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26)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26)

1.

〔大法〕,

《精要》云:嘔逆有二證,一證謂初發,不曾服內托散,伏熱在心;一證謂氣虛,脾氣不正,其伏熱在心者,與內托散三兩帖。氣虛者,宜嘉禾散,有寒熱宜正氣散,兼與山藥丸以補腎。丹溪曰:諸逆衝上,嘔噦,皆屬於火。內托散性涼,固有降火之理。若嘉禾散補力已少,徒溫暖以助火耳。

山藥丸補腎,以壯下焦之陰,粗為近理。然治嘔須分先後,腫瘍時當作毒氣上攻治之,潰瘍後當作陰虛治之。若年老因疽潰後,嘔逆不食者,宜參耆白朮膏峻補取效,佐使藥,隨時隨證加減,恐用山藥丸緩急,未易得力,河間謂:瘡瘍嘔者,濕氣侵胃也,藥中宜倍加白朮。

〔薛〕,瘡瘍作嘔,不可泥於毒氣內攻而概用敗毒等藥。如熱甚焮痛,邪氣實也,仙方活命飲解之。作膿焮痛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補之。膿熱脹痛,氣血虛也,先用托裡散;後用針以泄之。焮痛便秘,熱蘊於內也,內疏黃連湯導之。若因寒藥傷胃而嘔者,托裡健中湯。胃寒少食而嘔者,托裡益中湯。中虛寒淫而嘔者,托裡溫中湯。肝木乘脾土而嘔者,托裡抑青湯。胃脘停痰而嘔者,托裡清中湯。脾虛自病而嘔者,托裡益黃湯。鬱結傷脾而嘔者,托裡越鞠湯。若不詳究其源而妄用攻毒之藥,則腫者不能潰,潰者不能斂矣。丹溪雖曰腫瘍當作毒氣攻心治之,潰瘍當作陰虛治之,亦大概言耳。今之熱毒內攻而嘔者寡,脾胃虛寒而嘔者多,豈可膠柱而鼓瑟哉!又曰:欲嘔作嘔,或外搽內服寒涼,或痛甚,或感寒邪、穢氣而嘔,皆胃氣虛也,托裡消毒散,去三味,加藿香、倍參朮。

熱盛脈數,《精要》與漏蘆湯,單煮大黃湯等。若不甚熱,脈緩弱,只投五香連翹湯。丹溪曰:熱盛脈數,若腫瘍時,臟腑秘而體實者,猶可與也。若潰瘍膿血出多,熱盛脈數,去死為近,豈可下乎!緩弱之脈,古人皆以為邪毒已散,五香之飛走升散,其可用乎。

李氏云:癰疽嘔逆,是毒氣衝心,非脾胃之冷,當服內托散。楊氏云:鼻衄初愈,不曾表汗,毒在經絡,則背發大疽,自肩下連腰脅腫硬如石,其色紫黑,以涼藥投之,終夜大嘔,連進內托散,嘔止瘡潰,赤水淋漓,四十日而愈。又有患癧者,痛過徹嘔,服此即止。今有病疽不服此藥者,故引楊氏之言,以解世人之惑。

丹溪治一老人,年七十,患背疽徑尺余已,雜與五香、十宣數十帖,膿血腥穢,嘔逆不食者旬余。病人自服內托散,膈中不安,且素有淋病三十年,今所苦者淋之痛,與嘔吐不得睡而已,急以參耆、歸術煮膏,以牛膝湯,入竹瀝飲之。三日後,盡藥一斤半,淋止思食,七日後,盡藥四斤,膿自湧出而得睡,又兼旬而安。

白話文:

嘔吐這個症狀,大致可以分為兩種情況。《精要》這本書裡說,一種是剛開始發作,還沒吃過內托散這類藥,是體內潛伏的熱氣在作祟;另一種是身體虛弱,脾胃功能失調。如果是體內有熱,可以用內托散治療。如果是身體虛弱,就適合用嘉禾散。如果同時有寒熱的症狀,則可以用正氣散,並搭配山藥丸來補腎。朱丹溪認為,各種逆氣上衝導致的嘔吐,都屬於火氣引起的,而內托散性寒涼,有降火的功效。但是如果使用嘉禾散這類補藥,力量不足,反而會助長火氣。

