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15)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5)

1. 腎風瘡

腎臟風,屬腎虛,風邪乘於臁脛,以致皮膚如癬,或漸延上腿,久則延及遍身。外證則搔癢成瘡,膿水淋漓,眼目昏花;內證則口燥舌乾,腰腿倦怠,吐痰發熱,盜汗體疲。治法用六味丸為主,佐以四生散。若脾胃虛弱者,用補中益氣為主,佐以六味丸、四生散為善。欽天薛循齋,六十有一。

兩臁患之,膿水淋漓,發熱吐痰,四年矣。此腎臟風證也,與六味丸、四生散而瘥。年餘復作,延及遍身,日晡益甚,痰渴盜汗,唇舌生瘡,兩目昏赤,皆腎經虛火,而水泛為痰,用加減八味丸而愈。三年後,小便淋漓,莖中澀痛,此思色精不出而內敗也,用前丸及補中益氣湯,加麥門、五味而愈。

白話文:

腎臟風屬於腎虛,風寒侵襲腿部的脛骨,導致皮膚出現癬狀病變,甚至蔓延至大腿,久而久之會遍布全身。外在表現為瘙癢、化膿、流膿水,眼睛昏花;內在表現為口乾舌燥、腰腿疲倦、咳痰發熱、盜汗體虛。治療方法以六味丸為主,配合四生散。若脾胃虛弱,則以補中益氣湯為主,配合六味丸、四生散。

欽天薛循齋,六十一歲,兩腿脛骨患病,流膿水,發熱咳痰,已經四年了。這是腎臟風的病症,服用六味丸、四生散後痊癒。一年後又復發,蔓延至全身,日暮時分症狀加重,咳痰口渴、盜汗、嘴唇舌頭生瘡、眼睛昏花赤紅,皆因腎經虛火,水液上泛成痰,服用加減八味丸後痊癒。三年後,小便淋漓,生殖器澀痛,這是由於精液無法排出而內部損傷,服用之前的丸藥和補中益氣湯,再加入麥門冬、五味子後痊癒。

蒺藜丸,治男子兩足瘙癢生瘡,連年累月,俗為腎風瘡。宜服此藥。

黃耆,牛膝(各半兩),羌活,獨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錢半),白蒺藜(一兩,去刺)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鹽湯送下。仍以後方藥敷之。

白話文:

蒺藜丸方

治男子兩足瘙癢生瘡,連年累月,俗稱腎風瘡。 適合服用此藥。

藥方:

  • 黃耆、牛膝(各半兩)
  • 羌活、獨活、川芎、防風、木香、白附子(各二錢半)
  • 白蒺藜(一兩,去刺)

製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末。
  2. 以煉蜜調和藥粉,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藥。

用法:

  • 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淡鹽水送服。
  • 並配合以下藥方外敷患處。

注:

  • 此方中所提到的藥材名,均為中藥材名稱,可參考中藥材字典或藥典查找。
  • 「兩」為中藥材的重量單位,一兩約等於 37.3 克。
  • 「錢」為中藥材的重量單位,一錢約等於 3.73 克。
  • 「梧子」指梧桐樹的種子,大小約為米粒大小。

檳榔,木香,防風,白芷(各二錢),白芨(一錢),龍骨(五分,煅、另研),麝香(一字,另研),蛇蛻(一條,燒灰),膩粉(十五筒)

上為細末,研勻。先以鱔魚一條,捶碎,百部一兩,切碎,南椒三銖,油一兩,煎令得所,去藥。只以油搽瘡口,卻敷末藥上,以油紙裹之,三日一換。每上藥時,先用柳枝、甘草煎湯,洗瘡淨拭乾敷藥。

白話文:

將檳榔、木香、防風、白芷(各兩錢)、白芨(一錢)、龍骨(五分,煅後研磨)、麝香(一字,研磨)、蛇蛻(一條,燒成灰)、膩粉(十五筒)混合研磨成細粉。取鱔魚一條,搗碎,加入百部一兩切碎,南椒三銖,油一兩,煎煮至藥物有效成分釋出,去除藥渣。只用油塗抹瘡口,再敷上藥粉,用油紙包裹,三天換藥一次。每次敷藥前,先用柳枝、甘草煎湯洗淨瘡口,擦乾後再敷藥。

