐逆,惡聞食氣,頭重目眩,四肢百節疼煩沉重,多臥少起,惡寒汗出,疲極黃瘦。(一方無生薑)

半夏、生薑(各十二銖)、茯苓、乾地黃(各十八銖)、黃橘皮、細辛、人參、白芍藥、旋覆花、芎藭、桔梗、甘草(各十二銖)。

上十二味,㕮咀,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若病阻積,及服藥冷熱失候,病變下痢者,去幹地黃,入桂心十二銖。若食少,胃中虛,大便閉塞,小便赤少者,加大黃十八銖,去地黃,加黃芩六銖。餘依方服,一劑得下後,消息看氣候冷熱,增損調定,更服一劑湯,便急服茯苓丸,令能食,便強健也。忌生冷、醋、滑、油膩、菘菜、海藻。

當歸湯

大補中下虛弱。

當歸、續斷、乾薑、麥門冬、芎、桂(各三兩)、白芍藥、吳茱萸(各四兩)、黃耆、甘草、香白芷(各二兩)、熟地黃(六兩)。

上為粗末,水酒各半盞,煎藥二錢至七分,去滓,服不以時。

龍鱗散

治產後血暈,煩悶不知人事,或狂言亂語,氣喘欲絕者。

鯉魚皮、血餘(各八分)、黃蟲、水蛭、穿山甲(各四分)、墨(二分)、豬牙皂角(二分以上,入瓶子內,泥固濟,燒通赤,放冷細研如粉)、蒲黃(四分)、麒麟竭、沒藥(各二兩)、麝香(一分)、琥珀(二分)。

上為細末,以童子小便服一錢,不以時。產後才覺噁心,頭旋,多涕唾,身如在舡車中者,速服之。

莽草膏

治婦人風瘙,遍身生癮疹,癢搔之隨手腫起。

莽草(三分)、當歸、芎藭、大戟、細辛、芫花、川椒、附子、躑躅花、景天、蒴藋根(各一兩)、苦參(半兩)。

上件細銼,煉豬膏二斤,入藥煎,候附子黃色,膏成,去滓,傾入瓷閤中盛,塗於病處,日三用之。

當歸散

治婦人血分腹脅膨脹,四肢浮腫,肩背壅悶。

當歸、京三稜、鱉甲、檳榔(各一兩)、赤茯苓、赤芍藥、桑白皮(各二分)、川大黃(二兩)、郁李仁(一兩半)、牽牛子(三兩)、桂心、枳殼(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中盞,生薑十片,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溫服。

藁本細辛散

治婦人因產血不足,風邪客於皮膚,以手搔之,隨生癮疹方。

藁本、細辛、芎、牡丹皮、人參、白朮、當歸、白芷、白茯苓、甘草、白芍藥。

上等分為末,溫酒調一錢服,米飲亦得。

椒紅丸

治婦人血風氣臟腑虛冷,全不思飲食,臍腹多痛,體瘦無力者。

椒紅、沉香、附子、蓬莪朮、當歸、訶黎勒皮、白朮(各一兩)、良薑、丁香、肉豆蔻(各半兩)、麝香(一分)。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和丸,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溫酒下。

溫經湯

治衝任經虛,血氣不足,小腹久冷,崩中不止,漏下赤白,或曾半產,瘀血在腹內,繞臍撮痛相引,腰背咳唾涎,唇口乾燥,五心煩熱,奄忽眩冒,寒熱倦怠,月水過多,及過期不至,不成妊。(一方無芎、麥門冬)

吳茱萸(三兩)、當歸、白芍藥、芎(各二兩)、人參、桂、牡丹皮、阿膠、甘草(各一兩)、麥門冬、半夏(各二兩半)。

白話文:

婦人崩漏:

服用藥粉四錢,用水一碗,酒半碗,大棗兩個,一起煎煮至八分滿,去除藥渣,溫熱後飯前服用。

半夏茯苓湯:

治療孕期阻滯性疾病,症狀包括胸悶,虛煩嘔吐,厭惡食物氣味,頭暈目眩,四肢關節疼痛沉重,嗜睡少動,惡寒出汗,疲倦消瘦。(一種方劑不含生薑)

