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峰普濟方》~ 卷第三 (14)
卷第三 (14)
1. 百解散
治風溫疫氣頭昏壯熱肢節煩疼
前胡、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羌活、桔梗、川芎(各一兩)、甘草、陳皮(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百解散
治療風溫疫氣導致的頭昏、發熱、四肢關節疼痛:
將前胡、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羌活、桔梗、川芎(各一兩)、甘草、陳皮(各二分)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三片生薑一起煎煮至六分,去除藥渣後,飯後溫服。
2. 三山丸
治傷寒、食疫氣、溫黃疾病、勞瘧、嵐瘴:
山茵陳、川大黃(各五兩)、常山、山梔子、杏仁、芒硝(各三兩)、豉心(五兩)、巴豆(一兩)、鱉甲(二兩)
(重校定三山丸山茵陳無分兩,此方千金方內亦載之,名曰山茵陳丸,山茵陳合用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蔥湯下。老幼臨時加減。吃藥或吐或利或汗或瀉,其疫氣當解。如風熱盛未行,再服三五丸投之。婦人血氣刺痛,醋湯下十丸。如患傷寒不定日數,早晚並可服。若不是兼食傷寒,不可於三日以前服之。如是傷寒五七日以後,胸膈痞悶、喘急、嘔逆,亦可服。若無此證候,不可與服。
白話文:
三山丸
治療傷寒、食物中毒、溫熱病、瘧疾、瘴氣:
將茵陳蒿、川大黃(各五兩)、常山、山梔子、杏仁、芒硝(各三兩)、黃豆芽(五兩)、巴豆(一兩)、鱉甲(二兩)研磨成粉末,用蜂蜜混合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丸,用蔥湯送服。老人小孩可根據情況增減藥量。服藥後可能出現嘔吐、腹瀉、出汗等反應,表示病邪正在排出。如果風熱盛邪未解,可以再服用三到五丸。婦女因血氣導致的刺痛,可用醋湯送服十丸。若患傷寒病程不確定,早晚皆可服用。但如果不是兼有食物中毒的傷寒,服藥時間不可早於第三天。若為傷寒發病五到七天後,出現胸悶、氣喘、嘔吐等症狀,也可服用。若無此症狀,則不可服用。(註:另有版本記載茵陳蒿用量為三兩)
3. 羌活散
治傷寒頭疼體倦發寒熱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茯苓、蔓荊子、甘草、白殭蠶、細辛(各一兩)、枳殼、黃芩(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四片、薄荷三葉,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白話文:
羌活散
治療傷寒導致的頭痛、全身倦怠、畏寒發熱。
藥方組成: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茯苓、蔓荊子、甘草、白僵蠶、細辛(各一兩)、枳殼、黃芩(各半兩)。
用法用量:將藥材研磨成粗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四片生薑、三片薄荷葉一起煎煮至原量的六分,過濾藥渣後溫服,不拘時辰服用。
4. 雜治法
凡傷寒之病,本是風寒暑濕疫癘之氣,其證各別。初覺病在表,寒熱頭疼,四肢拘急,六脈浮緊,此乃邪氣膚淺,真氣尚盛,宜發汗而取安也。又有初病時六脈沉澀,宜用理中丸散去冷溫脾胃,候日高再審其脈,必浮洪當令解也。又有兼飲食作孽,因好用消化之藥,雖不利動,要為妄攻,雖復發汗不能解也。
凡調治傷寒,切須慎。初經云:傷寒之病,作於陽者,為病必熱,雖甚而不死,惟陰厥多危。細詳其由,多緣寒藥及妄轉瀉之所致也。
此陰厥證,皆緣始感寒,服辛甘藥發散,既不愈,卻不保其真,而調其穀氣,故邪不退而成此疾。若保真氣,調穀氣,邪必自退也。
若傷真壞谷,邪氣熾盛,變異多端。仲景云:春夏宜汗,是不可下也。下汗須隨其所宜。今病發於陽而反攻下,必致搐熱入骨,氣結伏心胸也。通滯解結藥不可不用。又結胸脈浮大,下之必死,可不慎哉!若自得此疾,全不服藥者,亦得中存真,調谷七日之外,十瘥八九。今轉為藥所誤,十死一生,猶云疏取不盡。
若胃氣不敗,不問強弱,老幼,病重病輕,無緣死得。今勸病者之家,應於病疾,切在安養胃氣,不得妄亂攻取,必無夭枉之人。今將傷寒時氣論,下汗吐補之法,隨順陰陽證候,不損脾胃,保護真源的不誤人之訣,盡述於此。愚每念傷寒有倉卒之變,害人最急。經云:傷寒吐下發汗之相反,其害至速,信哉!愚欲使人人盡達其理。
