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27)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一 (27)

1. 發表

尹老,家素貧寒,形志皆苦,於手陽明經分出癰,第四日忽腫,幼有㿗疝,其臂外皆腫痛,先腫在陽明。左右寸皆短,中得之俱弦,按之洪緩有力,此癰得自八風之變,以脈斷之,邪氣在表,然其證大小便如故,飲食如常,腹中和,口知味,知不在裡也,不惡風寒,止熱躁,脈不浮,知不在表也,表裡既和,知邪止在經脈之中,凝滯為癰,出身半以上,風從上受之也,故與卻寒邪,和經脈中氣血,使無凝滯也。

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升麻,桔梗(各五分),甘草(炙),黃芩(生),歸梢,生地(各一錢),酒黃芩,黃耆,連翹(各二錢),中桂(少),紅花(少)

上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臨臥熱服,一服愈。此證雖曰經脈之中,然得之自八風之變,其藥制度皆發表之意。

婦人兩乳間出黑頭瘡,瘡頂陷下,作黑眼子,其脈弦洪,按之細小。

升麻,連翹,葛根(各一錢半),肉桂(三分),黃耆,歸身,甘草(炙,各一錢),黍黏子(五分),黃柏(二錢)

上作一服。水一盞,酒半盞,煎至一盞,二服愈。

〔羅〕,汗之則瘡已。丁巳年,委予從軍。回住曹州,有趙同知舅,經歷。病頭面赤腫,耳前後尤甚,疼痛不可忍,發熱惡寒,牙關緊急,涕唾稠黏,飲食難下,不得安臥。一瘍醫,腫上砭刺四五百餘針,腫赤不減,其痛益甚,不知所由然。予往診視,其脈浮緊,按之洪緩,此寒覆皮毛,郁遏經絡,熱不得升,聚而赤腫。經云:天寒地凍,則水冰。人氣在中,皮膚致,腠理閉,汗不出,血氣強,內堅澀,當是之時,善行水者不能注冰,善穿地者不能鑿凍,善用針者亦不能取四厥,必待天溫冰釋,凍解而水可行,地可穿,人脈亦猶是也。又曰:冬月閉藏,水冰地坼,故用藥多而少針石也,宜以苦溫之劑,溫經散寒則已,所謂寒致腠理,以苦發之,以辛散之也,宜以托裡溫經湯。麻黃苦溫發之者也,故以為君;防風辛溫散之者也,升麻苦平、葛根甘平解肌出汗,專治陽明經中之邪,故以為臣;血流而不行者則痛,以香白芷、歸身辛溫,以破血散滯;濕熱則腫,蒼朮苦甘溫,體輕浮,力雄壯,能泄皮膚腠間濕熱;人參、甘草甘溫,白芍藥酸微寒,調中益氣,使托其里也,故以為佐。各銼如麻豆大,同秤水煮餌之,以薄衣覆其首,以厚被覆其身,且臥於暖處,則經血溫,腠理開,寒乃散,陽氣伸,大汗出,腫減八九;再服去麻黃、防風,加連翹、黍黏子,痛腫悉去,經言汗出則瘡已,信哉。

托裡溫經湯,治寒覆皮毛,郁遏經絡,不得伸越,熱伏榮中,聚而赤腫,痛不可忍,惡寒發熱,或相引肢體疼痛。

麻黃(去根、節),白芷,當歸(各二錢),防風(去蘆),葛根(各三錢),升麻(四錢),甘草(炙),白芍藥(各一錢半),人參,蒼朮(各一錢)

白話文:

[發表]

尹老家境貧寒,身心都十分辛苦。他手陽明經脈分佈的部位長了癰疽,第四天突然腫起來,他自幼患有疝氣,患處的胳膊都腫痛,先腫的是陽明經脈部位。左右寸口脈都短,脈象皆弦,按之洪大而緩慢有力。這是因為感受了八風邪氣所致,從脈象判斷,邪氣在肌表,但大小便正常,飲食如常,腹部溫暖,味覺正常,說明邪氣不在裡;他不怕風寒,只是感到煩躁,脈象不浮,說明邪氣也不在肌表;表裡都平和,可知邪氣只停留在經脈之中,凝滯而形成癰疽,從身體一半以上開始腫起,是風邪從上而下的侵襲所致,因此治療應當祛除寒邪,調和經脈中的氣血,使之不再凝滯。

