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0)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10)

1.

〔大法〕,

瘡瘍作渴,不問腫潰,但脈數發熱而渴,用竹葉黃耆湯。脈不數不發熱,或脈數無力而渴,或口乾,用補中益氣湯。若脈數便秘,用清涼飲。尺脈洪大按之無力而渴,用加減八味丸。若治口燥,舌黃飲水不歇,此丸尤妙。

〔薛〕,瘡瘍作渴,若焮痛發熱,便利調和者,上焦熱也,用竹葉石膏湯。腫痛發熱,大便秘澀者,內臟熱也,用四順清涼飲,焮腫痛甚者,熱毒蘊結也,用仙方活命飲。漫腫微痛者,氣血虛壅也,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火消爍,而津液短少者,用竹葉黃耆湯。若因胃氣虛而不能生津液者,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胃氣傷而內亡津液者,用七味白朮散。若因腎水乾涸作渴,或口舌乾燥者,用加減八味丸。或先口乾作渴,小便頻數而後患疽,或疽愈後作渴飲水,或舌黃乾硬,小便數而疽生者,尤惡候也。苟能逆知其因,預服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以滋化源可免後患。

白話文:

瘡瘍作渴,辨證論治

〔大法〕

瘡瘍出現渴症,不論腫脹或潰爛,只要脈搏數且發熱伴有口渴,就用竹葉黃耆湯。如果脈搏不數,不發熱,或者脈搏數但無力而口渴,或是單純口乾,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脈搏數且大便不通,就用清涼飲。如果寸脈洪大,按之無力伴有口渴,就用加減八味丸。治療口燥,舌頭發黃,喝水不停,這丸藥尤其有效。

〔薛〕

瘡瘍出現口渴,如果紅腫疼痛發熱,且大便通暢,這是上焦熱,用竹葉石膏湯。如果腫痛發熱,大便秘結,這是內臟熱,用四順清涼飲。如果紅腫疼痛嚴重,這是熱毒蘊結,用仙方活命飲。如果腫脹輕微,疼痛較輕,這是氣血虛弱阻滯,用補中益氣湯。

如果因胃火過盛,導致津液不足,就用竹葉黃耆湯。如果因胃氣虛弱,不能生津液,就用補中益氣湯。如果因胃氣受損,導致體內津液流失,就用七味白朮散。如果因腎水枯竭而口渴,或口舌乾燥,就用加減八味丸。

如果先出現口乾口渴,小便次數增多,之後患上瘡瘍,或瘡瘍癒合後出現口渴飲水,或舌頭發黃乾燥硬,小便頻數且瘡瘍出現,這些都是不好的徵兆。如果能夠預先了解原因,及早服用加減八味丸、補中益氣湯,滋補身體的根本,就能避免後患。

〔丹〕,癰疽發渴,乃氣血兩虛,用參耆以補氣,歸芐以養血,或忍冬丸、黃耆六一湯。

伍氏云: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皆可選用。利後仍渴,卻用生津補氣藥,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丹溪曰: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證,何以知其當下?後言利後仍渴,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證,恐是但有大渴必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古人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後,渴多因氣血之虛,何待利後,方議其虛也。

白話文:

患有丹毒,伴隨癰疽和口渴,這是氣血兩虛所致,可以用人參、黃耆補氣,當歸、白芷養血,也可以服用忍冬丸、黃耆六一湯。

伍氏說:瘡瘍發作,口渴非常嚴重,可以服用神仙追毒丸,將毒素排出。之後可以選用清膻湯、千金漏蘆湯、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萬金散等藥物。如果排毒後仍然口渴,就要用生津補氣的藥物,津液生了,氣血恢復,口渴自然會消失。丹溪說:患者口渴嚴重就給瀉藥,沒有明確指出脈象證據,怎麼知道應該立刻使用?後面又說排毒後仍然口渴,就給補藥,也沒有明確指出脈象證據,恐怕只是看到患者口渴就瀉,瀉完還渴就給補藥。古人重視預防疾病,這樣用藥合理嗎?況且口渴是上焦的問題,在腫瘍發作的時候還可以這樣治療,如果已經潰瘍了,口渴多半是因為氣血虛弱,為什麼要等到排毒之後才考慮氣血虛的問題呢?

