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三 (1)
卷之三 (1)
1. 癰疽部分
《靈樞》五藏身有五部:伏兔一,腓二,腓者,腨也,即足肚。)背三,五藏俞四,項五,此五部有癰疽者死。
王海藏云:腦、須、鬢、頤,亦為癰疽必死之處。
《鬼遺方》不可患癰疽者七處:眼後虛處;頤接骨處;陰根上毛間、胯與尻骨接處;耳門前後車骨接處;諸因小腹風水所成癰疽;頷骨下近耳後虛處;鼻骨中。並能害人。但以諸法療之,或有得瘥。唯眼後虛處最險。
背上九處不可病癰:第一人髮際為玉枕,亦為舌本;第二頸項節;第三推為崇骨;第四大椎為五臟;第五脊骨兩邊肺俞穴;第六夾脊兩邊脾俞及肝俞;第七脊骨兩邊腎俞二穴;第八後心鳩尾;第九鳩尾骨穴。
白話文:
《靈樞》中記載,人體五臟對應著五個部位:腿前伏兔穴為一,小腿肚為二,小腿肚也稱腨,即足肚;背部為三,五臟俞穴為四,頸部為五。這五個部位若生長癰疽,必死無疑。
王海藏也指出,腦部、鬚髮、鬢角、下巴等處,同樣是生長癰疽必死之處。
《鬼遺方》列舉了七個不可患癰疽的部位,分別是:眼後虛處、下巴與骨骼交界處、陰莖毛髮處、胯骨與尾骨交界處、耳門前後骨骼交界處、因小腹寒濕所致的癰疽、下顎骨靠近耳後的虛處、鼻骨中間。這些地方若生長癰疽,都能危及性命。不過,只要用適當方法治療,還是有可能痊癒。但眼後虛處的癰疽最為險惡。
此外,背部九個部位也不可生長癰疽:第一個是髮際處,稱為玉枕,也是舌根所在;第二個是頸項關節;第三個是肩胛骨;第四個是大椎骨,是五臟所在;第五個是脊椎兩側的肺俞穴;第六個是夾脊兩側的脾俞和肝俞穴;第七個是脊椎兩側的腎俞穴;第八個是後心鳩尾處;第九個是鳩尾骨穴。
正面五處不可患癰:第一喉骨為垂膺;第二當胸為神舍;第三心鳩尾;第四當兩乳穴;第五臍下二寸為腸屈間。
側面三處不可患癰:耳下近耳後牙車尖央陷中,為喉脈一穴;當膊下一穴,為肩骨,承山上三寸一穴腨腸。
上焦發癰為陽,是壅塞實候,宜解利溫涼湯藥,去其積熱上外攻,即貼消腫逼毒藥。如已結定,即用發穴藥,候穴破出,其膿毒腫平,方貼生肉等藥,然後斂合瘡口。亦慮外傷風水,勿食發風熱醬面毒物等,忌房事。
中焦發癰至腰上一節,前後心不定所在,皆是澀滯候。亦乘虛而作,不拘大小,前起心鳩尾者最要緊。近兩腋是虛處,兩脅肋下至臍上,及臍下兩傍一二寸,發癰填氣,伏硬難潰膿,為此等處偏難發穴,穴後難合瘡口,並須先用暖內藥,服後用熱藥貼令軟和,慢慢破穴,不得急破,急破即朝夕出膿不住,緩慢破穴,即一頓出膿,易為將息。
白話文:
在中醫學中,有八個部位被認為是不能長癰瘤的:
- 喉骨下方,位於胸部的正前方,稱為「垂膺」;
- 胸部中央,即「神捨」;
- 心臟附近,稱為「鳩尾」;
- 乳房下方,兩側的「乳穴」;
- 臍下兩寸,即「腸屈間」。
在身體的側面,有三個地方也不適合長癰瘤:
- 在耳朵下方靠近後腦勺的地方,有一個稱為「喉脈」的穴位;
- 在肩膀下方,大椎骨上方三寸處,是「肩骨」;
- 在小腿肚的位置,有一個名為「腨腸」的穴位。
如果在身體的上半部出現癰瘤,通常被視為陽性徵象,代表堵塞和實質性的疾病,需要使用溫涼的湯藥來清除積熱,並使用能夠消除腫脹和逼出毒素的藥物。如果癰瘤已經形成,則應使用能開通穴位的藥物,待穴位打開後,排出膿液,再使用生肌藥物,然後收合傷口。
同時,需要注意避免受風寒或食用可能引發風熱、刺激性食物,以及避免房事。對於中焦出現的癰瘤,它們可以影響到腰部以上的區域,並不一定固定在某一位置,這通常表示血液循環不良,或者是在虛弱的部位。靠近腋下和兩側的肋骨下,直至腹部,以及腹部下方旁邊一兩寸的位置,如果出現癰瘤,可能因氣體阻塞,導致難以形成膿液,這使得在這些部位開通穴位較為困難,也難以快速恢復傷口。因此,在治療時,首先應使用溫和的藥物,服用後再使用熱敷,讓病情逐漸舒緩,緩慢地開通穴位,避免過度破壞,以免造成持續的膿液排出,反而延長了康復時間。