處方:白芷升麻湯

白芷七分,升麻、桔梗各五分,炙甘草、生黃芩、歸梢、生地黃各一錢,酒黃芩、黃耆、連翹各二錢,桂枝少許,紅花少許。水酒各一盞,同煎至一盞。臨睡前溫服,一劑即可痊癒。雖然此病邪氣在經脈之中,但它是由於感受八風邪氣引起的,所以藥方都具有發表的作用。

一位婦人的兩乳之間長了黑頭瘡,瘡頂凹陷,呈黑色,脈象弦而洪大,按之細小。

處方:升麻一錢半,連翹、葛根各一錢半,肉桂三分,黃耆、當歸身、炙甘草各一錢,黍米粘液五分,黃柏二錢。

一劑。水一盞,酒半盞,煎至一盞。服兩劑即可痊癒。

汗出則瘡已(出汗則瘡瘍自愈)。丁巳年,我奉命從軍,回駐曹州時,遇到趙同知的外甥,一位經歷(官職)。他患病頭面紅腫,耳前後尤甚,疼痛難忍,發熱惡寒,牙關緊閉,鼻涕唾液稠黏,飲食困難,無法安睡。一位外科醫生在他腫脹的部位用針刺了四五百針,但紅腫未減,疼痛反而加劇,不知是什麼原因。我去診治,他的脈象浮緊,按之洪大而緩慢,這是寒邪閉阻皮毛,鬱遏經絡,陽熱之氣不能上升,聚集而導致紅腫。經書記載:「天寒地凍,則水冰」。人體的陽氣在內,皮膚緻密,腠理閉塞,汗液不出,氣血強盛,內部堅硬阻塞,這時,善於疏導水流的人也不能使冰融化,善於穿鑿地面的也無法鑿開冰凍,善於用針灸的人也無法用針灸治療四厥病症,必須等到天氣回暖,冰雪消融,凍結解開,水才能流動,地才能穿透,人體脈絡也是如此。又說:「冬月閉藏,水冰地坼」,因此用藥應當多而少用針石,應該用苦溫的藥物溫通經絡,散寒邪即可。寒邪使腠理閉塞,用苦味藥物發散它,用辛味藥物疏散它。因此,應當使用托裡溫經湯。麻黃性味苦溫,具有發散作用,故為君藥;防風性味辛溫,具有散寒作用,升麻味苦性平,葛根味甘性平,都能解肌發表,專治陽明經的邪氣,故為臣藥;血脈瘀滯不通則疼痛,用香白芷、當歸身辛溫之品,以破血散滯;濕熱則腫脹,用蒼朮苦甘溫,質輕浮,力量雄壯,能疏泄皮膚腠理間的濕熱;人參、甘草味甘性溫,白芍藥味酸微寒,能調和脾胃,益氣養血,使藥力托於裡,故為佐藥。將藥物切成麻豆大小,一起秤重,用水煎煮服用,用薄衣覆蓋頭部,用厚被蓋住身體,臥於溫暖的地方,這樣經血溫暖,腠理開洩,寒邪就散開,陽氣升發,大量出汗,腫脹就會減輕八九成;再服一劑,去掉麻黃、防風,加入連翹、黍米粘液,疼痛腫脹就完全消除了。經書上說汗出則瘡已,果然如此。

托裡溫經湯:治療寒邪閉阻皮毛,鬱遏經絡,不能舒展,陽熱之氣伏於裡,聚集而導致紅腫,疼痛難忍,惡寒發熱,或牽引肢體疼痛。

麻黃(去根、節),白芷,當歸(各二錢),防風(去蘆),葛根(各三錢),升麻(四錢),炙甘草,白芍藥(各一錢半),人參,蒼朮(各一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