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雞峰普濟方》~ 卷第三 (14)

回本書目錄

卷第三 (14)

1. 百解散

治風溫疫氣頭昏壯熱肢節煩疼

白話文:

治療風溫疫氣導致的頭暈目眩、發高燒、四肢疼痛、煩躁不安的症狀。

前胡、柴胡、人參、白朮、茯苓、羌活、桔梗、川芎(各一兩)、甘草、陳皮(各二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同煎至六分,去滓食後溫服。

白話文:

  • 前胡:1 兩

  • 柴胡:1 兩

  • 人參:1 兩

  • 白朮:1 兩

  • 茯苓:1 兩

  • 羌活:1 兩

  • 桔梗:1 兩

  • 川芎:1 兩

  • 甘草:2 分

  • 陳皮:2 分

每服使用二錢藥材,加一碗水與三片生薑一同煎煮,煎至剩下的藥汁約為六分之一時,過濾藥渣,溫熱後於飯後服用。

2. 三山丸

治傷寒食疫氣溫黃疾病勞瘧嵐瘴

白話文:

因受涼或進食不潔所致的傷寒、瘟疫、暑熱、黃疸、勞累、瘧疾、瘴氣等疾病。

山茵陳 川大黃(各五兩) 常山 山梔子 杏仁 芒硝(各三兩) 豉心(五兩) 巴豆(一兩) 鱉甲(二兩)

白話文:

山茵陳、川大黃(各250克)

常山、山梔子、杏仁、芒硝(各150克)

豉心(250克)

巴豆(50克)

鱉甲(100克)

(重校定三山丸山茵陳無分兩此方千金方內亦載之名曰山茵陳丸山茵陳合用三兩)

白話文:

重校定三山丸:山茵陳不拘分量,本方見於《千金方》,名曰山茵陳丸,共用三兩。

上為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蔥湯下老幼臨時加減吃藥或吐或利或汗或瀉其疫氣當解如風熱盛未行再服三五丸投之婦人血氣刺痛醋湯下十丸如患傷寒不定日數早晚並可服若不是兼食傷寒不可於三日以前服之如是傷寒五七日以後胸膈痞悶喘急嘔逆亦可服若無此證候不可與服

白話文:

將它研磨成蜜丸,大小像梧桐籽。每次服用十丸,用蔥湯送服。老幼都可以服用,臨時可以增減藥量。服用後有人會吐,有人會腹瀉,有人會出汗,有人會拉肚子,這是將體內的病氣排出。如果風熱盛行,沒有好轉,可以再服三到五丸。婦女血氣刺痛,用醋湯送服十丸。如果患有傷寒,不定天數,早晚都可以服用。如果不是兼有飲食傷寒,不可在三天前服用。如果傷寒在第五、七天以後,胸膈痞悶、喘急、嘔吐,也可以服用。如果沒有這些症狀,不可服用。

3. 羌活散

治傷寒頭疼體倦發寒熱

白話文:

傷寒導致頭疼、身體倦怠、忽冷忽熱,宜用桂枝湯治療。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茯苓、蔓荊子、甘草、白殭蠶、細辛(各一兩)、枳殼、黃芩(各半兩)

白話文:

羌活、菊花、麻黃、川芎、防風、石膏、前胡、茯苓、蔓荊子、甘草、白殭蠶、細辛(各 30 克)、枳殼、黃芩(各 15 克)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四片、薄荷三葉,同煎至六分,去滓溫服,不以時。

白話文:

若是腸胃有宿食,或消化不良,或胸悶肚子脹,即服此方。用藥時,粗末每服2錢,加水1茶杯,再加入生薑4片、薄荷3葉,一起煎熬至6分水,然後去除渣滓,溫熱服用,不受時間限制。

