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證治準繩‧瘍醫》是明代醫家王肯堂所編撰的醫學鉅著《雜病證治準繩》系列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這部著作不僅展現了明代醫學在理論與臨床上的高度發展,更在瘍科(外科)領域進行了深入且系統的探討,填補了當時該領域缺乏精闢論述的空白。王肯堂在自序中開宗明義地指出,自古以來,醫學便有疾醫(內科)與瘍醫(外科)之分,然世人常重內輕外,且許多瘍醫未能專心致志於醫術,唯利是圖,導致瘍科遭受輕視。他認為,疾病中最為慘烈者莫過於疕瘍(瘡瘍),其病變常深入筋骨肌肉,甚至累及臟腑,嚴重威脅生命。有感於此,並結合自己年少時學習醫術、弱冠便成功治療重症瘍疾的經驗,他決心整合前代名醫的方論,融匯自身獨到的見解,編寫此書,希望能有志於此道者提供指引,改變世人對瘍科的輕忽態度,並與當時市面上那些徒有圖形、刊載方藥、號稱秘傳卻內容貧乏的專科書劃清界線。這部著作的編撰與付梓,亦是作者在仕途之餘,利用朝廷俸祿所成,足見其為醫學付出的心力,並將此歸功於「聖主之賜」,反映了當時的時代背景。

《證治準繩‧瘍醫》承襲了《雜病證治準繩》的整體框架和學術思想,特別是「辨證論治」的原則。雖然提供內容片段主要集中在瘍醫部分,但從其內容編排(卷之一的癰疽之源、癰疽之別、脈法)可見其論述層次分明,首先從整體論述疾病的起源,繼而細緻辨別不同病證的差異,最後探討診斷方法,體現了紮實的理論基礎和嚴謹的臨床思維。

卷之一開篇即探討「癰疽之源」,廣泛引述《黃帝內經》等經典,將癰疽的發生歸結於「三因」:外因、內因以及不內外因(雖未直接提及不內外因,但飲食、丹石等熱毒可歸入此類)。在外因方面,詳細論述了天行時氣與運氣變化對癰疽的影響,如不同司天之氣(少陰、少陽、太陽、陽明、太陰)所致的風熱、寒邪、燥邪、濕邪如何侵犯人體,導致瘡瘍癰腫。這些論述援引經典原文,闡明了四時氣候異常與疫病性癰疽的關聯。同時,亦將寒邪從勞汗、陽氣開闔失調等途徑侵襲經絡,導致氣血壅滯,進而引發癰腫,歸為體虛外感及身熱搏於風冷的範疇,並提出「發表」的治療原則。在內因方面,王肯堂強調了七情內郁導致氣鬱的重要性,認為氣滯血瘀是癰疽形成的重要機制,並提出疏導氣機、運用五志相勝等治療思路。這部分內容充分體現了中醫整體觀,將瘍瘡病變與內在臟腑功能、情志因素以及外在環境變化緊密聯繫起來,為後續的辨證治療奠定了理論基礎。

繼而,「癰疽之別」是瘍科診治的關鍵環節。《證治準繩‧瘍醫》在此詳細區分了「癰」與「疽」的不同,這在中醫外科中至關重要,因為兩者病機、病情輕重、預後及治法均有顯著差異。書中引述《靈樞經》,從病變深淺、涉及組織、熱勢、膿液、癒後等方面進行比較:癰病變較淺,獨在經脈之中,熱勝腐肉成膿,但不深陷肌膚筋骨,皮膚上薄澤;疽病變深,內連五臟,熱勢更盛,腐爛筋骨肌肉甚至臟腑,皮膚上厚堅如牛領,病情重,預後差。書中還補充了《鬼遺方》的觀察,從疼痛性質、發病形態、病程變化、是否伴隨全身症狀(如發熱、發渴、發逆、喘急、聲嘶、眼黑)等方面進一步細化了癰疽的鑑別。特別強調了病灶高腫後忽平陷是內攻的危候,需緊急內托補實臟腑。在治療原則上,書中根據癰與疽的深淺不同,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治法:癰邪淺,宜發表、平氣、排膿、發穴,治療偏向外達、消散;疽邪深,內連臟腑,治宜內托實臟氣、外以火灸引邪外出,防止毒氣內陷,治療側重於扶正固本,托毒外達。王肯堂對當時許多外科醫家不分癰疽,一概採用「宣熱拔毒」、耗氣竭血的方法提出批評,認為這是導致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強調了辨證論治在瘍科的極端重要性。這種對前人及同時代醫學的批判性繼承與發展,顯示了王肯堂嚴謹求實的學術態度。