《精要》口乾與口渴不同,不宜用丹藥鎮墜,用之其禍如反掌,用桑枝煎五味湯,以救陰水。丹溪曰:此妙方也。而不言食味起火,怒氣生火,房勞激火,吾恐渴亦未易除也。

李氏云:病疽愈後發渴,多致不救,惟加減八味丸最妙。蓋癰疽多因虛而得,疽安而渴者,服此丸則渴止,安而未渴者,服此丸永不發渴。或未疽而先渴者,服此不惟渴止,而疽亦不作。薛氏曰:前證屬腎水枯涸。虛火上炎,口乾作渴,飲水無度。或舌黃作裂,小便頻數。或痰氣上壅,煩躁不寧。

或二三年先作渴飲水。或口舌生瘡,兩足發熱,痰氣上壅,或瘡愈三四年而口乾作渴,小便頻數,急用前藥,多有復生者。能逆知其因,預服前丸,可免此患。若兼手足厥冷,真陽虛也,宜服八味丸。大凡瘡後審其腎水不足,用加減八味丸,中氣虛弱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湯,陽氣虛寒加薑桂,如不應,用八味丸。

白話文:

《精要》中提到,口乾和口渴是不同的,不應該用丹藥來鎮壓,這樣做就像翻手覆掌一樣危險,應該用桑枝煎五味湯來救治陰水。丹溪認為這個方法非常妙。但書中没有提及飲食、怒氣、房事等因素導致的火氣,我担心單靠喝水,口渴也未必能消除。

李氏說,患疽病痊癒後出現口渴,往往難以救治,唯有加減八味丸最有效。因為癰疽多半是因為身體虛弱而引起的,疽病好了之後仍然口渴,服用八味丸就能止渴;如果疽病好了但还没有口渴,服用八味丸可以预防口渴。即使在患疽病之前就口渴,服用八味丸也能止渴,並且防止疽病發生。薛氏認為,上述情況屬於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導致口乾口渴,喝水也止不住,舌頭可能發黃裂開,小便頻繁。或者痰氣上涌,煩躁不安。

有些人在患病之前就開始口渴,甚至持續兩三年;也有些人會出現口舌生瘡、雙腳發熱、痰氣上涌等症狀;還有的人在瘡病痊癒後三四年才出現口乾口渴、小便頻繁的情況。如果及時使用上述藥方,往往能起死回生。能夠事先了解病因,預先服用八味丸,就可以避免這些病症。如果同時出現手足厥冷,則屬於真陽虛弱,應該服用八味丸。

總之,如果在瘡病癒後出現腎水不足,就應該服用加減八味丸;如果中氣虛弱,就應該服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虛弱,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如果陽氣虛寒,就應該加入薑桂,如果這些方法都不奏效,就應該服用八味丸。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飲冷作渴,熱毒也,加赤小豆、知母,如不應,暫用竹葉黃耆湯。善食作渴,胃火也,加石膏、山梔、天花粉。如不應,暫用竹葉石膏湯。食少體倦作渴,胃氣虛也,去芷翹、金銀花,加人參、白朮。如不應,暫用補中益氣湯。膿多而作渴,氣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五味子。如不應,暫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口乾舌燥,腎氣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如不應,兼六味丸。又不應,佐以補中益氣湯。自汗內熱口乾,胃氣虛也,去三味,加參耆、歸術。如不應,暫用六君子湯。盜汗內熱口乾,陰血虛也,去三味,加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如不應,暫用便秘。

白話文:

「托裡消毒散」加減法:如果病人飲用冷水就覺得口渴,這是熱毒造成的,就要加赤小豆、知母;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竹葉黃耆湯。如果病人食慾很好卻仍覺得口渴,這是胃火造成的,就要加石膏、山梔、天花粉;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竹葉石膏湯。如果病人食慾不佳、身體疲倦還覺得口渴,這是胃氣虛造成的,就要去掉芷翹、金銀花,加人參、白朮;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補中益氣湯。如果病人分泌大量膿液且口渴,這是氣血虛造成的,就要去掉三味藥,加熟地、五味子;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十全大補湯加五味子、麥門冬。如果病人口乾舌燥,這是腎氣虛造成的,就要去掉三味藥,加熟地黃、山茱萸、山藥;如果效果不佳,就要配合六味丸,若仍然無效,可以輔以補中益氣湯。如果病人容易自汗,內熱口乾,這是胃氣虛造成的,就要去掉三味藥,加參耆、歸術;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六君子湯。如果病人盜汗、內熱口乾,這是陰血虛造成的,就要去掉三味藥,加熟地黃、麥門冬、五味子;如果效果不佳,就暫時用便秘方。

竹葉黃耆湯(《神秘》),治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

生地黃,黃耆(各二錢),當歸(酒拌),竹葉,川芎,甘草(炙),黃芩(炒),白芍藥(炒),人參,栝蔞根,石膏(煅,各一錢),麥門冬(去心,二錢)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薛氏曰:前證乃七惡中之一也,此方治之,其功甚捷。亦有左手脈浮大而熱或渴者,宜發散表邪,右手脈沉實而熱或渴者,宜疏去內邪。若潰後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脈大而無力者,屬氣血虛也,宜大補氣血。亦有潰後熱不止,或作渴,遂以為敗證不治。若素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尚數者,仍宜服前湯,服而脈反大,熱愈甚,渴愈作,斯為敗證,蓋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今之潰瘍,畏石膏、黃芩二藥,性冷多不肯服,若胃脈未靜,非此藥莫能治也。

白話文:

竹葉黃耆湯

出自《神秘》,主治癰疽、口渴、發熱、腹瀉、或小便頻密如淋瀝不盡。

藥材:

  • 生地黃、黃耆(各二錢)
  • 當歸(酒拌,二錢)
  • 竹葉
  • 川芎
  • 甘草(炙,二錢)
  • 黃芩(炒,二錢)
  • 白芍(炒,二錢)
  • 人參、栝蔞根、石膏(煅,各一錢)
  • 麥門冬(去心,二錢)

用法:

  • 水二盅(約400毫升),生姜三片,煎煮至八分(約200毫升),飯後服用。

薛氏注釋:

前述症狀屬於七惡病症之一,此方治療效果十分迅速。

  • 若左手脈搏浮大而熱或口渴,應以發散藥物解表邪;右手脈搏沉實而熱或口渴,應以疏散藥物去內邪。
  • 若瘡瘍潰爛後出現口渴、小便頻密如淋瀝不盡,或脈搏浮大而無力,則屬於氣血虛弱,應以大補氣血藥物治療。
  • 有些人瘡瘍潰爛後熱度不退,或出現口渴,便誤以為是敗證無法治療。若平時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消,胃脈仍然跳動頻繁,仍需服用此湯。服藥後脈搏反而變大,熱度更甚,口渴更加嚴重,這就是敗證,因為真氣虛弱而邪氣旺盛。
  • 現今治療潰瘍,很多人害怕石膏、黃芩這兩種藥性偏寒的藥物,而不願服用。但如果胃脈未靜,非這兩種藥物不可治療。

現代解讀:

竹葉黃耆湯為清熱解毒、生津止渴、益氣養血的方劑,適用於由熱毒引起的瘡瘍感染,伴有發熱、口渴、腹瀉、小便頻密等症狀。

薛氏的注釋強調了根據脈象辨證論治的重要性,並提醒人們注意潰瘍後虛實不同的情況,以及石膏和黃芩在治療熱毒潰瘍中的重要作用。

若因循日久,煎熬氣血,膿血愈多,氣血愈虛,反成敗證矣,治者當舍證從脈可也,大抵瘡瘍之證,七惡內見一二惡,甚可畏;虛中見惡證者,不治;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托裡黃耆湯,治證同前。