4. 雜治法

凡傷寒之病,本是風寒暑濕疫癘之氣,其證各別。初覺病在表,寒熱頭疼,四肢拘急,六脈浮緊,此乃邪氣膚淺,真氣尚盛,宜發汗而取安也。又有初病時六脈沉澀,宜用理中丸散去冷溫脾胃,候日高再審其脈,必浮洪當令解也。又有兼飲食作孽,因好用消化之藥,雖不利動,要為妄攻,雖復發汗不能解也。

白話文:

凡患有傷寒的疾病,都是風、寒、暑、濕、疫癘的病邪造成的,症狀各有不同。剛開始時感到病在表層,有感冒、發燒、頭痛、四肢拘緊,六脈浮緊的情況,這是病邪淺在,正氣還旺盛,應該發汗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初次發病時六脈沉澀,這時應該使用理中丸散來溫暖脾胃,等到天色大亮再檢查脈搏,如果脈搏浮洪,就應該發汗來治療。還有一種情況是,兼有飲食不節的因素,因此容易使用消化系統的藥物,即使這樣做無效,也不要胡亂使用攻伐之藥,即使發汗也無法緩解病情。

凡調治傷寒,切須慎。初經云:傷寒之病,作於陽者,為病必熱,雖甚而不死,惟陰厥多危。細詳其由,多緣寒藥及妄轉瀉之所致也。

白話文:

凡是診治傷寒,一定要慎重。初經雲:傷寒的疾病,在陽氣運行的過程中發生的,患病必定發熱,雖然病情嚴重但不會死亡,只有陰氣衰敗、陽氣閉塞的情況才比較危險。詳細探究其原因,大多是服用寒涼的藥物,或輕率地改變治療方案所致。

此陰厥證,皆緣始感寒,服辛甘藥發散,既不愈,卻不保其真,而調其穀氣,故邪不退而成此疾。若保真氣,調穀氣,邪必自退也。

白話文:

這種陰厥的病症,都是因為一開始感受了寒邪,服用了辛甘溫熱的藥物發散,卻沒有治癒。後來又不注重保護真氣,而注重調理穀氣,所以邪氣沒有退卻而形成了這種疾病。如果保護了真氣,調理了穀氣,邪氣自然就會退去了。

若傷真壞谷,邪氣熾盛,變異多端。仲景云:春夏宜汗,是不可下也。下汗須隨其所宜。今病發於陽而反攻下,必致搐熱入骨,氣結伏心胸也。通滯解結藥不可不用。又結胸脈浮大,下之必死,可不慎哉!若自得此疾,全不服藥者,亦得中存真,調谷七日之外,十瘥八九。今轉為藥所誤,十死一生,猶云疏取不盡。

白話文:

如果損傷了真實好的穀物,邪氣就會非常旺盛,變化多端。仲景說:春秋兩季適合發汗治療,但是不能用瀉法。瀉法發汗要根據具體情況選擇。現在疾病發於陽明經,反而用瀉法治療,必定導致抽搐、發熱深入骨髓,氣滯鬱結在心胸。通暢氣滯、消解鬱結的藥物不能不用。另外,結胸脈象浮大,使用瀉法治療必定會死亡,難道還不慎重嗎?如果自己得了這種疾病,完全不服藥的人,也能夠保存真氣,調理飲食七天之後,十個人中八九個都能治癒。現在反而因為用藥不當,十個人中九個死亡,還說疏通得不徹底。

若胃氣不敗,不問強弱,老幼,病重病輕,無緣死得。今勸病者之家,應於病疾,切在安養胃氣,不得妄亂攻取,必無夭枉之人。今將傷寒時氣論,下汗吐補之法,隨順陰陽證候,不損脾胃,保護真源的不誤人之訣,盡述於此。愚每念傷寒有倉卒之變,害人最急。經云:傷寒吐下發汗之相反,其害至速,信哉!愚欲使人人盡達其理。

凡衛生者,幸少留心而詳考之。

治療有下汗吐補交錯,致於死候。

白話文:

如果胃氣不受到損傷,無論是強壯還是衰弱、年老還是年幼、病情重還是輕,都不可能死亡。現在勸告病人和家屬,在病情發作時,一定要注意安養胃氣,不能用錯誤的方法來攻治病症,一定不會有夭折枉死的人。現在將《傷寒時氣論》中關於發汗、嘔吐、補益的治療方法,結合陰陽證候,不損傷脾胃,保護生命之源的方法,毫不保留地寫出來。我經常想到,傷寒變化的急促,對人體傷害最為嚴重。經典上說:傷寒治療時嘔吐、瀉下、發汗等方法相反,危害極其嚴重,這話真一點也不假!我希望每一個人能徹底地理解其中的道理。

凡是注重養生的人,請仔細審閱並詳細考量這些內容。

治療方法有發汗、催吐、補氣、調理等交錯使用,若不當可導致死亡。

夫病有宜湯宜丸宜散者,宜下宜吐宜汗宜灸宜針宜補者,宜按摩宜導引者,宜蒸熨者,宜澡洗者,宜悅愉者,宜和緩者,宜水宜火者,種種之法,豈能一也?非良善專博,難以得愈。於庸下識淺,亂投湯丸,下汗吐補,動使交錯,輕者令重,重者令死,舉世皆然。

白話文:

疾病的治療方法有適宜湯劑的、適宜丸藥的、適宜散劑的,有適宜攻下的、適宜催吐的、適宜發汗的、適宜艾灸的、適宜針刺的、適宜補益的,有適宜按摩的、適宜導引的,有適宜蒸熨的、適宜沐浴的,有適宜心情愉快的、適宜情緒和緩的,有適宜用水治療的、適宜用火治療的,治療方法是多種多樣的,難道能用一種方法治療所有疾病嗎?不是醫術高明、知識淵博的醫生,很難治好疾病。那些庸醫知識淺薄,胡亂使用湯劑、丸藥,攻下、發汗、催吐、補益,各種方法交錯使用,輕的疾病變成了重的疾病,重的疾病變成了不治之症,這種情況在世間比比皆是。

且湯可以盪滌臟腑,開通經絡,調品陰陽,祛分邪惡,潤澤枯朽,悅皮膚,益氣力,助困竭,莫離於湯也。

丸可以逐風冷,破堅症,消積聚,進飲食,舒營衛,宣開竅,緩筋脈,無出於丸也。

散者能散風寒暑濕之氣,攄寒溫濁穢毒,發揚四肢壅滯,剪除五臟之結伏,開腸利胃,行脈通經,莫離於散也。

下則舒豁閉塞。

補則益助虛乏。

灸則起陽救陰。

針則行營引衛。

導引則可逐客邪,流利關節。

按摩則可以祛浮腫於肌肉。

當汗而不汗,則使人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當下而不下,則使人腹脹通手浮腫而死。

當吐而不吐,則使人胸結上喘,水食不入而死。

白話文:

湯可以淨化臟腑,疏通經絡,調和陰陽,祛除邪氣,滋潤乾枯,美化肌膚,增強體力,救助衰竭者,不可缺少湯藥。

丸劑可以驅除風邪寒氣,破除頑疾,消散積聚,增進食慾,調理營衛之氣,疏通竅穴,緩解筋脈疼痛,沒有比丸劑更勝一籌。

散劑可以散發風寒暑濕之氣,驅除寒溫濁穢毒,舒張四肢壅滯,剪除五臟之結伏,通腸利胃,行脈通經,不可缺少散藥。

瀉下則疏通閉塞。

補益則助虛乏。

灸則振興陽氣,救助陰氣。

針刺則調理營衛之氣。

導引則可以驅除邪氣,活動關節。

按摩則可以消除肌肉浮腫。

應出汗時不出汗,就會導致毛孔閉塞,悶絕而死。

應瀉下時不瀉下,就會導致腹脹、四肢浮腫而死亡。

應嘔吐時不嘔吐,就會導致胸部鬱結、呼吸困難,水和食物無法進入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