驢蹄散,治腎臟風毒,下注生瘡。

驢蹄(二十片,燒灰),密陀僧(二錢半,研),輕粉(一錢匕),麝香(半錢匕)

上研細末。以帛拭去膿,用些少乾摻,日三四次瘥。

白話文:

驢蹄散

功效: 治療腎臟風毒,導致下肢生瘡。

藥材:

  • 驢蹄(二十片,燒成灰)
  • 密陀僧(二錢半,研磨成粉)
  • 輕粉(一錢匕)
  • 麝香(半錢匕)

用法:

  1.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
  2. 用乾淨的布將瘡口膿液擦拭乾淨。
  3. 取少許藥末撒在瘡口上。
  4. 每日早晚各使用一次,直至癒合。

2. 風疽

凡腳牻及曲䐐中癢,搔則黃汁出,名風疽。治之方。以青竹筒一枚,徑一寸半,長三尺,當中著大豆一升,以糠、馬屎二物燒為火,當竹筒中燒之,以器承兩頭取汁。先以泔清和鹽,熱洗瘡了,即塗豆汁,不過三度極效。

又方,嚼胡麻敷。以綿裹之,日一易,神良。

防風湯,治風毒中人,留血脈不散,與榮衛相搏,結成風疽。身體煩熱,昏冒腫痛。

防風(去叉),柴胡(去苗),白芷,木通(銼),當歸(切,焙),羌活(去蘆),麻黃(去根節,煎掠去沫,焙),附子(炮,去皮臍),桔梗(炒),甘草(炙,各一兩)

白話文:

腳趾和腳踝內側發癢,抓撓就會流出黃色汁液,叫做風疽。治療方法是,取一根青竹筒,直徑一寸半,長三尺,裡面放一升大豆,用糠和馬糞燒成火,在竹筒中燒烤,用容器接住兩頭流出的汁液。先用淘米水和鹽熱敷患處,洗乾淨後,立即塗抹豆汁,最多三次就會痊癒。

另一個方法是,嚼碎芝麻敷在患處,用棉布包裹,每天換一次,效果顯著。

防風湯可以治療風毒入侵人體,停留在血脈中不散,與氣血相搏,形成風疽。患者會感到身體發熱,頭昏腦脹,腫痛。

藥方:防風(去掉根鬚)、柴胡(去掉苗)、白芷、木通(切碎)、當歸(切片,烘乾)、羌活(去掉蘆頭)、麻黃(去掉根節,煎煮後撇去泡沫,烘乾)、附子(炮製,去掉皮和臍)、桔梗(炒)、甘草(炙烤),各一兩。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後臨臥各一服;如欲出汗,空心並兩服,後以熱姜稀粥投,蓋覆取汗,慎外風。

海桐皮散浸酒方,治熱毒風結成疽,腫痛不得安。

海桐皮,五加皮(各銼),獨活(去蘆),薏苡仁(炒),防風(去叉),乾蠍(炒),杜仲(去粗皮),牛膝(去苗,酒浸,各一兩),生地黃(焙,三兩)

白話文:

海桐皮散

功效: 治熱毒風結成疽,腫痛不得安。

組成:

  • 海桐皮、五加皮(各銼成麻豆大小)
  • 獨活(去蘆頭)
  • 薏苡仁(炒)
  • 防風(去叉)
  • 乾蠍(炒)
  • 杜仲(去粗皮)
  • 牛膝(去苗,酒浸)
  • 生地黃(焙)

用法:

  • 每服五錢,用一盞半水煎煮至八分,去渣。
  • 食後及臨睡前各服用一服。
  • 若想發汗,可空腹及睡前各服用兩服,之後用熱薑稀粥送服,蓋好被子取汗,注意防風寒。