後心者,唯有十一椎脾俞下,十四椎上為腎俞,腎俞下為腰俞,兩處起癰者,防毒氣內攻,為此處皆是至虛處,凡有癰起,先須補內氣令實,方可放破,內氣實則不內攻,且易得潰,唯腰腿兩處多成漏疾,預防節欲則先矣。
下焦發為流注虛損候,前陰股兩處,起如雞卵大,長橫折內。初起腫核結塊,後四畔浮腫,相併伏硬。色青黑。先用和平藥內服三五日,後用發軟散及罨藥,罨令軟即穴,穴後其瘡口即隨摺子內作長瘡,瘡口破,宜急用抽毒膏出膿,膿盡便貼合瘡口藥。為此處無肉可壞。更不須長肉也。
上《靈樞》、《鬼遺》諸書所言部分甚悉,今已散採入各條矣。其經絡所屬及引經之藥,已見首卷分經絡篇。其初、中、後,內消、外治之法,及表裡、虛實之別,則當於腫瘍、潰瘍門求之。今世專科方士,所詫以為秘傳之書,圖寫形像,分別名目以立治法者,多不足憑,此中亦有搜採者。(如或問之類。)姑以廣聞見耳,不必泥也。
白話文:
後背中間,只有第十一節脊椎下面是脾俞穴,第十四節脊椎上面是腎俞穴,腎俞穴下面是腰俞穴。這兩個地方如果長了癰,要小心毒氣入侵身體。因為這些地方都是非常虛弱的地方,一旦長了癰,一定要先補內氣讓身體強壯,才能進行切開排膿。如果內氣充盈,毒氣就不會入侵身體,而且更容易潰爛。不過腰腿兩個地方容易形成漏疾,所以平時要節制房事。
下焦部位出現流注虛損的症狀,前陰和股部兩個地方,長出像雞蛋一樣大的腫塊,而且會向內延伸。初期腫塊會結塊,之後四邊會浮腫,融合在一起變得堅硬,顏色呈青黑色。先用平和的藥物內服三五天,之後再用軟化散結和罨藥,用藥物敷貼讓腫塊軟化,然後進行切開排膿。切開排膿之後,瘡口會沿着褶子形成長條形的傷口。傷口破裂後,要立即使用抽毒膏排出膿液,膿液排乾淨後就貼上合瘡口藥。因為這個地方沒有肉可以壞死,也不需要長肉。
以上《靈樞》、《鬼遺》等書中記載的部分内容已經非常详细,现在我已经将这些内容散布到各個章節之中。經絡所屬及引經藥物,已經在第一卷分經絡篇中列出。至於初、中、後期的治療方法、內消外治方法、表裡虛實的區分,應該在腫瘍、潰瘍部分去尋找答案。現在世俗專科醫生所宣稱的秘傳書籍,畫圖描寫形狀,分別命名以建立治療方法的,很多都不足為信,這些內容中也有一些是從其他書籍中搜集而來的。(如果有人問起這些問題。)只是為了讓大家多了解一些而已,不必拘泥於這些内容。
2. 百會疽
或問:百會穴生疽何如?曰:此名玉頂發,初如麥米,頓增痛楚,寒熱大作,由虛陽浮泛,宜以鹽湯下八味丸,引火歸源,甚則黑錫丹。或元氣素厚,六陽經受風邪,風火相扇,臟腑熱毒上攻而然者,宜黃連消毒飲兼玉樞丹、勝金丹,更以附子切片,置湧泉穴灸五壯,以泄其毒。七日無膿者死。
白話文:
有人問:百會穴生瘡怎麼辦?答:這叫做玉頂發,起初像麥米大小,很快就會疼痛加劇,發燒發冷,這是因為虛陽上浮,可以用鹽湯送服八味丸,引火歸源。如果情況嚴重,可以服用黑錫丹。如果元氣充足,六陽經受到風邪侵襲,風火交織,臟腑熱毒上攻而致病,可以服用黃連消毒飲,並配合玉樞丹、勝金丹,還要用附子切片,放置湧泉穴灸五壯,以泄去毒氣。如果七天內沒有化膿,就會死亡。
3. 頂門癰
或問:頂門生癰何如?曰: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至,一名佛頂疽,穴名上星。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宜服活命飲加芩、連、梔子、藁本,清熱之劑,及紫金丹、烏金散、奪命丹汗之。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稍遲,潰爛黑陷,惡證多,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
白話文:
或問:頂門生癰何如?
