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8)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8)

1. 惡寒

一男子,潰而惡寒,用四君子湯,加桂,倍用黃耆,大料,四劑而止。膿水尚多,投八珍湯,加桂數劑漸少。惟瘡口不合,以附子餅,及十全大補湯,每劑加炮附子五分,數劑乃去附子,又服月餘而愈。一男子,潰後畏寒,脈虛,以四君子加炮姜,四劑而愈,以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斂。

仲景云:脈虛則血虛。血虛生寒,陽氣不足也,瘡腫脈虛,宜托裡和養血。信夫!

白話文:

一個男人,瘡瘍潰爛後感到惡寒,用四君子湯加桂枝,黃耆加倍,再加肉桂,服用了四劑就好了。膿水雖然還很多,就改用八珍湯加桂枝,服幾劑後膿水漸漸減少。只是傷口癒合不良,於是使用附子餅,並服用十全大補湯,每劑加五分炮附子,服幾劑後便停用附子,又服用一個多月才痊癒。另一個男人,瘡瘍潰爛後怕冷,脈象虛弱,用四君子湯加炮薑,四劑就好了,然後服用十全大補湯一個多月,傷口才癒合。

張仲景說:「脈象虛弱就是血虛,血虛則生寒,是陽氣不足造成的。瘡瘍腫痛而脈象虛弱的,應該溫補脾胃、滋養血液。」真是誠實可信啊!

2. 嘔逆

丹溪治一老人,年七十(云云。見兼症嘔條。)

五香白朮散,寬中和氣,滋益脾土,生肺金,進美飲食。(方見內癰門,肺癰條下。)

白話文:

張從正(丹溪)治療一位七十歲的老人嘔逆(具體症狀詳見嘔逆兼症條)。

他使用了五香白朮散,此方能寬胸理氣,滋養脾胃,同時滋補肺部。 之後讓老人進食美味的食物。(此方劑詳見內癰門,肺癰條。)

3. 禁忌

〔丹〕,五香湯,即五香連翹湯,去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參、犀角。若用於腫瘍,猶可借其飛走,以攻散其毒,使不延蔓。若用於潰瘍,雖多有參耆、甘草之緩補,而走泄太多,寧不犯仲景,已有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可不省乎。

《精要》云:血氣聞香則行,聞臭則逆。又言:飲食調令香美,益其脾土,養其真氣。夫甘而淡者,可養脾土,若香美者,但能起火,經以熱傷脾,熱傷氣為戒。今曰益脾養氣,若施之於腫瘍者,似有暢達之理,潰瘍後用香美,恐有發濕熱,損真陰之患矣。

《精要》云:熱盛脈數,與漏蘆湯,單煮大黃等湯,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夫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大黃。若潰瘍後,膿血出多者,熱盛脈數,去死為近,其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精要》云:初成膿,宜用烙,得膿利為效,亦服神仙追毒丸,此又不能無疑者也。夫追毒丸下積取丸之毒,決無取膿之效,今用烙而得膿,若在裡之氣血壯實,則膿自出如推矣,何不以和氣活血之藥,佐參耆補劑,使膿自托出乎。

《精要》云:瘡作渴甚,急與神仙追毒丸,取下惡毒,與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皆可選用。下利以後,渴尚未止,宜用生津補氣藥,則津液生,氣血完,渴自止矣。

夫大渴而與利藥,非明示脈症,何以知其當下?後又言下利後,渴又不止,卻用補藥,又不明言脈症,恐是但有大渴必與峻下,下後尚渴方與補藥,夫醫者治未病,如此用藥可乎?況渴屬上焦,當腫瘍時猶或可用,若潰瘍時渴,恐因血氣之虛,何以待下利後,方議其虛哉。

《精要》論疽疾,咽喉口舌生瘡,歸罪於不得內托,以致熱毒衝心,與琥珀犀角膏。夫於腫瘍時用之,猶或近理,若於潰湯後用之,彼犀角、腦子之升散,寧不助病邪致虛,以速其死也耶!後有犀角散,以大黃佐黃耆,用黃耆則知其虛,用大黃又似疑其有實熱,夫瘡潰體虛,縱有舊熱,將自漸因膿血而消,何必以峻冷利動臟腑,若在秋冬,何異用刀劍耶。

《精要》論癰疽,發寒熱多汗,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作,或間日作,必先嘔痰,然後寒熱,寒熱解,大汗出,不可專以為有熱,亦有氣虛而得者,亦有因怒而得者,又有先感寒邪,脾氣不正而有此證者。夫氣虛者,當以補氣藥補之。因怒者,當以順氣藥和之。脾氣不正者,當以調脾藥養之。

