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14)
卷之二 (14)
1. 瘡僵肉
〔梅〕,治背瘡肉長疾,皮不及裹,見風即成僵。以寒水石,燒研為細末,敷瘡上,再用銅綠細末上之,肉即不作僵矣。
白話文:
梅瘡導致背部肌肉生長疾病,皮膚無法完全覆蓋,遇風則僵硬。用寒水石燒成灰,研磨成細末,敷在瘡瘍上,再在其上撒上研磨細緻的銅綠末,肌肉就不會僵硬了。
2. 瘡攣急牽陰入腹
《圖經》古方:療惡瘡癰腫,或連陰髀間疼痛,急攣牽入小腹不可忍,一宿則殺人者,用茴香苗葉,搗取汁一升服之,日三四。用其滓,以貼腫上,冬中根亦可用。此外國方,永嘉以來用之,起死神效。
白話文:
古方治療惡性瘡瘍腫痛,或伴隨陰部和大腿內側疼痛,疼痛劇烈收縮牽扯到小腹,痛不可忍,一夜之間就能致死的情況,可用茴香的莖葉搗碎取汁一升服用,每日三到四次。將剩下的藥渣敷貼在腫脹處,冬天也可以用茴香的根。這個偏方是從永嘉地區流傳下來的,有起死回生的功效。
3. 咽喉口舌生瘡
精要犀角膏,治咽喉口舌生瘡。昔有一貴人,因疽而生此證,醫者以為心臟絕,盡皆辭退。愚進此藥,一日而安。
真琥珀(研),生犀角(各一錢),辰砂(研),茯神(去木,各二錢),真腦子(研,一字),人參(去蘆),酸棗仁(去皮,研,各二錢)
上人參、茯神、犀角為細末,人乳缽內別研,藥味和勻,用蜜搜為膏子,以瓷瓶收貯。俟其疾作,每服一彈子大,以麥門冬去心,濃煎湯化服。一日連服五服取效。(此方潰瘍不宜用。)
白話文:
咽喉口舌生瘡可用犀角膏治療。以前有個貴人因為患疽而導致咽喉口舌生瘡,當時的醫生都認為是心臟病危,紛紛拒絕治療。我用這個藥方治療,一天就好了。
藥方成分:琥珀粉、犀角粉各一錢,朱砂粉、茯苓(去木心)各二錢,麝香粉一錢,人參(去蘆頭)、酸棗仁(去皮、研磨)各二錢。
將人參、茯苓、犀角研磨成細粉,再用人乳(母乳)在研缽中研磨,混合所有藥材,用蜂蜜調製成膏狀,用瓷瓶保存。患病時,每次服用米粒大小一顆,用麥門冬(去心)濃煎的湯送服。一天服用五次,直到痊癒。(潰瘍患者不宜使用此方。)
4. 大便秘結
〔薛〕,東垣先生云:瘡瘍熱毒深固,嘔噦心逆,發熱而煩,脈沉而實,腫硬木悶,大便秘結,此毒在臟,宜疏通之,故曰:疏通其內,以絕其源。又曰:瘡瘍及諸病面赤,雖伏火熱,不得妄攻其里,而陽氣怫鬱,邪氣在經,宜發表以去之,故曰:火鬱則發之。凡大便不通,飲食雖多,肚腹不脹,切不可通。若腹痞脹而不通者,乃直腸乾涸也,宜用豬膽汁導之。若腸胃氣虛血涸而不通者,宜用十全大補湯培養之。若瘡症屬陽,或因入房傷腎而不通者,宜用前湯,加姜附回陽,多有得生者。經云:腎開竅於二陰,藏精於腎,津液潤則大便如常。若潰瘍有此,因氣血虧損,腸胃乾涸,當大補為善。設若不審虛實,而一於疏利者,鮮有不誤。一人,仲夏患發背,黯腫尺余,皆有小頭如鋪黍狀,四日矣,此真氣虛而邪氣實,遂隔蒜灸,服活命飲二劑,其邪頓退,乃純補其真,又將生脈散以代茶飲,瘡邪大退。余因他往,三日復視之,飲食不入,中央死肉,大便秘結,小便赤濁。余曰:中央肉死,毒氣盛而脾氣虛也。大便不通,腸虛而不能傳送。小便赤濁,脾虛而火下陷,治亦難矣。彼始云:莫非間斷補藥之過?予曰:然。乃急用六君子加當歸、柴胡、升麻,飲食漸進,大便自通;外用烏金膏塗中央,三寸許,四圍紅腫漸消,中央黑腐漸去,乃敷當歸膏,用地黃丸與前藥間服,將百劑而愈。一男子,腿患癰,因服克伐虧損元氣,不能成膿。余為托裡而潰,大補而斂。但大便結燥,用十全大補湯,加麥門、五味而潤。月餘仍結,惑於人言,乃服潤腸丸而瀉不止。余用補中益氣湯送四神丸數服而止。
潤腸丸,治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結,宜用此丸通之。若結在直腸,宜豬膽汁導之。蓋腎主五液,開竅於二陰,若津液滋潤,大便通調。若津液不足,脾氣虧損,必當培補,猶忌前藥。
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刺,秦艽(各五錢)
上各另研為末,煉蜜或豬膽汁丸,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白湯下。若使豬膽汁導之而不結燥,急補元氣。
白話文:
大便秘結
