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一 (28)
卷之一 (28)
1. 發表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秤一兩,水二盞,先煮麻黃令沸熟去沫,再下余藥,同煎至一盞,去渣。大溫服訖,臥於暖處,即以綿衣覆之,得汗而散。
〔垣〕,蒲津,王世祥,年七十。感寒濕地氣,二月間得附骨癰,於左腿外側足少陽之分,少侵足陽明分,闊六七寸,長一小尺,堅硬漫腫,不辨肉色皮澤,深以指按,至骨大痛,又行步作痛,與藥下咽,疼痛立止,二日後柔軟而腫消矣。
內托黃耆酒煎湯
柴胡,黍黏子(各錢半),連翹,肉桂(各一錢),黃耆,當歸梢(各二錢),黃柏,甘草(炙,各五分),升麻(七分)
作一帖。好酒一盞半,煎至一盞,大溫空心食消盡服之,少時以早膳壓之,使不令大熱上攻,犯上中二焦也。
賈德茂男,十歲。四月天氣大熱,於左足大腿近膝股內,足厥陰肝之經,少侵足太陰脾之經分,出附骨疽,不辨肉色,漫腫,皮澤木硬,痛勢甚大,其脈在三部細弦,按之洪緩,略有力。
內托黃耆柴胡湯
黃耆(二錢),柴胡梢(一錢),羌活(五分),連翹(一錢二分),肉桂(三分),土瓜根(酒製,一錢),生地(一錢),黃柏(酒洗,三分),當歸尾(七分半)
上作一服。酒一盞,水三盞,煎至一盞。空心熱服,一服愈。
上方皆東垣及羅謙甫、丹溪隨癰疽所發分野制之也,其方皆以發表為先,不過一二服而愈。如癰疽發在太陽經分野,必用防風、羌活;陽明經分野,必用香白芷、升麻;少陽經分野,必用柴胡;太陰經分野,必用芍藥、升麻;少陰經分野,必用獨活;厥陰經分野,必用青皮、柴胡,皆以桂佐之。
身半以下者,必用酒、水多,熟煎之,空心服,使藥下行,身半以上者,必用酒、水少,帶生煎之,臨臥服,使藥上行。脈細小無力,必於本經藥中加辛熱劑,脈洪大有力,必於本經藥中加苦寒劑。隨證加減,活潑潑地,其效如神,真良醫也。
白話文:
發表
藥材切成麻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一兩(約15克),加水兩杯,先煮麻黃至沸騰,去沫後,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至一杯,去渣。溫熱服用後,臥在溫暖的地方,用棉被蓋好,待出汗後藥效就散了。
有個叫王世祥的七十歲病人,住在蒲津,因受寒濕之氣侵襲,二月間得了附骨疽,長在左腿外側足少陽經的分佈區域,略微侵犯到足陽明經,寬六七寸,長一尺左右,腫塊堅硬,皮膚顏色和光澤都異常,按壓到骨頭處劇痛,走路也痛。服用藥物後,疼痛立刻停止,兩天後腫塊變軟並消退了。內服黃耆酒煎湯。
藥方:柴胡、黍黏子(各半錢),連翹、肉桂(各一錢),黃耆、當歸梢(各二錢),黃柏、炙甘草(各五分),升麻(七分)。
一劑藥,加一盞半好酒煎成一盞,溫熱空腹服用,飯後再少量進食壓制藥性,避免藥力過盛上衝,傷及上焦和中焦。
賈德茂的兒子,十歲,四月天熱,得了附骨疽,長在左腿大腿靠近膝蓋的內側,足厥陰肝經的分佈區域,略微侵犯到足太陰脾經,皮膚顏色異常,腫脹,皮膚乾燥堅硬,疼痛劇烈,脈象在三部皆細弦,按之洪緩,略有力。內服黃耆柴胡湯。
藥方:黃耆(二錢),柴胡梢(一錢),羌活(五分),連翹(一錢二分),肉桂(三分),土瓜根(酒製,一錢),生地(一錢),酒洗黃柏(三分),當歸尾(七分半)。
以上藥材煎成一劑藥。用一盞酒,三盞水煎成一盞。空腹熱服,一劑藥就痊癒了。
以上藥方都是東垣(李東垣)、羅謙甫、朱丹溪根據癰疽發病部位的不同而制定的,都以發表為先,通常服用一到兩劑就能治癒。如果癰疽長在太陽經的部位,就要用防風、羌活;陽明經的部位,就要用香白芷、升麻;少陽經的部位,就要用柴胡;太陰經的部位,就要用芍藥、升麻;少陰經的部位,就要用獨活;厥陰經的部位,就要用青皮、柴胡,都要用桂枝輔助。
病灶在腰以下的,就要用較多酒水,煎煮至熟透,空腹服用,使藥力下行;病灶在腰以上的,就要用較少酒水,帶生煎,臨睡前服用,使藥力上行。脈象細小無力的,要在本經藥物中加入辛熱藥;脈象洪大有力的,要在本經藥物中加入苦寒藥。根據實際情況增減藥物,靈活運用,其療效如同神明,真是良醫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