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四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四 (1)

1. 卷之四

2. 脅部(十)

(脅、胠也;脅;脅骨也。有骨曰脅,無骨曰脅。)

白話文:

脅部指的是肋骨部位。有骨骼的部位稱為「脅」,沒有明顯骨骼的部位也稱為「脅」。

3. 脅疽

《靈樞》云:發於脅,名曰敗疵,敗疵者女子之病也,灸之。其狀大癰膿,其中乃有生肉,大如赤小豆,治之銼陵𧄍草根,各一升。以水一斗六升,煮之竭,為取三升,即強飲,厚衣坐於釜上,令汗至足己。(疵,疾𧊒切。《甲乙經》於赤小豆下,作治之銼陵草、赤松根,各一升。

),《鬼遺》云:俠熒疽,腫起發肋及兩肩肘頭,二十日不穴死,九日可刺,發赤白相間,膿多可治;全無赤白者不治。又云:兩肋起疽,名為發肋,初腫盛至十數日不穴,攻即腫大如杯碗,高如𨫼,背痛徹內腸絞。刺左邊患,應右邊痛;右邊患,應左邊痛,唯有此處多是內毒,卻入攻而死者多人。

有斯患,急以針刺出膿血,則免內攻傷內矣。或問:肋上生疽何如?曰:是名肋疽,屬手厥陰心包絡、足厥陰肝,火熱毒怒氣相併而作,活命飲加柴胡,紫金丹、烏金散選用。壯實者,八陣散、一粒金丹下之。此證宜速治,不然潰爛不斂,多致危困。一人患此,如胡桃微痛微腫,月餘漸大如杯,醫作痰治,或作肝積,或云痞塊,竟莫能效。

數月遂大如盎,堅硬如石,不甚疼痛,微紅漫腫;復得暴怒,胸腹脹滿,小水不利,脈遲而微。投以化氣丸、六一散小便利,胸次寬;繼投烏金散、奪命丹,間服八陣散,月餘漸消。

一人年逾五十,腋下患毒,瘡口不合,右關脈數而渴,此胃火也。用竹葉黃耆湯而止,再用補氣藥而愈。嘗治午後發渴或發熱,用地骨皮散效。一人性急味厚,常服燥熱之藥,左脅一點痛,輕診弦、重芤,知其痛處有膿。與四物加桔梗、香附、生薑,煎十餘帖,痛處微腫如指大。

針之少時,屈身膿出,與四物調理而安。一夫人,左脅內作痛,牽引胸前,此肝氣不和,尚未成瘡。用小柴胡加青皮、枳殼,四劑少可加芎歸治之愈。一人連年病瘧,後生子三月病熱,右脅下陽明少陽之分,生一癤甫平,左脅下相對又一癤,膿血淋漓幾死。醫以四物湯、敗毒散,數倍人參,以香附為佐,犀角為使,大料飲乳母,兩月而愈。

逾三月,忽腹脹生赤疹如霞片,取剪刀草汁,調原蠶砂敷隨消。又半月,移脹入囊為腫。黃瑩裂開,兩丸顯露水出,以紫蘇葉盛麩炭末托之,旬余而合,此胎毒證也。一婦因忿鬱,腋下結一核二十餘年,因怒加腫痛,完穀不化,飲食少思,此腸胃虛也,以六君子加砂仁、肉桂、乾薑、肉豆蔻,泄雖止而膿清,瘡口不合,用十全大補湯,月餘而愈。

(機按:前項二條脅瘡,一因其性多躁急,故用四物湯陰柔之劑,以安靜之;一因其肝氣不平,故用小柴胡疏理之劑,以和解之。此又因其性情為治,不特專於攻毒也。),張通北人,年逾四十,夏月腋下患毒,潰後不斂,膿出清稀,皮寒脈弱,腸鳴切痛,大便溏泄,食下即嘔,此寒變而內陷也,宜大辛溫之劑,遂以托裡溫中湯,二帖諸證悉退。更以六君子加炮乾薑、肉桂數劑,再以十全大補湯而愈。

白話文:

《靈樞》這本書說:長在脅部的疾病,叫做敗疵,敗疵是女性容易得的病,可以用艾灸治療。它的樣子像很大的癰腫,裡面有像紅色小豆大小的生肉。治療方法是用銼刀把陵𧄍草根磨碎,取一升,用一斗六升的水煮到剩三升,然後強迫病人喝下去,再讓病人穿上厚衣服坐在鍋上,直到全身出汗才停止。(這裡的「疵」字,讀音為疾𧊒切。《甲乙經》中在提到赤小豆的下面,寫的是用銼刀磨碎陵草和赤松根各一升來治療。)