診斷方法上,「脈法」是瘍科辨證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列舉了多種脈象及其在癰疽證中的臨床意義。例如,沉實脈提示邪氣深在裡部,宜疏通;浮大數脈提示病變在表,宜托裡以防內陷;不沉不浮脈提示病在經絡,宜調和氣血。不同脈象如數、浮、洪、滑、散、芤、長、牢,分別與癰腫潰瘍的病程、邪氣盛衰、氣血狀況、預後等相關聯。快速、洪大、散、芤等脈象可能提示病情複雜、虛實夾雜或預後不良,而長脈則被視為氣治、易愈的徵兆。通過詳述脈象在癰疽診斷中的具體應用,書中為讀者提供了判斷病變部位深淺、邪正盛衰、是否有膿、預後好壞的重要依據,強調了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重要性,特別是脈診在辨識深層病變和判斷病勢轉歸上的獨特價值。

總結來說,《證治準繩‧瘍醫》是王肯堂集大成的醫學思想在瘍科領域的具體呈現。它不僅系統整理了前代醫家關於癰疽等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機、辨別與治療經驗,更融入了王肯堂個人的臨床體會和對經典醫籍的深刻理解。書中對癰與疽的精確區分,對外因、內因並重的病因觀,以及結合脈象等診斷手段來指導具體治療的思路,極大地提升了中醫瘍科的理論水平和臨床實踐的有效性。王肯堂在書中流露出的對瘍科醫家醫德的關注以及對當時錯誤治法的批判,也體現了他作為一代醫學大家的責任感和學術良知。這部著作不僅是研究明代瘍科醫學的珍貴文獻,其所闡述的辨證論治思想、對深淺病變的不同處理原則、以及重視扶正固本的治療理念,至今仍對臨床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堪稱中醫外科發展史上的里程碑式著作。


自序

卷之一 (1)

卷之一 (2)

卷之一 (3)

卷之一 (4)

卷之一 (5)

卷之一 (6)

卷之一 (7)

卷之一 (8)

卷之一 (9)

卷之一 (10)

卷之一 (11)

卷之一 (12)

卷之一 (13)

卷之一 (14)

卷之一 (15)

卷之一 (16)

卷之一 (17)

卷之一 (18)

卷之一 (19)

卷之一 (20)

卷之一 (21)

卷之一 (22)

卷之一 (23)

卷之一 (24)

卷之一 (25)

卷之一 (26)

卷之一 (27)

卷之一 (28)

卷之一 (29)

卷之一 (30)

卷之一 (31)

卷之一 (32)

卷之一 (33)

卷之一 (34)

卷之一 (35)

卷之一 (36)

卷之一 (37)

卷之一 (38)

卷之一 (39)

卷之一 (40)

卷之一 (41)

卷之一 (42)

卷之一 (43)

卷之一 (44)

卷之一 (45)

卷之一 (46)

卷之一 (47)

卷之一 (48)

卷之一 (49)

卷之一 (50)

卷之一 (51)

卷之一 (52)

卷之一 (53)

卷之一 (54)

卷之一 (55)

卷之一 (56)

卷之一 (57)

卷之一 (58)

卷之一 (59)

卷之一 (60)

卷之一 (61)

卷之一 (62)

卷之二 (1)

卷之二 (2)

卷之二 (3)

卷之二 (4)

卷之二 (5)

卷之二 (6)

卷之二 (7)

卷之二 (8)

卷之二 (9)

卷之二 (10)

卷之二 (11)

卷之二 (12)

卷之二 (13)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5)

卷之二 (16)

卷之二 (17)

卷之二 (18)

卷之二 (19)

卷之二 (20)

卷之二 (21)

卷之二 (22)

卷之二 (23)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5)

卷之二 (26)

卷之二 (27)

卷之二 (28)

卷之二 (29)

卷之二 (30)

卷之二 (31)

卷之二 (32)

卷之二 (33)

卷之二 (34)

卷之二 (35)

卷之二 (36)

卷之二 (37)

卷之二 (38)

卷之二 (39)

卷之二 (40)

卷之二 (41)

卷之二 (42)

卷之二 (43)

卷之二 (44)

卷之二 (45)

卷之二 (46)

卷之二 (47)

卷之二 (48)

卷之二 (49)

卷之二 (50)

卷之二 (51)

卷之二 (52)

卷之二 (53)

卷之二 (54)

卷之二 (55)

卷之三 (1)

卷之三 (2)

卷之三 (3)

卷之三 (4)

卷之三 (5)

卷之三 (6)

卷之三 (7)

卷之三 (8)

卷之三 (9)

卷之三 (10)

卷之三 (11)

卷之三 (12)

卷之三 (13)

卷之三 (14)

卷之三 (15)

卷之三 (16)

卷之三 (17)

卷之三 (18)

卷之三 (19)

卷之三 (20)

卷之三 (21)

