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3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31)

1. 股部(十五)

2. 股陰疽

(與附骨疽,參看。)

《靈樞》云:發於股陰,名曰赤施。不急治,六十日死。在兩股之內,不治,十日死。

《鬼遺》云:陰疽發腿髀及陰股,始發腰強,數飲不能多,七日發堅硬腫脹,惡疼,心煩躁,死不治。

或問:大股之內,陰囊之側,生毒何如?曰:在左為上馬癰;在右名下馬癰;在肛門傍,名肛門癰,俱屬足太陽經濕熱,七情不和,憂憤所致。宜服內補黃耆湯、內托羌活湯、十全大補湯。選用勝金丹、紫金丹。壯實者,一粒金丹、八陣散下之。嘔吐不食,麻木黑陷,膨脹,六脈微或代,冷汗不止,煩躁狂妄,小水不利,泄瀉者不治。

未潰之先。宜服臺閣紫微丸。按:足三陽之脈,在外皆曰髀,足三陰之脈,在內皆曰股。今曰:大股之內,陰囊之側,則屬三陰經而厥陰為多明矣,乃以為足太陽,不亦謬乎?,一人腿內側患癰,未作膿而腫痛,以內托黃耆柴胡湯,二劑稍愈,又二劑而消。一人腿內患癰,漫腫作痛,四肢厥,咽嚨塞,發寒熱,諸治不應,乃邪郁經絡而然也。

用五香連翹湯一劑,諸證少退,又服大便行二次,諸證悉退而愈。一人年二十餘,股內患毒日久;欲求內消,診脈滑數,知膿已成,因氣血虛不潰,刺之膿出作痛,用八珍湯稍可,但膿水清稀,用十全大補湯三十餘劑而痊,蓋膿出反痛者,虛也。一僧,股內患腫一塊,不痛不潰,治托裡二十餘劑,膿成刺之作痛。

予謂:腫而潰,潰而反痛,此氣血虛甚也,宜峻補之。彼云:氣無補法。予曰:正氣不足,不可不補,補之則氣化而痛自除,遂以參、耆、歸、朮、熟苄,治之兩月餘而平。大抵瘡瘍先發為腫,氣血鬱積,蒸肉為膿,故多痛。膿潰之後,腫潰肌寬,痛必漸減而痛愈盛者,氣血不足也。

即丹溪、河間虛甚之說。

白話文:

股陰疽

古代醫書記載,股陰部位的疽病,稱為赤施,如果不積極治療,六十天內就會死亡;若長在兩股之間,不治療則十天內就會死亡。

另一種說法是,陰疽發生在腿部、大腿和陰股處,初期會腰痛、頻尿卻尿量少,七天后腫脹變硬、劇痛、心煩意亂,不治療就會死亡。

大腿內側、陰囊附近的毒疽,左側稱為上馬癰,右側稱為下馬癰,靠近肛門的則稱為肛門癰,都屬於足太陽經濕熱、七情不和、憂慮憤怒所致。治療方法宜服用內補黃耆湯、內托羌活湯、十全大補湯,並選用勝金丹、紫金丹等藥物。體質強壯者,可服用一粒金丹、八陣散。若出現嘔吐、食慾不振、麻木、皮膚變黑凹陷、腫脹、脈象微弱或代脈、冷汗不止、煩躁妄想、小便不利、腹瀉等症狀,則難以治癒。

未潰爛之前,宜服用臺閣紫微丸。古籍記載,足三陽經脈在體表稱為髀,足三陰經脈在體內稱為股。然而,將大腿內側、陰囊附近的癰疽歸屬足太陽經,似乎有所謬誤,因為該處應屬於三陰經,尤以厥陰經為多。

臨床案例:一人腿內側患癰,未化膿但腫痛,服用內托黃耆柴胡湯兩劑後略有好轉,再服用兩劑後腫痛消退。另一人腿內患癰,腫脹劇痛,四肢厥冷,咽喉堵塞,發寒發熱,各種治療方法均無效,這是邪氣鬱結經絡所致。服用五香連翹湯一劑後,症狀略有減輕,再服用後大便通暢兩次,所有症狀痊癒。還有一位二十多歲的男子,股內患毒已久,想內服藥物使其消退,但診脈發現脈象滑數,知道膿已形成,因氣血虛弱而無法潰破,遂用針刺排出膿液,疼痛減輕,之後服用八珍湯略有好轉,但膿液稀薄,又服用十全大補湯三十多劑才痊癒。膿液排出後反而疼痛,這是因為氣血虛弱所致。一位僧人,股內腫塊一處,不痛不潰,服用托裡藥物二十多劑後,膿液形成,針刺後疼痛。

