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24)
卷之二 (24)
1. 渴
竹葉黃耆湯(《神秘》),治癰疽大渴,發熱或瀉,或小便如淋。
生地黃,黃耆(各二錢),當歸(酒拌),淡竹葉,川芎,甘草(炙),黃芩(炒),白芍藥(炒),人參,栝蔞根,石膏(煅,各一錢),麥門冬(去心,二錢)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服。
薛氏曰:前證乃七惡中之一也,此方治之,其功甚捷。亦有左手脈浮大而熱或渴者,宜發散表邪,右手脈沉實而熱或渴者,宜疏去內邪。若潰後作渴,或小便如淋,或脈大而無力者,屬氣血虛也,宜大補氣血。亦有潰後熱不止,或作渴,遂以為敗證不治。若素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尚數者,仍宜服前湯,服而脈反大,熱愈甚,渴愈作,斯為敗證,蓋因真氣虛而邪氣實也。今之潰瘍,畏石膏、黃芩二藥,性冷多不肯服,若胃脈未靜,非此藥莫能治也。
若因循日久,煎熬氣血,膿血愈多,氣血愈虛,反成敗證矣,治者當舍證從脈可也,大抵瘡瘍之證,七惡內見一二惡,甚可畏;虛中見惡證者,不治;實證無惡候者,自愈。
托裡黃耆湯,治證同前。
黃耆(炒,六錢),甘草(炙),栝蔞根(各一錢)
水二盅,煎八分。頻服之,加人參一錢,尤妙。
薛氏曰:愚用此方治氣虛作渴,甚效。若氣血俱虛,或膿血大泄作渴,或兼發熱者,宜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人參,黃耆(炙),當歸(酒拌),芍藥(炒),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川芎,白朮(各一錢),五味子(研),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棗二枚,煎八分,食遠服。
黃耆六一湯,常服終身,可免癰疽,實治渴補虛之要劑也。
綿黃耆(六兩,用淡鹽水閏,飯上蒸,焙乾),甘草(一兩,一半生,一半炙)
每銼一兩,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或為細末,每服二錢,早晨、日午,白湯調服。加人參尤妙。
七味白朮散,治胃氣虛,或因克伐,或因吐瀉口乾作渴,飲食少思。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七錢),甘草(炙,一兩半),木香(二錢半),藿香葉(半兩),葛根(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五錢,白湯調下。
竹葉石膏湯,治癰疽,胃火盛,腫痛作渴。
淡竹葉,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炙)
上姜水煎服。
玄參散,治癰疽成膿水,不能下食,心煩,口乾煩渴,飲水多,四肢羸瘦。
玄參,黃連(去須),土瓜根,麥門冬(去心),赤芍藥,白鮮皮(各一兩),升麻(七錢半),火麻仁,川朴硝,川大黃(銼,炒,各一兩半)
上銼。每服三錢,水一中盞,人生地黃一分,細切,同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葛根散,治癰腫熱盛,口乾煩渴,或時乾嘔。
葛根,黃耆,升麻,麥門冬(去心),栝蔞根,赤芍藥,梔子仁,生地黃(各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生用,半兩)
白話文:
渴
竹葉黃耆湯用於治療癰疽引起的極度口渴、發熱或腹瀉,或小便像淋漓不斷一樣。
生地黃、黃耆(各2錢)、當歸(酒拌)、淡竹葉、川芎、甘草(炙)、黃芩(炒)、白芍藥(炒)、人參、栝蔞根、石膏(煅,各1錢)、麥門冬(去心,2錢),加水兩盅,薑三片,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薛氏認為,此症是七惡之一,此方療效迅速。左手脈浮大而熱或口渴,應發散表邪;右手脈沉實而熱或口渴,應疏解內邪。若潰瘍後口渴,或小便像淋漓不斷一樣,或脈大而無力,屬氣血虛弱,需大補氣血。潰瘍後熱不止,或口渴,認為是敗證而不治,若原本就有胃火,或胃經熱毒未盡,胃脈仍數,仍需服用此湯。服用後脈反而變大,熱更甚,渴更劇烈,就是敗證,因為是真氣虛弱而邪氣盛。現在的潰瘍患者,害怕石膏、黃芩這兩種藥性寒涼的藥物,不肯服用,但若胃脈未靜,非此藥不可治。
若久拖不治,耗損氣血,膿血越多,氣血越虛,反而變成敗證,治療時應捨棄症狀,從脈象診斷。總之,瘡瘍的症狀,七惡中出現一兩種,就非常可怕;虛弱體質出現惡性症狀,難以治療;實證沒有惡候,則會自行痊癒。
托裡黃耆湯,治療症狀與前述相同。
黃耆(炒,6錢)、甘草(炙)、栝蔞根(各1錢),加水兩盅,煎至八分,頻頻服用,加人參1錢效果更好。
薛氏認為,他用此方治療氣虛引起的口渴,效果很好。若氣血都虛弱,或膿血大量流失而口渴,或伴隨發熱,宜服用托裡養榮湯。
托裡養榮湯
人參、黃耆(炙)、當歸(酒拌)、芍藥(炒)、熟地黃、麥門冬(去心)、川芎、白朮(各1錢)、五味子(研)、炙甘草(各5分),加水兩盅,薑三片,大棗兩枚,煎至八分,飯後服用。
黃耆六一湯,長期服用,可以預防癰疽,是治療口渴、補虛的重要藥方。
綿黃耆(6兩,用淡鹽水潤,飯上蒸,焙乾)、甘草(1兩,一半生,一半炙),每次取1兩,加水兩盅,煎至八分,飯後服用。或研成細末,每次服用2錢,早晨、中午,用白開水送服。加人參效果更好。
七味白朮散,治療胃氣虛弱,或因飲食失調,或因嘔吐腹瀉引起的口乾口渴、食慾不振。
白朮、茯苓(去皮)、人參(各7錢)、甘草(炙,1兩半)、木香(2錢半)、藿香葉(半兩)、葛根(1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3-5錢,用白開水送服。
竹葉石膏湯,治療癰疽,胃火旺盛,腫痛口渴。
淡竹葉、石膏、桔梗、木通、薄荷、甘草(炙),用薑水煎服。
玄參散,治療癰疽化膿,不能進食,心煩,口乾煩渴,飲水量多,四肢消瘦。
玄參、黃連(去須)、土瓜根、麥門冬(去心)、赤芍藥、白鮮皮(各1兩)、升麻(7錢半)、火麻仁、川朴硝、川大黃(銼,炒,各1兩半),研磨後,每次服用3錢,加水一中盞,生地黃1分,細切,一起煎至六分,去渣,溫服,不拘時間。
葛根散,治療癰腫熱盛,口乾煩渴,或間或乾嘔。
葛根、黃耆、升麻、麥門冬(去心)、栝蔞根、赤芍藥、梔子仁、生地黃(各1兩)、黃芩(7錢半)、甘草(生用,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