卷之三 (22)

卷之三 (23)

卷之三 (24)

卷之三 (25)

卷之三 (26)

卷之三 (27)

卷之三 (28)

卷之三 (29)

卷之三 (30)

卷之三 (31)

卷之三 (32)

卷之三 (33)

卷之三 (34)

卷之三 (35)

卷之三 (36)

卷之三 (37)

卷之三 (38)

卷之三 (39)

卷之三 (40)

卷之三 (41)

卷之三 (42)

卷之三 (43)

卷之三 (44)

卷之三 (45)

卷之三 (46)

卷之三 (47)

卷之三 (48)

卷之三 (49)

卷之三 (50)

卷之三 (51)

卷之三 (52)

卷之三 (53)

卷之三 (54)

卷之三 (55)

卷之三 (56)

卷之四 (1)

卷之四 (2)

卷之四 (3)

卷之四 (4)

卷之四 (5)

卷之四 (6)

卷之四 (7)

卷之四 (8)

卷之四 (9)

卷之四 (10)

卷之四 (11)

卷之四 (12)

卷之四 (13)

卷之四 (14)

卷之四 (15)

卷之四 (16)

卷之四 (17)

卷之四 (18)

卷之四 (19)

卷之四 (20)

卷之四 (21)

卷之四 (22)

卷之四 (23)

卷之四 (24)

卷之四 (25)

卷之四 (26)

卷之四 (27)

卷之四 (28)

卷之四 (29)

卷之四 (30)

卷之四 (31)

卷之四 (32)

卷之四 (33)

卷之四 (34)

卷之四 (35)

卷之四 (36)

卷之四 (37)

卷之四 (38)

卷之四 (39)

卷之四 (40)

卷之四 (41)

卷之四 (42)

卷之四 (43)

卷之四 (44)

卷之四 (45)

卷之四 (46)

卷之四 (47)

卷之四 (48)

卷之四 (49)

卷之四 (50)

卷之四 (51)

卷之四 (52)

卷之四 (53)

卷之四 (54)

卷之四 (55)

卷之五 (1)

卷之五 (2)

卷之五 (3)

卷之五 (4)

卷之五 (5)

卷之五 (6)

卷之五 (7)

卷之五 (8)

卷之五 (9)

卷之五 (10)

卷之五 (11)

卷之五 (12)

卷之五 (13)

卷之五 (14)

卷之五 (15)

卷之五 (16)

卷之五 (17)

卷之五 (18)

卷之五 (19)

卷之五 (20)

卷之五 (21)

卷之五 (22)

卷之五 (23)

卷之五 (24)

卷之五 (25)

卷之五 (26)

卷之五 (27)

卷之五 (28)

卷之五 (29)

卷之五 (30)

卷之五 (31)

卷之五 (32)

卷之五 (33)

卷之五 (34)

卷之五 (35)

卷之五 (36)

卷之五 (37)

卷之五 (38)

卷之五 (39)

卷之五 (40)

卷之五 (41)

卷之五 (42)

卷之五 (43)

卷之五 (44)

卷之五 (45)

卷之五 (46)

卷之五 (47)

卷之五 (48)

卷之五 (49)

卷之五 (50)

卷之五 (51)

卷之五 (52)

卷之五 (53)

卷之五 (54)

卷之五 (55)

卷之五 (56)

卷之五 (57)

卷之五 (58)

卷之五 (59)

卷之五 (60)

卷之五 (61)

卷之五 (62)

卷之五 (63)

卷之五 (64)

卷之五 (65)

卷之五 (66)

卷之五 (67)

卷之五 (68)

卷之五 (69)

卷之五 (70)

卷之五 (71)

卷之五 (72)

卷之六 (1)

卷之六 (2)

卷之六 (3)

卷之六 (4)

卷之六 (5)

卷之六 (6)

卷之六 (7)

卷之六 (8)

卷之六 (9)

卷之六 (10)

卷之六 (11)

卷之六 (12)

卷之六 (13)

卷之六 (14)

卷之六 (15)

卷之六 (16)

卷之六 (17)

卷之六 (18)

卷之六 (19)

卷之六 (20)

卷之六 (21)

卷之六 (22)

卷之六 (23)

卷之六 (24)

卷之六 (25)

卷之六 (26)

卷之六 (27)

卷之六 (28)

卷之六 (29)

卷之六 (30)

卷之六 (31)

卷之六 (32)

卷之六 (33)

卷之六 (34)

卷之六 (35)

卷之六 (36)

卷之六 (37)

卷之六 (38)

卷之六 (39)

卷之六 (40)

卷之六 (41)

卷之六 (42)

卷之六 (43)

卷之六 (44)

卷之六 (45)

卷之六 (46)

卷之六 (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