我認為,腫脹後潰爛,潰爛後反而疼痛,這是氣血非常虛弱的表現,應該積極補益。有人說氣虛無從補益,我說正氣不足,必須要補,補益之後,氣血運行正常,疼痛自然會消失。於是,我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熟地黃等藥物治療,兩個多月後痊癒。一般來說,瘡瘍初起腫脹,是氣血鬱積,蒸騰肌肉化為膿液,所以疼痛劇烈。膿液潰破後,腫脹消退,肌肉鬆弛,疼痛應當逐漸減輕,如果疼痛反而加重,那是因為氣血不足。這與丹溪、河間學派所說的氣血虛甚相符。

3. 股陽疽

《靈樞》云:發於股陽,名曰股陽疽,其狀不甚變色,癰腫內薄於骨,不急治,三十日死矣。

或問:腿外側胯下,五六寸生疽何如?曰:此名伏兔發,寒熱大作,疼痛徹心,焮腫無頭是也,屬足陽明胃經。先賢謂不治之證,早覺早治為上,急隔蒜灸,灸而疱起者可治,無疱者難治。服活命飲加牛膝、木瓜、漢防己;紫金丹、勝金丹汗之。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

,一人股外側患癰,漫腫大痛,以內托黃耆湯,酒煎二劑少可,更以托裡數劑,潰之而愈。一人年逾二十稟弱,左腿外側患毒,三月方潰,膿水清稀,肌肉不生,以十全補湯加牛膝,二十餘劑漸愈,更以豆豉餅,灸月餘而痊。一婦腿癰久而不愈,瘡口紫陷,膿水清稀。予以為虛,彼不信。

乃服攻毒之劑,虛證蜂起,復求治。灸以附子餅,服十全大補湯,百餘帖而愈。一人腿癰內潰,針之膿出四五碗許,惡寒畏食,脈診如絲,此陽氣微也,以四君子加炮附子,畏寒少止,又四劑而止;以六君子加桂數劑,飲食頗進,乃以十全大補,及灸附子餅,兩月愈。一老,腿癰膿自潰,忽發昏瞀,脈細而微,此氣血虛極也,以大補之劑而蘇。

一人腿癰,兼筋攣痛,脈弦緊,用五積散加黃柏、柴胡、蒼朮而痊。一婦左腿痛,不能伸,脈弦緊,按則澀,以五積散二劑,痛少止,又二劑而止,以神應養真而愈。(脈弦緊澀屬寒,故用五積散,辛熱以散之。),一人右腿赤腫焮痛,脈沉數,用當歸拈痛湯,四肢反痛。

乃濕毒壅遏,又況下部藥力難達,非藥不對證,遂砭患處,去毒血,仍用前藥一劑頓減,又四劑而消。一人年逾五十,冬患腿癰,脈數煩躁,飲冷便秘,腫痛焮甚,此熱淫於內也,宜用苦寒之藥,投清涼飲倍加黃芩,其勢頓退,更以四物湯加黃芩而愈。一人年三十,連得憂患,作勞好色,左腿外側廉,紅腫如慄,醫以大府實,與承氣兩帖下之;又一醫,與大黃、硃砂、血竭三帖,而脈大實,後果死。此厥陰多氣少血經也。

一人腿癰,膿成針之,出膿二碗許,飲托裡藥一劑,大發熱,更用聖愈湯二劑而止,翌日惡寒不食,脈細如絲,以人參一兩,熟附三片,薑棗煎服而愈。但食少不寐,更以內補黃耆湯而平。

一人腿腫,發熱惡寒,以補中益氣湯治之。彼以為緩,乃服芩連等藥,熱愈盛,復請予治。以人參養榮湯二十餘劑而潰,更以參、耆、歸、朮、炙甘草、肉桂,月餘而斂。一人年逾三十,左腿微腫痛,日久肉色如故,不思飲食。東垣云:瘡瘍腫下而堅者,發於筋骨,此附骨疽也,乃真氣虛,濕氣襲於肉理而然。

蓋諸虛皆稟於胃,食少則胃弱,法當助胃壯氣,以六君加藿香、當歸數劑,飲食漸進,更以十全大補湯而愈。一人遍身走痛,兩月後在腳面結腫,未幾,腿股又患一塊,脈輕診則浮,重診浮緩,此氣血不足,腠理不密,寒邪襲虛而然。以加減小續命湯四劑,及獨活寄生湯數劑,疼痛頓去,更以托裡藥,倍加參、耆、歸、術,百帖而愈。

白話文:

《靈樞》說:發生在腿外側的瘡,叫做股陽疽,它的外觀顏色變化不明顯,腫脹在內部接近骨頭,如果不趕快治療,三十天就會死亡。

有人問:大腿外側胯下五六寸的地方長瘡是什麼情況?回答說:這叫做伏兔發,會發高燒,疼痛深入心臟,紅腫但沒有膿頭,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病。以前的醫家認為這是不治之症,所以要盡早發現盡早治療。可以緊急用隔蒜灸的方式,如果灸後起水泡就可以治療,沒有起水泡就很難治。服用活命飲加上牛膝、木瓜、漢防己;紫金丹、勝金丹讓身體發汗。體格壯實的人,可以用八陣散、一粒金丹來治療。