有人問:頭頂長瘡怎麼辦?
曰:此屬太陽經風熱所至,一名佛頂疽,穴名上星。由臟腑陰陽不調,熱毒上壅而成,宜服活命飲加芩、連、梔子、藁本,清熱之劑,及紫金丹、烏金散、奪命丹汗之。虛者十全大補湯加羌活。
答:這屬於太陽經風熱引起的,又叫做佛頂疽,穴位名為上星。這是由於臟腑陰陽失調,熱毒上攻所致,應該服用活命飲加黃芩、黃連、梔子、藁本等清熱藥物,以及紫金丹、烏金散、奪命丹等發汗藥物。體虛者則需服用十全大補湯加羌活。
稍遲,潰爛黑陷,惡證多,脈大神昏,二便閉結者,不治。
如果延誤治療,導致瘡瘍潰爛、顏色發黑、陷入,出現其他惡性病症,脈象沉大昏迷,大小便不通暢,就無藥可治了。
4. 額疽
《鬼遺方》云:左額、右額髮赤疽。不拘大小,狀如桃李,急宜藥貼破,見膿無害。右額角一處發毒疽及惡癤,為近太陽穴,如腫滿太陽,即成虛損。為近穴而難消,不可破,如破後傷外風水,即能害人,亦宜用藥潰膿後,速斂合瘡口,如經冬月,即成冷瘡。緣此處近太陽穴,上至額角,都為險處。
或問:當額生疽何如?曰:此屬陽明胃積熱,宜服活命飲加升麻、桔梗、羌活,水酒煎服。壯實者,一粒金丹下之,老弱者,十全大補湯或十宣散、黃耆內托散托之,過時潰爛,腦髓出者死。
白話文:
《鬼遺方》中記載:左側額頭、右側額頭頭髮發紅長出瘡疽,不論大小,形狀像桃李,要立即用藥貼敷使其破裂,見到膿液不必害怕。
右側額角一處長出毒疽或惡瘡,因為靠近太陽穴,如果腫脹充滿太陽穴,就會變成虛損。由於靠近穴位,不易消散,不可破裂,如果破裂後傷到外風水,就會傷人,也應該用藥使膿液潰出後,迅速收斂癒合瘡口。如果在冬天,就會變成冷瘡。因為此處靠近太陽穴,往上到額角都是危險的地方。
有人問:額頭生瘡應該如何治療?
回答:這屬於陽明胃積熱,應該服用活命飲,加入升麻、桔梗、羌活,用水酒煎服。體質強壯的人,可以服用一粒金丹;年老體弱的人,可以服用十全大補湯或十宣散、黃耆內托散來治療。如果過了時間才潰爛,腦髓流出就會死亡。
5. 太陽疽
《鬼遺》云:左右太陽穴,或發疽癤及癰,五七日不潰,毒氣流入眼眶攻眼,眼合不開,用藥貼破,破後慎外風水,所入即損其睛,疰損眼臉而成大疾。或問:兩太陽生疽何如?曰:此名勇疽,亦名腦發。疽屬足陽明胃經,狀如伏鼠,寒熱並作,面目浮腫,宜活命飲加升麻、桔梗,烏金散。十一日刺得黃白膿者生,清稀黑血者,及潰爛透腦者死。
白話文:
《鬼遺》書中記載:左右太陽穴,若長出膿瘡或癰疽,五七日(三十五日)不破潰,毒氣便會流入眼眶,侵襲眼部,導致眼瞼緊閉無法睜開。此時應使用藥物貼敷使其破潰,破潰後務必謹慎防風避水,若有風水入侵,便會損傷眼球,進而導致眼臉潰爛,釀成大病。
有人問:兩太陽穴生出膿瘡,應該如何治療?
答:這稱為勇疽,也叫腦發。此疽屬於足陽明胃經,形狀如同伏鼠,患者會感到寒熱交替,面色浮腫,宜服用活命飲,並加入升麻、桔梗,以及烏金散。
若於十一日內針刺後流出黃白色膿液者,則可存活;若流出清稀黑血,或膿瘡潰爛至腦部者,則會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