藥材包括:半夏、生薑(各十二銖)、茯苓、生地黃(各十八銖)、橘皮、細辛、人參、白芍藥、旋覆花、川芎、桔梗、甘草(各十二銖)。

將以上十二味藥材研磨成細末,用一斗水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如果病情是由於積滯阻礙,或服藥後冷熱不調導致病情轉變為腹瀉,則去除生地黃,加入桂枝十二銖。如果食慾不振,胃虛弱,大便秘結,小便量少顏色深,則增加大黃十八銖,去除生地黃,加入黃芩六銖。其餘按照方劑服用,服用一劑藥物後見效,根據冷熱氣候調整用藥,再服用一劑藥物,接著服用茯苓丸,以增強食慾和體力。忌食生冷、醋、滑膩、油膩食物、白菜、海藻。

當歸湯:

大補中下虛弱。

藥材包括:當歸、續斷、乾薑、麥冬、川芎、桂枝(各三兩)、白芍藥、吳茱萸(各四兩)、黃耆、甘草、白芷(各二兩)、熟地黃(六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用水和酒各半碗,煎煮藥材二錢至七分滿,去除藥渣,隨時服用。

龍鱗散:

治療產後血暈,煩悶神志不清,或神志錯亂胡言亂語,氣喘欲絕。

藥材包括:鯉魚皮、紫河車(各八分)、斑蝥、水蛭、穿山甲(各四分)、墨(二分)、豬牙皂角(二分以上,放入瓶中,用泥封好,燒至通紅,放涼研磨成細粉)、蒲黃(四分)、麒麟竭、沒藥(各二兩)、麝香(一分)、琥珀(二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童子尿送服一錢,隨時服用。產後剛感到噁心,頭暈,流口水,身體感覺像在船上或車上顛簸一樣,應立即服用。

莽草膏:

治療婦女風瘙症,全身長滿癮疹,奇癢難耐,搔抓後局部腫脹。

藥材包括:莽草(三分)、當歸、川芎、大戟、細辛、芫花、川椒、附子、羊躑躅、景天、白鮮皮(各一兩)、苦參(半兩)。

將以上藥材切碎,加入煉好的豬油二斤,一起煎煮,待附子變黃,膏體煉成後,去除藥渣,倒入瓷器中保存,塗抹於患處,每日三次。

當歸散:

治療婦女血瘀導致腹部脅肋脹滿,四肢浮腫,肩背沉悶。

藥材包括:當歸、川三棱、鱉甲、檳榔(各一兩)、赤茯苓、赤芍藥、桑白皮(各二分)、大黃(二兩)、郁李仁(一兩半)、牽牛子(三兩)、桂枝、枳殼(各半兩)。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生薑十片,煎煮至六分滿,去除藥渣,溫熱後飯前服用。

藁本細辛散:

治療婦女因產後血虛,風邪侵犯皮膚,搔抓後起疹子的病症。

藥材包括:藁本、細辛、川芎、牡丹皮、人參、白朮、當歸、白芷、白茯苓、甘草、白芍藥。

將以上藥材等量研磨成細末,用溫酒調服一錢,也可以用米湯送服。

椒紅丸:

治療婦女血虛風寒,臟腑虛寒,完全不想吃東西,臍腹疼痛,身體消瘦無力的病症。

藥材包括:紅花、沉香、附子、蓬莪朮、當歸、訶黎勒皮、白朮(各一兩)、良薑、丁香、肉豆蔻(各半兩)、麝香(一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煮麵糊調和成丸,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溫酒送服。

溫經湯:

治療衝任經虛,血氣不足,下腹部長期冰冷,崩漏不止,排出紅色或白色分泌物,或曾有流產史,瘀血停滯於腹內,繞臍腹痛牽引至腰背,咳嗽痰涎,口唇乾燥,五心煩熱,頭暈目眩,寒熱交替,倦怠乏力,月經量過多,或月經逾期不來,懷孕失敗。 (一種方劑不含川芎、麥冬)

藥材包括:吳茱萸(三兩)、當歸、白芍藥、川芎(各二兩)、人參、桂枝、牡丹皮、阿膠、甘草(各一兩)、麥冬、半夏(各二兩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