山藥丸可以滋補腎陰,這有一定道理。然而治療嘔吐還是要區分發病的前後階段。如果是在腫塊剛出現的時候,應該視為毒氣上攻;如果腫塊已經潰爛,則應該視為陰虛。如果是老年人,因為瘡瘍潰爛後出現嘔吐、吃不下飯的情況,則應該用參耆白朮膏峻補來治療,並根據情況加減其他藥物,如果用山藥丸可能緩不濟急。河間認為,瘡瘍引起的嘔吐,是濕氣侵入胃部所致,應該在藥中加倍使用白朮。

薛氏認為,治療瘡瘍引起的嘔吐,不能一概而論是毒氣內攻,就使用敗毒散之類的藥物。如果發熱紅腫疼痛劇烈,是邪氣旺盛,可以用仙方活命飲來解毒。如果已經化膿,紅腫疼痛,是胃氣虛弱,可以用托裡消毒散來補益。如果是膿液多、發熱腫脹疼痛,是氣血虛弱,應該先用托裡散,再用針灸放膿。如果紅腫疼痛,又便秘,是熱邪鬱積體內,可以用內疏黃連湯來導瀉。如果因為服用寒涼藥物傷了胃而導致嘔吐,則可以用托裡健中湯。如果因為胃寒、食慾不振而嘔吐,則可以用托裡益中湯。如果是因為中焦虛寒引起的嘔吐,可以用托裡溫中湯。如果是肝木克制脾土而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抑青湯。如果是因為胃裡有痰而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清中湯。如果是脾虛導致的嘔吐,可以用托裡益黃湯。如果是因為情緒鬱結傷了脾胃而導致嘔吐,可以用托裡越鞠湯。如果沒有仔細辨別病因,就胡亂使用攻毒的藥物,就會導致腫塊無法消散,潰爛的傷口也無法癒合。丹溪說腫塊剛出現時要視為毒氣攻心來治療,潰爛時要視為陰虛來治療,這只是大致的說法。現在因為熱毒內攻而嘔吐的病例很少,多數都是脾胃虛寒引起的嘔吐,不能固守成規。又說,快要嘔吐或已經嘔吐,可能是因為外敷內服寒涼藥,或者因為疼痛劇烈,或者因為感受風寒、穢氣而導致,這些都是胃氣虛弱的表現,可以用托裡消毒散,去掉其中三味藥,再加入藿香,並加倍使用人參和白朮。

如果發熱嚴重、脈搏急促,《精要》這本書會使用漏蘆湯或單獨煮大黃來治療。如果發熱不嚴重,脈搏緩慢虛弱,則只用五香連翹湯。丹溪說,發熱嚴重、脈搏急促,如果是在腫塊剛出現的時候,且臟腑阻塞、身體強壯,可以用攻下藥物。但如果是在潰爛、膿血流出很多,發熱嚴重、脈搏急促,這表示病情危急,絕對不能用攻下藥物!脈搏緩慢虛弱,古人認為是邪毒已經消散,而五香連翹湯是升散的藥物,並不適用。

李氏說,癰疽引起的嘔吐,是毒氣上衝,並非脾胃虛寒,應該服用內托散。楊氏說,有人剛治好鼻出血,沒有發汗,毒氣在經絡中,導致背部出現大疽,從肩膀連到腰部腫脹如石頭,顏色紫黑,如果用寒涼藥物,會導致整夜嘔吐。連續服用內托散後,嘔吐停止,瘡瘍潰爛,流出紅色的膿液,經過四十天治癒。還有癧病患者,疼痛劇烈導致嘔吐,服用此藥也立刻停止。現在有患疽不服用此藥的人,因此引用楊氏的例子,來解除世人的疑惑。

丹溪曾經治療過一位七十歲的老人,背部生了一個直徑超過一尺的疽,使用五香散、十宣散等數十帖,導致膿血腥臭、嘔吐不止、無法進食十多天。病人自行服用內托散,覺得胸膈不適。且老人有三十年的淋病病史,現在的痛苦是淋病的疼痛以及嘔吐導致無法入睡。丹溪立即用人參、黃耆、當歸、白朮煮成膏,並用牛膝湯加入竹瀝給他服用。三天後,吃完一斤半的藥膏,淋病停止,開始有食慾。七天後,吃完四斤的藥膏,膿液自然湧出,也能入睡了。又過了十天左右,病就痊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