《鬼遺》這本書說:夾熒疽,是指腫塊從肋部開始,向上蔓延到兩側的肩膀和肘部。如果二十天不潰破就會死,九天可以刺破。如果患處呈現紅白色相間,而且有很多膿液就可以治療;如果完全沒有紅白色,就無法治療。書中又說:兩肋長疽,稱為發肋。初期腫脹,十幾天不潰破,如果強行攻破,腫塊會變得像杯碗一樣大,高得像小山。背部會痛得穿透內臟,導致絞痛。如果左邊患病,右邊會痛;如果右邊患病,左邊會痛。這種情況多半是體內有毒,會因為內陷而導致死亡。

遇到這種病,要趕緊用針刺破患處,讓膿血流出來,才能避免內陷損傷內臟。有人問:肋骨上長疽是什麼情況?回答說:這叫做肋疽,屬於手厥陰心包絡和足厥陰肝的病變,是火熱毒和怒氣一起造成的。可以用活命飲加上柴胡來治療,也可以選用紫金丹或烏金散。如果是體格強壯的人,可以用八陣散或一粒金丹來治療。這種病要趕快治療,否則會潰爛不收口,很容易導致危險。曾經有一個人得了這種病,最初像胡桃一樣大小,只有輕微的疼痛和腫脹,一個多月後逐漸變得像杯子一樣大。醫生當作痰來治療,或者當作肝積,或者說是痞塊,結果都沒有效果。

幾個月後,腫塊變得像瓦盆一樣大,堅硬如石頭,不太疼痛,只有輕微的紅腫。後來又因為暴怒,導致胸腹脹滿,小便不順暢,脈搏遲緩而微弱。用化氣丸和六一散,小便順暢後,胸部寬鬆了一些。接著用烏金散和奪命丹,並間隔服用八陣散,一個多月後腫塊逐漸消退。

有一個人五十多歲,腋下長了毒瘡,傷口無法癒合,右脈數而且口渴,這是胃火旺盛的緣故。用竹葉黃耆湯治療後就好了,再用補氣藥來調理就痊癒了。曾經治療過午後口渴或者發熱的病人,用地骨皮散效果很好。有一個人脾氣急躁,口味濃重,經常服用燥熱的藥物,左脅部位有一點疼痛。把脈時發現弦脈和芤脈,就知道疼痛的地方有膿。給他開了四物湯加上桔梗、香附、生薑,煎了十幾帖後,疼痛的地方出現了像手指大小的輕微腫脹。

用針刺破後,彎下身子膿就流了出來,再用四物湯調理就康復了。有一位婦人,左脅內部疼痛,牽引到胸前,這是肝氣不和,還沒有形成瘡。用小柴胡湯加上青皮、枳殼,四帖後疼痛就減輕了,再加芎歸來治療就痊癒了。有一個人連續多年得瘧疾,後來生了孩子三個月後發熱。右脅下陽明和少陽交界的地方,長了一個癤子剛好平復,左脅下相對應的地方又長了一個癤子,膿血淋漓,差點死去。醫生用了四物湯、敗毒散,人參用量比平常多好幾倍,以香附為輔助,犀角為主藥,大量給乳母服用,兩個月後就痊癒了。

過了三個月,忽然腹部脹氣,出現像晚霞一樣的紅色疹子,用剪刀草汁調和原蠶砂敷在上面,疹子就消退了。又過了半個月,脹氣轉移到陰囊變成腫脹。腫脹處破裂,露出兩個丸狀物,流出水液,用紫蘇葉盛著麩炭末托住,十多天後傷口就癒合了。這是胎毒引起的疾病。有一位婦人因為憤怒憂鬱,腋下長了一個核狀物,二十多年了。因為發怒導致腫痛加劇,食物無法消化,食慾不振,這是腸胃虛弱的緣故。用六君子湯加上砂仁、肉桂、乾薑、肉豆蔻,腹瀉雖然止住了,但是膿液還是清稀,傷口無法癒合,用十全大補湯治療,一個多月後就痊癒了。

(分析:前面提到的兩個脅瘡案例,一個是因為病人性情急躁,所以用四物湯這種滋陰柔和的藥來安撫;另一個是因為肝氣不順,所以用小柴胡湯這種疏肝理氣的藥來調和。這是根據病人的性情來治療,而不只是單純地攻毒。)張通是北方人,四十多歲,夏天腋下長了毒瘡,潰破後無法癒合,流出的膿液清稀,皮膚冰冷,脈搏虛弱,腸鳴並且腹痛,大便溏泄,吃了東西就吐。這是因為寒邪侵入導致病情加重。應該用大辛溫的藥來治療,於是用了托裡溫中湯,兩帖後症狀全部消退。又用了六君子湯加上炮乾薑、肉桂幾帖,然後再用十全大補湯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