薛氏(東垣先生)認為:瘡瘍的熱毒深在且頑固,伴隨嘔吐、噁心、發熱煩躁,脈象沉而有力,腫塊堅硬、脹悶,且大便秘結,這是毒邪深入臟腑的表現,應該疏通內裡,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又說:瘡瘍及其他疾病伴有面部發紅,雖然是伏火熱邪,但不能胡亂攻伐內裡,因為陽氣鬱結,邪氣停留在經絡中,應該先發表散邪。總之,凡是大便不通,但即使飲食很多,肚子也不脹,就絕對不能輕易通便。如果腹部脹滿不通,那是直腸乾燥引起的,可用豬膽汁導引。如果是腸胃氣虛、血液不足導致大便不通,就應該服用十全大補湯來調理。如果是瘡瘍屬陽,或因房事傷腎導致大便不通,可用前述藥方,再加入生薑、附子溫陽回陽,很多都能治癒。經書上說:腎經開竅於二陰,腎臟藏精,津液充足則大便正常。如果潰瘍出現這種情況,是因氣血虧損,腸胃乾燥,應當大補為宜。如果不能正確判斷虛實,而一味追求通利,很少有不犯錯的。
曾有一病人,仲夏時節患發背(背部癰疽),腫脹範圍達一尺多長,上面佈滿像小米粒一樣的小膿頭,已經持續四天了。這屬於真氣不足而邪氣盛實的情況,於是給他用隔蒜灸治療,並服用活命飲兩劑,邪氣頓時減退,接著就開始純粹地補益元氣,又用生脈散代替茶水飲用,瘡瘍的邪氣大大減退。我因為其他事情離開了幾天,三天後再去查看,病人飲食不能進食,中央部位出現壞死組織,大便秘結,小便赤濁。我說:中央部位組織壞死,是毒氣盛而脾氣虛弱造成的。大便不通是腸道虛弱,不能傳送糞便;小便赤濁是脾虛而導致火邪下陷,治療起來相當困難。病人當時說:是不是間斷服用補藥造成的?我說:是的。於是立即使用六君子湯,加入當歸、柴胡、升麻,飲食慢慢恢復正常,大便也自然通暢了;外用烏金膏塗抹在中央壞死部位,約三寸大小的範圍,周圍紅腫逐漸消退,中央的黑色腐肉也漸漸脫落,然後再敷用當歸膏,內服地黃丸和之前的藥物,服用將近一百劑後痊癒。
又有一男子,腿上患癰疽,因為服用損傷元氣的藥物,導致膿腫不能成熟。我幫助他托裡潰膿,再用大補的藥物收斂。但他大便乾燥結實,於是使用十全大補湯,再加入麥冬、五味子潤燥。一個多月後大便仍然乾燥,他聽信他人之言,服用潤腸丸,結果導致瀉下不止。我用補中益氣湯送服四神丸幾服就止住了瀉下。
潤腸丸用於治療脾胃伏火,大腸乾燥,或風熱血瘀導致的大便秘結,可以用此丸通便。如果結滯在直腸,可用豬膽汁導引。因為腎臟主五液,開竅於二陰,如果津液滋潤,大便就能通暢;如果津液不足,脾氣虛弱,就必須培補脾胃,切忌服用前述峻下之藥。
藥物組成:麻子仁、桃仁(去皮尖,各一兩)、羌活、當歸尾、大黃(煨)、皂角刺、秦艽(各五錢)
將以上藥物研磨成細末,用蜂蜜或豬膽汁做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到四十丸,用白開水送服。如果用豬膽汁導引大便後仍然乾燥,要迅速補益元氣。
5. 大便瀉利
〔薛〕,瘡瘍大便泄瀉,或因寒涼克伐,脾氣虧損;或因脾氣虛弱,食不克化;或因脾虛下陷,不能升舉;或因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腎經虛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腎虛寒,不能司職。所主之法,若寒涼傷脾,用六君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虛下陷,用補中益氣,送二神丸。命門火衰,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腎虛不禁,用姜附湯加吳茱萸、五味。脾腎虛寒,用參附湯送四神丸。《病機》云: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身重四肢不舉者,參附湯主之。仲景先生云:下痢腸鳴,當溫之。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大孔痛,當溫之。心痛當救里,可與理中、附子四逆輩。《精要》云:癰疽嘔瀉,腎脈虛者不治。此發《內經》之微旨也,凡此實難治之症,如按前法治之,多有可生者。一婦年逾四十,背疽不起發,泄瀉作嘔,食少厥逆,脈息如無,屬陽氣虛寒。用大補劑加附子、薑桂。不應,再加附子二劑,瀉愈甚,更以大附子、薑桂,各三錢,參耆、歸術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瀉乃止,手足漸溫,脈息隨後。更用大補而潰,再用托裡而斂,十年後,仍患脾胃虛寒而歿。
加減托裡消毒散,治飲食少思,腸鳴腹痛,腹冷泄瀉,乃脾氣虛寒也,去芷翹、銀花,加炮薑、木香。手足逆冷,脾血虛寒也,更加附子,煎送四神丸。
和氣散,治癰疽潰後,氣虛滑泄,四肢逆冷。