黃耆(炒,六錢),甘草(炙),栝蔞根(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尤妙。

薛氏曰:愚用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若氣血俱虛,或膿血大泄作渴,或兼發熱者,宜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人參,黃耆(炙),當歸(酒拌),芍藥(炒),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川芎,白朮(各一錢),五味子(研),炙甘草(各五分)

白話文:

如果拖延時間太久,就會持續消耗氣血,膿血越多,氣血就越虛弱,最終可能導致病情惡化。治療時應該捨棄表面的症狀,根據脈象判斷病情。總的來說,瘡瘍的症狀,如果出現七種惡候中的其中一到兩種,就十分危險;如果體虛出現惡候,就難以治療;如果體質強健,沒有惡候,就會自然痊癒。

托裡黃耆湯適用於上述情況。

藥材:黃耆(炒,六錢)、甘草(炙)、栝蔞根(各一錢)。

用法:水二盅,煎煮至八分,頻頻服用。可以加人參一錢,效果更佳。

薛氏說:我用這個方子治療氣虛口渴,效果很好。如果氣血都虛弱,或者膿血大量流失而口渴,或者伴隨發熱,應該使用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的藥材:人參、黃耆(炙)、當歸(酒拌)、芍藥(炒)、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川芎、白朮(各一錢)、五味子(研)、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黃耆六一湯,常服終身,可免癰疽,實治渴補虛之要劑也。

綿黃耆(六兩,用淡鹽水閏,飯上蒸,焙乾),甘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

每銼一兩,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加人參尤妙。

七味白朮散,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因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七錢),甘草(炙,一兩半),木香(二錢半),藿香葉(半兩),葛根(一兩)

白話文:

準備兩碗水,加入三片薑、兩顆紅棗,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這方子名為「黃耆六一湯」,常年服用可預防癰疽,是治療口渴、補虛的有效藥方。

將六兩黃芪用淡鹽水浸泡後,放在米飯上蒸熟,再烘乾。甘草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炒。

每次取黃芪和甘草各一兩,加兩碗水煎煮至八分滿,飯後服用。也可以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早晨和中午用白開水送服。加入人參效果更佳。

這方子名為「七味白朮散」,用於治療胃氣虛弱,因飲食過度或嘔吐腹瀉導致口乾舌燥、食慾不振、思慮不集中等症狀。

藥材包括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七錢)、甘草(炙炒,一兩半)、木香(二錢半)、藿香葉(半兩)、葛根(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

竹葉石膏湯,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淡竹葉,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炙)

上姜水煎服。

玄參散,治癰疽成膿水,不能下食,心煩,口乾煩渴,飲水多,四肢羸瘦。

玄參,黃連(去須),土瓜根,麥門冬(去心),赤芍藥,白鮮皮(各一兩),升麻(七錢半),火麻仁,川朴硝,川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白開水調服。

竹葉石膏湯,用於治療癰疽、胃火旺盛、腫痛口渴的症狀。

藥材包括淡竹葉、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炙甘草,用生姜水煎服。

玄參散,用於治療癰疽化膿流水、食慾不振、心煩、口乾舌燥、大量飲水、四肢消瘦的症狀。

藥材包括玄參、去須的黃連、土瓜根、去心的麥門冬、赤芍藥、白鮮皮(各一兩)、升麻(七錢半)、火麻仁、川朴硝、銼碎炒製的大黃(各一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中盞,人生地黃一分,細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葛根散,治癰腫熱盛,口乾煩渴,或時乾嘔。

葛根,黃耆,升麻,麥門冬(去心),栝蔞根,赤芍藥,梔子仁,生地黃(各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生用,半兩)

上銼。每服四錢,水中中盞,煎六分,去滓,無時溫服。

乾葛飲,治發背作渴。

黃芩,朴硝(各一兩二錢半),乾葛(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淨洗,同煎,不拘時服。

白話文:

銼碎藥材,每次服用三錢,用半碗水煎煮,加入生地黃一分,細切,一同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葛根散可用於治療癰腫熱盛、口乾煩渴、偶爾乾嘔等症狀。

配方:葛根、黃耆、升麻、麥門冬(去心)、栝蔞根、赤芍藥、梔子仁、生地黃(各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生用,半兩)