今用不換金正氣散,悉是溫散瀉衛之藥,而欲以一兩人參,收拾十四兩之瀉衛可乎?若用於腫瘍時感寒邪者,猶或庶幾。彼氣虛者,因怒者,脾氣不正者,此方能兼治乎?又未知用於腫瘍耶,潰瘍耶。

白話文:

[禁忌]

使用五香湯(即五香連翹湯去射干、大黃、升麻、連翹,加參、犀角)治療腫瘍尚可,因其能消散毒邪,防止蔓延。但用於潰瘍則不可取,即使加入人參、黃耆、甘草等補益藥物,其過度耗散元氣,也容易造成元氣虛弱,違反了張仲景“得汗復汗,得下復下,重虛之戒”的原則。

《醫學精要》記載:血氣聞香則運行順暢,聞臭則運行逆亂;飲食香美能益脾胃,滋養真氣。甘淡之物能養脾胃,而香美的食物則容易助長胃火,過熱傷脾傷氣。雖然在治療腫瘍時,香美的食物似乎能促進氣血流通,但在潰瘍癒合後使用香美之物,則可能導致濕熱內生,損傷陰液。

《醫學精要》記載:若熱盛脈數,可用漏蘆湯或單獨用大黃等瀉熱之劑;若熱不甚,脈緩弱,則宜用五香連翹湯。熱盛脈數,腫瘍初期,臟腑實滿者,可以用大黃;但潰瘍後期,膿血排出較多,脈象仍熱盛數,此時瀉下反而有害,更不應瀉下。脈象緩弱,說明邪毒已散,此時再用五香湯的升散之性,也無益處。

《醫學精要》記載:膿瘍初成,宜用烙法使其成膿,然後服用神仙追毒丸。但此法並非無疑。追毒丸主要是攻下積聚的毒邪,並無促進膿瘍成熟的作用。若氣血充足,膿瘍自然會自行排出,何必不用和血活血的藥物,佐以參、耆等補藥,使膿瘍自然排出呢?

《醫學精要》記載:瘡瘍患者口渴嚴重,急需服用神仙追毒丸以排出毒邪,並可選用清膻湯、萬金散、五香連翹湯、六味車螯散、千金漏蘆湯等。若瀉下後口渴仍未止,則應服用滋陰生津、補益氣血的藥物,使津液充足,氣血恢復,口渴自然會消失。

然而,口渴嚴重就使用瀉下藥物,沒有明確的脈症診斷,如何能確定應該瀉下?而瀉下後口渴未止,又改用補藥,同樣缺乏脈症依據。這似乎是只要口渴就瀉下,瀉下後仍渴再補,這樣治病的方法是否妥當?況且口渴屬上焦症狀,腫瘍初期或許可用瀉下之法,但潰瘍期口渴,多半是因氣血虛弱所致,何必等到瀉下後才考慮補益呢?

《醫學精要》論述疽疾,咽喉口舌生瘡,認為是因邪毒內陷,熱毒衝心所致,故而使用琥珀犀角膏。腫瘍期使用尚可,但潰瘍後使用,犀角、牛黃的升散之性,豈不助長邪毒,加重虛損,加速死亡? 後又提及犀角散,用大黃佐黃耆,用黃耆說明體虛,用大黃又似認為有實熱。潰瘍後體虛,即使有舊熱,也會隨著膿血排出而漸漸消退,何必用峻冷利藥去傷及臟腑?尤其在秋冬季節,這豈不是如同用刀劍傷人?

《醫學精要》論述癰疽,發熱伴有寒熱往來,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連日發作,或間日發作,常先有痰涎嘔吐,然後出現寒熱症狀,寒熱退後,大汗淋漓,不能簡單地認為是單純的熱證,也可能是氣虛、怒氣鬱結或感受寒邪、脾胃失調所致。氣虛者當用補氣藥,怒氣者當用順氣藥,脾胃失調者當用調脾藥。

然而,不換金正氣散是溫散瀉邪的藥物,僅僅用一兩個人參去中和十四兩瀉衛之藥,是否可行?若腫瘍期感受寒邪,或許尚可一試。但對於氣虛、怒氣、脾胃失調者,此方又能兼顧嗎?而且,此方是否適用於腫瘍期還是潰瘍期,也未可知。

《外科精要》提到,穴位如有孔洞應注意防風,避免再次癒合。若再次癒合,說明風濕邪氣再次入侵,引起膿瘍再生,此時應使用通和的湯藥,循序漸進,不可操之過急,以免傷及元氣,危及生命。《外科三因極一病證方論》記載:瘡瘍未癒合,風邪入侵則變成破傷風;濕邪入侵則變成破傷濕,這兩種情況都非常危急,若不能迅速判斷病因,則難以治療。癰疽、瘰癧潰瘍後更應小心謹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