蒼朮(四兩,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甘草(炙),青皮(去穰,各一兩),良薑(炒),肉桂,乾薑(炮,各半兩),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按:此但有燥溫耳,無補氣藥,非氣虛者所宜。)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產後泄瀉,肚腹作痛,不思飲食。
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補骨脂(四兩),吳茱萸(湯浸,炒,一兩)
上為末。別以水二碗,生薑八兩,煮紅棗一百個,熟爛去皮核用,和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二神丸,治脾腎虛寒,不思飲食,或侵晨五更泄瀉,或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其功甚效。如不應,乃命門火衰,急服八味丸,補火而生土。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白話文:
大便瀉利
瘡瘍導致大便瀉泄,可能是因為寒涼之邪侵犯脾胃,導致脾氣虧損;也可能是脾氣虛弱,消化不良;或是脾虛下陷,無法將津液向上輸送;或者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又或者是腎經虛弱,無法約束腸道;甚至脾腎兩虛,寒邪內盛,失去正常功能。
治療方法:若寒涼傷脾,則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並服用二神丸。若是脾虛下陷,則使用補中益氣湯,並服用二神丸。如果命門火衰,則使用八味丸,並服用四神丸。腎虛不禁,則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五味子。若脾腎虛寒,則使用參附湯,並服用四神丸。《傷寒論》中記載:脈象沉細,身體動作遲緩,眼神呆滯,食慾不振,鼻息微弱者,可用附子理中湯;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者,則用參附湯。張仲景也說:下痢腸鳴,應溫中;脈象遲緩緊澀,疼痛未止,也應溫中;大腸疼痛,也應溫中;心痛則應溫補心陽,可以使用理中湯、附子四逆湯等。此外,《醫學精要》也提到:癰疽伴隨嘔瀉,且腎脈虛弱者,預後不佳。這也印證了《內經》中的精髓,這些症狀都難以治療,但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還是有很大希望痊癒的。曾經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背部患有癰疽,但沒有潰破,卻伴隨瀉泄、嘔吐、食慾不振、厥逆,脈息微弱,屬於陽氣虛寒。於是給予大補的方劑,並加入附子、乾薑、桂枝。但效果不佳,又加服兩劑附子,瀉泄反而加重,於是改用大劑量的附子、乾薑、桂枝,並配合人參、黃耆、熟地黃、山藥,服用一劑後,腹部開始溫暖,嘔吐瀉泄停止,手腳漸漸溫暖,脈息也恢復正常。之後繼續服用大補的方劑,癰疽終於潰破,再使用托里斂瘡的藥物治療。但十年後,她還是因為脾胃虛寒而死。
加減托里消毒散:用於治療食慾不振、腸鳴腹痛、腹部冷痛、泄瀉等脾胃虛寒的症狀。方中去除芷草、翹搖、金銀花,加入炮薑、木香。如果手足冰冷,屬於脾血虛寒,則再加入附子,並服用四神丸。
和氣散:用於治療癰疽潰破後,氣虛導致瀉泄,四肢冰冷的症狀。組成藥物為蒼朮、炙甘草、青皮、炒良薑、肉桂、炮乾薑、陳米。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或小腹疼痛;或產後泄瀉,腹痛,食慾不振。組成藥物為肉豆蔻、五味子、補骨脂、炒吳茱萸。
二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食慾不振,或清晨五更瀉泄,或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療效甚佳。如果效果不佳,則表示命門火衰,需服用八味丸溫補腎陽,以溫煦脾土。組成藥物為炒破故紙、生肉豆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