銼碎藥材,每次服用四錢,用半碗水煎煮至六分,去渣,不拘時間溫服。

乾葛飲可用於治療發背作渴。

配方:黃芩、朴硝(各一兩二錢半)、乾葛(一兩)

銼碎藥材,每次服用三錢,加入枇杷葉(去背上白毛,洗淨),一同煎煮,不拘時間服食。

忍冬丸,治渴疾既愈,預防發疽。先將忍冬草入瓶內,後入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俱為末,又以所浸余酒調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又治五痔諸癭。

桑枝方,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細切一升炒。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劑,更多尤妙。抱朴子云:療風痹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薛氏曰: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

白話文:

忍冬丸

忍冬丸能治癒口渴,並預防發疽。製作方法如下:

  1. 將忍冬草放入瓶中,加入無灰酒,以微火煨一整夜。
  2. 取出曬乾後,加入少許甘草,一同研磨成粉末。
  3. 以浸泡忍冬草的剩餘酒調成糊狀,製成如梧桐子般大小的丸藥。
  4. 每次服用六七十丸,溫酒送服。

忍冬丸也能治療五痔和各種癭瘤。

桑枝方

桑枝方主治口渴。製作方法如下:

  1. 取用嫩桑枝,細切成一升,炒製。
  2. 以三升水煎煮至一升,每日服用五到七劑,服用更多效果更佳。

抱朴子云:桑枝可治療風痹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等症狀。長期服用可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使人容光煥發,其功效不可盡述。

薛氏曰:桑枝可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是補肺腎的良藥。

五味子湯,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黃耆(炒三兩),人參(二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粉甘草(炙,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日夜服,五七劑。

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湯,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若腎水即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

加減八味地黃丸

懷慶地黃(肥大沉水者,酒洗淨,瓷碗盛之,大砂鍋內,竹棒架起,湯浸過碗底,原蓋蓋之,濕紙糊縫,勿令泄氣,以火從巳至酉蒸之,候冷取出,曬極干,秤准八兩重,再如前法蒸之,乘熱杵爛入藥。),乾山藥,山茱萸肉,五味子(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酒浸,蒸、焙,各三兩),肉桂(二兩)

白話文:

五味子湯可以治療腎臟水液枯竭,導致口乾舌燥的症狀。藥方包括黃耆(炒三兩)、人參(二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粉甘草(炙,五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每天早晚服用,連服五七劑。

薛氏說:這個方子是六一湯與生脈散的結合,是滋補元氣的良藥。如果腎水已經枯竭,虛火上炎導致口乾舌燥,需要配合加減八味丸來治療。

加減八味地黃丸的藥材包括懷慶地黃(肥大沉水者,用酒洗淨,放在瓷碗中,再將瓷碗放在大砂鍋內,用竹棒架起,加入湯水浸過碗底,蓋上原蓋,用濕紙糊住縫隙,防止漏氣,用火從巳時至酉時蒸煮,待冷卻後取出,晒乾至八兩重,再按照上述方法蒸煮一次,趁熱用杵搗碎備用。),乾山藥、山茱萸肉、五味子(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用酒浸泡,蒸煮、焙乾,各三兩)、肉桂(二兩)。

上各另為末。入地黃和勻,加煉蜜丸,如梧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李氏曰: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日飲水數升。予用前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不復業醫矣!仍用木瓜、烏梅、百藥煎等,渴愈甚。不得已,用此丸三日渴止,久服氣血益壯,飲食加倍。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與地黃混合均勻,再加入煉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梧桐果。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飯前,用白湯送服。

李氏說:一位貴人患了瘡瘍未癒,卻感到口渴,每天喝水好幾升。我用上述藥方治療,其他醫生都嘲笑我說:「如果這個藥能止渴,我們就不用當醫生了!」他們還是用木瓜、烏梅、百藥煎等藥物,結果患者的口渴更加嚴重。無奈之下,我用這個丸藥,三天後口渴就消失了,長期服用後,氣血更加強壯,食慾也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