有一個人腿外側長癰,腫脹得很厲害而且很痛,用內托黃耆湯,用酒煎服兩劑後稍微好轉,再用托裡藥數劑,膿腫潰破後痊癒。另一個人年紀二十多歲,體質虛弱,左腿外側長毒瘡,三個月才潰破,膿水清而稀,肌肉無法生長,用十全補湯加上牛膝,服用二十多劑後漸漸痊癒,再用豆豉餅灸一個多月而痊癒。有一個婦女腿上的癰很久都沒好,瘡口呈現紫色且凹陷,膿水清而稀。我認為是虛證,但她不相信。

於是她服用攻毒的藥,結果虛弱的症狀反而更加嚴重,又來求診。用附子餅來灸她,並服用十全大補湯,一百多帖後才痊癒。有一個人腿上的癰向內潰破,用針刺放出四五碗的膿,感到怕冷、不想吃東西,把脈像細絲一樣,這是陽氣虛弱的表現,用四君子湯加上炮附子,怕冷的狀況稍微停止,再服四劑就好了;接著用六君子湯加上肉桂數劑,食慾增加,最後用十全大補湯,加上灸附子餅,兩個月後痊癒。有一個老人,腿上的癰膿自己潰破,突然昏迷,把脈細微,這是氣血極度虛弱,用大補的藥才甦醒過來。

有一個人腿上長癰,同時筋脈攣縮疼痛,把脈弦而緊,用五積散加上黃柏、柴胡、蒼朮而痊癒。有一個婦女左腿疼痛,無法伸直,把脈弦而緊,按壓感到澀滯,用五積散兩劑後,疼痛稍微停止,再用兩劑就好,接著用神應養真湯而痊癒。(脈象弦緊澀屬於寒症,所以用五積散,辛溫的藥來驅散寒邪)。有一個人右腿紅腫發熱疼痛,把脈沉而數,用當歸拈痛湯,結果四肢反而疼痛。

這是因為濕毒壅塞,而且下半身的藥力難以到達,不是藥不對症,於是刺破患處,放出毒血,再用原來的藥一劑,症狀立刻減輕,再用四劑就消腫了。有一個人年過五十,冬天腿上長癰,把脈快而煩躁,喜歡喝冷飲,大便不通,腫痛發熱很嚴重,這是熱邪在體內作怪,應該用苦寒的藥物,用清涼飲加倍黃芩,病情立刻減退,再用四物湯加上黃芩而痊癒。有一個人三十歲,因為接連憂愁、勞累和縱慾,左腿外側紅腫像栗子一樣,醫生認為是府氣太實,用了承氣湯兩帖讓他排便;又有一個醫生,用大黃、硃砂、血竭三帖,結果脈象變得更加洪大而實,後來就死了。這是屬於厥陰肝經,氣多血少的緣故。

有一個人腿上長癰,膿成形後用針刺破,放出約兩碗膿,喝了托裡藥一劑後,高燒,再用聖愈湯兩劑後退燒,第二天感到怕冷、不想吃東西,把脈細如絲,用人參一兩、熟附子三片,加薑、棗煎服而痊癒。只是食慾不振、睡不著,再用內補黃耆湯而恢復正常。

有一個人腿腫,發燒怕冷,用補中益氣湯治療。他認為效果太慢,於是吃了黃芩、黃連等藥,結果發燒更嚴重,又來請我治療。用人參養榮湯二十多劑後,膿腫潰破,再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炙甘草、肉桂,一個多月後傷口癒合。有一個人年紀三十多歲,左腿輕微腫痛,時間久了皮膚顏色還是和原來一樣,不想吃東西。東垣說:瘡瘍腫在下面而且堅硬的,是長在筋骨上的,這是附骨疽,是真氣虛弱,濕氣侵入肌肉的紋理所造成的。

大凡各種虛證都和脾胃有關,食慾不振則脾胃虛弱,方法應該是幫助脾胃增強氣力,用六君子湯加上藿香、當歸數劑,食慾逐漸好轉,再用十全大補湯而痊癒。有一個人全身到處疼痛,兩個月後在腳面結成腫塊,不久,大腿又長出一塊,把脈輕按感覺浮,重按感覺浮而緩,這是氣血不足,皮膚腠理不密,寒邪趁虛侵入。用加減小續命湯四劑,以及獨活寄生湯數劑,疼痛立刻消失,再用托裡藥,加倍人參、黃耆、當歸、白朮,一百帖後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