凡衛生者,幸少留心而詳考之。
治療有下汗吐補交錯,致於死候。
夫病有宜湯宜丸宜散者,宜下宜吐宜汗宜灸宜針宜補者,宜按摩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澡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非良善專博,難以得愈。於庸下識淺,亂投湯丸,下汗吐補,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且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皮膚,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
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營衛,宣開竅,緩筋脈,無出於丸也。
散者能散風寒暑濕之氣,攄寒溫濁穢毒,發揚四肢壅滯,剪除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行脈通經,莫離於散也。
下則舒豁閉塞。
補則益助虛乏。
灸則起陽救陰。
針則行營引衛。
導引則可逐客邪,流利關節。
按摩則可以祛浮腫於肌肉。
當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當下而不下,則使人腹脹通手浮腫而死。
當吐而不吐,則使人胸結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白話文:
雜治法
所有傷寒疾病,本源都是風寒暑濕疫癘之邪氣入侵,症狀各有不同。一開始感覺病在體表,出現寒熱頭痛、四肢拘緊、脈象浮緊等症狀,這是邪氣淺表,正氣尚盛,應該發汗治療。也有些人在初期脈象沉澀,應該服用理中丸等溫補脾胃的藥物,等到病情好轉,再觀察脈象,通常會轉為浮洪有力,此時就能解表了。還有些情況是飲食不節造成,這時就應該用消化的藥物,不宜盲目發汗,否則會加重病情。
治療傷寒,務必謹慎。古書上說:傷寒病發於陽的,病情一定發熱,雖然很嚴重,但很少致死;但陰厥(陰寒厥逆)則多危急。仔細分析原因,多半是寒涼藥物或錯誤瀉下造成的。
陰厥這種症狀,都是因為一開始受寒,服用辛甘發散的藥物後不見好轉,反而耗損了正氣,沒有調理脾胃之氣,所以邪氣不去而導致此病。如果能保護正氣,調理脾胃之氣,邪氣自然會退去。
如果正氣受損,脾胃功能失調,邪氣盛極,則病變多端。仲景(張仲景)說:春夏宜發汗,不宜下瀉。發汗、下瀉都應根據病情而定。現在疾病發於陽,卻用下瀉的方法,必然導致熱邪深入骨髓,氣血鬱結於胸中。此時,通利、解結的藥物必不可少。又例如,如果結胸伴隨脈象浮大,下瀉必定致命,不可不慎!如果自己患病,完全不服藥,也能靠自身正氣,調理脾胃,七天後十之八九能痊癒。現在卻因為藥物誤治,十死一生,還說藥力不足。
如果胃氣沒有受損,不論強弱、老幼、病情輕重,都不會無緣無故死去。現在勸告病人及其家人,治療疾病,關鍵在於保養胃氣,不要妄加攻治,就不會有夭折的危險。現在把傷寒的時令氣候、發汗、吐瀉、補益的方法,以及順應陰陽的證候,不傷脾胃,保護正氣的治療原則,都詳細記載於此。我常常擔心傷寒病情變化迅速,危害最大。經書上說:傷寒治療中,吐瀉發汗的錯誤方法,其危害最快,確實如此!我希望人人能明白這個道理。
所有養生的人,希望能多留心,仔細研讀。
治療中,如果發汗、吐瀉、補益等方法交錯使用,會導致死亡。
疾病的治療,有宜用湯劑、丸劑、散劑的;有宜於下瀉、吐瀉、發汗、灸療、針刺、補益的;有宜於按摩、導引、蒸熨、洗浴、心情舒暢、緩和調理、用水或用火的;各種方法,怎麼能一樣呢?如果不是醫術精湛,難以治愈。那些庸醫醫術淺薄,亂投藥物,發汗、吐瀉、補益,方法交錯使用,輕者加重病情,重者導致死亡,世上大多如此。
湯劑可以清洗臟腑,疏通經絡,調節陰陽,祛除邪惡,滋潤乾燥,使皮膚光滑,增強體力,幫助恢復元氣,不能離開湯劑。
丸劑可以驅逐風寒,消除堅硬腫塊,消散積聚,增進食慾,舒暢營衛,疏通竅位,緩解筋脈,不能離開丸劑。
散劑可以散發風寒暑濕之邪氣,排除寒熱、濁穢、毒邪,疏通四肢壅塞,去除五臟鬱結,通利腸胃,運行經絡,不能離開散劑。
下瀉可以疏通閉塞。
補益可以增強虛弱之體。
灸療可以溫補陽氣,救助陰氣。
針刺可以疏通營氣,引導衛氣。
導引可以驅逐邪氣,使關節活動靈便。
按摩可以消除肌肉浮腫。
該發汗而不發汗,就會使毛孔閉塞,憋悶而死。
該下瀉而不下瀉,就會使人腹脹,手足浮腫而死。
該吐瀉而不吐瀉,就會使人胸部鬱結,呼吸困難,飲食不進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