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25)
卷之二 (25)
1. 渴
上銼。每服四錢,水中中盞,煎六分,去滓,無時溫服。
乾葛飲,治發背作渴。
黃芩,朴硝(各一兩二錢半),乾葛(一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用枇杷葉,去背上白毛淨洗,同煎,不拘時服。
忍冬丸,治渴疾既愈,預防發疽。先將忍冬草入瓶內,後入無灰酒,微火煨一宿,取出曬乾,少加甘草,俱為末,又以所浸余酒調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溫酒下,又治五痔諸癭。
桑枝方,大治口渴。取嫩桑枝,細切一升炒。以水三升,煎一升,日服五七劑,更多尤妙。抱朴子云:療風痹乾燥,臂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眩暈,久服補肺,消食,利小便,輕身聰明,令人光澤,其功不能盡述。
薛氏曰:桑枝補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補肺腎之良劑也。
五味子湯,治腎水枯涸,口燥舌乾。
黃耆(炒三兩),人參(二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粉甘草(炙,五錢)
每服五錢。水煎,日夜服,五七劑。
薛氏曰:此方乃六一湯,生脈散之複方,滋化源之良劑。若腎水即涸,虛火上炎而口燥作渴者,須佐以加減八味丸。
加減八味地黃丸
懷慶地黃(肥大沉水者,酒洗淨,瓷碗盛之,大砂鍋內,竹棒架起,湯浸過碗底,原蓋蓋之,濕紙糊縫,勿令泄氣,以火從巳至酉蒸之,候冷取出,曬極干,秤准八兩重,再如前法蒸之,乘熱杵爛入藥。),乾山藥,山茱萸肉,五味子(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酒浸,蒸、焙,各三兩),肉桂(二兩)
上各另為末。入地黃和勻,加煉蜜丸,如梧桐大。每服七八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李氏曰:一貴人病疽未安而渴作,日飲水數升。予用前方。諸醫大笑云:此藥若能止渴,我輩不復業醫矣!仍用木瓜、烏梅、百藥煎等,渴愈甚。不得已,用此丸三日渴止,久服氣血益壯,飲食加倍。
白話文:
渴
乾葛飲,治療發背引起的口渴。
將黃芩、朴硝(各一兩二錢半)、乾葛(一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枇杷葉(去除葉背上的白色絨毛,洗淨)一起煎煮,不限時間服用。
忍冬丸,治療口渴疾病痊癒後,預防發疽。先將忍冬草放入瓶中,加入無灰酒,用小火煨煮一夜,取出曬乾,加入少量甘草,一起研磨成粉末,再用浸泡忍冬草剩下的酒調成糊狀,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六七十丸,溫酒送服,也能治療五痔和各種頸部腫瘤。
桑枝方,主要治療口渴。取嫩桑枝切碎,一升份量炒制。加水三升,煎煮至一升,每天服用五到七劑,服用更多更好。抱朴子記載:此方能治療風濕痹痛、乾燥症、手臂疼痛、腳氣、四肢拘攣、上氣頭暈,長期服用能滋補肺部,幫助消化,利尿,輕身健體,使人容光煥發,其功效不可盡述。
薛氏說:桑枝能補益血氣,生津液,輕身明目,是補益肺腎的良藥。
五味子湯,治療腎水枯竭,口乾舌燥。
將黃耆(炒三兩)、人參(二兩)、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炙甘草(五錢)一起煎煮。每次服用五錢,每日服用多次,服用五到七劑。
薛氏說:這個方子是六一湯、生脈散的複方,是滋補元氣的良藥。如果腎水枯竭,虛火上炎導致口乾口渴,需要配合加減八味丸一起服用。
加減八味地黃丸
將懷慶地黃(選擇肥大沉水的地黃,用酒洗淨,放在瓷碗裡,用大砂鍋隔水蒸,水位要沒過碗底,蓋上蓋子,用濕紙糊住縫隙,防止泄氣,用火蒸煮從巳時到酉時,待其冷卻取出,曬乾,稱重八兩,再重複上述蒸煮過程,趁熱搗爛),乾山藥,山茱萸肉,五味子(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酒浸,蒸、焙,各三兩),肉桂(二兩)分別研磨成粉末。然後與地黃混合均勻,加入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七八十丸,空腹飯前服用,用白開水送服。
李氏說:一位貴人患疽病未癒,又出現口渴,每天喝數升水。我用這個方子治療。其他醫生都嘲笑說:如果這個藥能止渴,我們就不用行醫了!他們還用了木瓜、烏梅、百藥煎等藥,結果口渴更嚴重了。無奈之下,用了這個丸藥,三天後口渴就止住了,長期服用後,氣血更加強壯,食慾也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