藥材用量:

  • 海桐皮、五加皮:各一兩
  • 獨活、薏苡仁、防風、乾蠍、杜仲、牛膝:各一兩
  • 生地黃:三兩

備註:

  • 此方為浸酒方,即將藥材浸泡於酒中製成藥酒。
  • 藥物用量及煎煮方法需根據個人體質及病情調整,使用前請諮詢醫師。

上㕮咀,生絹囊貯,以好酒一斗五升,浸瓷瓶中密封,秋夏三日,春冬七日取。食前,溫酒三合或四五合,不拘時。甚者,常氣相續。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生絹袋包裝,並以好酒十五升浸泡在瓷瓶中,封口。秋季和夏季需浸泡三天,而春季和冬季則需七天。餐前,可飲溫熱酒三合或四、五合,無需特定時間。病情嚴重時,應持續服用。

3. 腳發

《靈樞》云,發於足上下,名曰四淫。其狀大癰,不急治之,百日死。發於足傍,名曰厲癰。其狀不大,初從小指發,急治去之。其狀黑者,不可消輒益,不治,百日死。

〔薛〕,腳發之證,屬足三陰經,精血虧損,或足三陽經濕熱下注。若色赤腫痛而潰

膿者,屬濕熱下注,為可治。若色微赤微腫,而膿清者,屬精血虧損,為難治。若黑黯不腫痛,不潰膿,煩熱作渴,小便淋漓者,陰敗末傳,惡證也,為不治。其法濕熱下注者,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以解壅毒,次服益氣湯、六味丸以補精氣。若色黯不痛者,著肉灸,桑枝灸以行壅滯助陽氣,更用十全大補湯、八味丸壯脾胃,滋化源,多有復生者。若專治其瘡,復傷元氣,吾未見其生者。,閣老靳介庵,腳指縫作癢出水,腫焮腳面,敷止癢之藥不應,服除濕之劑益甚。予以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補中益氣湯愈。大參李北溪,左足赤腫作痛,此足三陽經濕熱下注。先用隔蒜灸,活命飲一劑,其痛頓止,灸患處出水,赤腫頓消,次用托裡消毒散四劑,灸患處出膿而愈。儒者楊舉元患此,微腫痛,微赤焮,此足三陰經,陰虛濕熱下注。用隔蒜灸,托裡散而起發,用十全大補湯而膿成,又與加減八味丸料,百劑而斂。一儒者患此,腫硬色白,兩月餘矣,此足三陰經虧損,為外寒所侵,用大防風湯及十全大補,兼服而消。後場屋不利,飲食勞倦,前症復作,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滑肌瘦,此脾土虛寒而命門火不能相生,用八味丸、益氣湯百餘劑,喜其年壯得愈。一男子,腳心發熱,作渴引飲,或用四物,芩、連、黃柏、知母輩。腹痛作嘔,煩熱大渴,此足三陰虧損,前藥復傷脾胃也。先用六君加炮姜,數劑而脾胃醒,再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而脾胃健,乃以加減八味丸,兼服半載而愈。一儒者,腳心發熱作癢,以滾湯浸漬,潰而出水,肌體骨立,作渴吐痰,此脾腎虛而水泛為痰也。服益氣湯、六味丸年餘,元氣復而諸證愈。少宗伯顧東江,面黧作渴。予曰:此腎經虧損,當滋化源,以杜後患。彼雖然之,而終不服,次年九月,內左足面患疽,色黯不痛,腳腿沉重,用隔蒜灸三十餘壯,足腿即輕,瘡出血水,數日而消。瘡色仍黯,時公將北行,賀萬壽。予診之曰:脾脈衰憊,陽氣虛極,不宜遠行,公曰:予得夢屢驗,向夢群仙待我,此壽徵也。至河驛聚仙堂病篤,嘆曰:立齋豈能留我?果卒於此,亦異數也。

白話文:

《靈樞》記載,足部上下出現的癰瘡,稱為四淫癰。這種癰瘡症狀如同大癰,如果不積極治療,百日內就會死亡。如果癰瘡長在足部側面,稱為厲癰。這種癰瘡症狀並不大,通常從小指開始發作,必須及時治療。如果癰瘡顏色發黑,則難以消退,甚至會加重,不治療也將會在百日內死亡。

腳部出現的癰瘡,屬於足三陰經或足三陽經的病症。如果顏色發紅、腫脹、疼痛,且有膿液,屬於濕熱下注,是可以治療的。如果顏色微紅、微腫,且膿液清澈,則屬於精血虧損,難以治療。如果顏色黑黯、不腫不痛,沒有膿液,並且伴隨着煩熱口渴、小便淋漓,則屬於陰氣敗壞,為不治之症。

治療方法:如果是濕熱下注,應先用隔蒜灸,配合活命飲來解毒,然後服用益氣湯、六味丸來補益精氣。如果是顏色黑黯,不腫不痛,則要用著肉灸、桑枝灸來疏通瘀滯,助陽氣,並配合十全大補湯、八味丸來健脾胃,滋養化源。只要積極治療,大部分患者都可以恢復健康。如果只專注於治療瘡傷,而忽略了元氣,則很難看到病人康復。

靳介庵閣老曾經患腳趾縫癢,伴隨着水腫,敷止癢藥物無效,服用除濕藥物反而加重病情。我診斷為陰虛濕熱下注,用六味地黃丸和補中益氣湯治療,最終痊癒。

李北溪大參曾經患左足紅腫疼痛,這是足三陽經濕熱下注。我用隔蒜灸和活命飲治療,疼痛迅速消失,患處排出水液,紅腫也很快消退。接着用托裡消毒散治療四劑,患處排出膿液,最終痊癒。

儒者楊舉元也患了這種病,但症狀較輕,只有微腫、微痛、微紅。這是足三陰經陰虛濕熱下注。我用隔蒜灸和托裡散治療,膿液排出,然後用十全大補湯治療,膿液形成,並配合加減八味丸治療,經過百劑才痊癒。

另一個儒者患了這種病,腫塊硬化,顏色發白,已經持續兩個多月。這是足三陰經虧損,因外寒侵襲導致。我用大防風湯和十全大補湯治療,腫塊消退。之後,由於生活環境不適,勞累过度,舊病復發,並且出現盜汗、內熱、飲食不化、便溏、肌瘦等症狀。這是脾土虛寒,命門火不能相生。我用八味丸、益氣湯治療百餘劑,患者因年輕體壯而痊癒。

一個男子患了腳心發熱、口渴引飲的病症,有人用四物湯、黃芩、黃連、黃柏、知母等藥物治療,結果出現腹痛、嘔吐、煩熱、口渴等症狀。這是足三陰經虧損,前藥傷了脾胃。我用六君加炮姜治療,數劑後脾胃恢復。然後用補中益氣加茯苓、半夏治療,脾胃健壯。最後用加減八味丸治療,服用半載而痊癒。

一個儒者患了腳心發熱、瘙癢,用滾燙的熱水浸泡,潰爛流出水液,肌體消瘦,口渴、吐痰。這是脾腎虛弱,水氣上泛成痰。我用益氣湯、六味丸治療一年多,元氣恢復,諸症痊癒。

少宗伯顧東江患面容黑黃、口渴。我診斷為腎經虧損,需要滋養化源,以防後患。雖然他同意我的診斷,但最終沒有服用藥物。第二年九月,他的左足面患疽,顏色黑黯,不痛,腳腿沉重。我用隔蒜灸治療三十多壯,腳腿變輕,瘡傷排出水液,數日就消退。但瘡傷顏色仍然黑黯。顧東江準備北上,參加萬壽節慶祝活動。我診斷他脾脈衰弱,陽氣虛極,不適合長途旅行。他卻說他做夢經常夢到群仙在等他,這是長壽的徵兆。到了河驛聚仙堂,病情加重,他嘆息說:“齋戒修行也不能留住我!”最終在這裡去世,真是命運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