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瘍醫》~ 卷之二 (35)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二 (35)

1. 大便瀉利

〔薛〕,瘡瘍大便泄瀉,或因寒涼克伐,脾氣虧損;或因脾氣虛弱,食不克化;或因脾虛下陷,不能升舉;或因命門火衰,不能生土;或因腎經虛弱,不能禁止;或因脾腎虛寒,不能司職。所主之法,若寒涼傷脾,用六君加木香、砂仁,送二神丸。脾虛下陷,用補中益氣,送二神丸。命門火衰,用八味丸料,送四神丸。腎虛不禁,用姜附湯加吳茱萸、五味。脾腎虛寒,用參附湯送四神丸。《病機》云:脈沉而細,身不動作,睛不了了,飲食不下,鼻準氣息者,姜附湯主之。身重四肢不舉者,參附湯主之。仲景先生云:下痢腸鳴,當溫之。脈遲緊,痛未止,當溫之。大孔痛,當溫之。心痛當救里,可與理中、附子四逆輩。《精要》云:癰疽嘔瀉,腎脈虛者不治。此發《內經》之微旨也,凡此實難治之症,如按前法治之,多有可生者。一婦年逾四十,背疽不起發,泄瀉作嘔,食少厥逆,脈息如無,屬陽氣虛寒。用大補劑加附子、薑桂。不應,再加附子二劑,瀉愈甚,更以大附子、薑桂,各三錢,參耆、歸術各五錢,作一劑,腹內始熱,嘔瀉乃止,手足漸溫,脈息隨後。更用大補而潰,再用托裡而斂,十年後,仍患脾胃虛寒而歿。

加減托裡消毒散,治飲食少思,腸鳴腹痛,腹冷泄瀉,乃脾氣虛寒也,去芷翹、銀花,加炮薑、木香。手足逆冷,脾血虛寒也,更加附子,煎送四神丸。

和氣散,治癰疽潰後,氣虛滑泄,四肢逆冷。

蒼朮(四兩,米泔浸三日,洗淨曬乾,再以米醋炒,令香黃色),甘草(炙),青皮(去穰,各一兩),良薑(炒),肉桂,乾薑(炮,各半兩),陳粟(半升)

上七味為末。每服一錢,用炒茴香末半錢相和,溫酒調下,不拘時。(按:此但有燥溫耳,無補氣藥,非氣虛者所宜。)

四神丸,治脾腎虛弱,大便不實,飲食少思,或小腹作痛。或產後泄瀉,肚腹作痛,不思飲食。

肉豆蔻,五味子(各二兩),補骨脂(四兩),吳茱萸(湯浸,炒,一兩)

上為末。別以水二碗,生薑八兩,煮紅棗一百個,熟爛去皮核用,和末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食前,白湯下。

二神丸,治脾腎虛寒,不思飲食,或侵晨五更泄瀉,或飲食少思,大便不實,其功甚效。如不應,乃命門火衰,急服八味丸,補火而生土。

破故紙(四兩,炒),肉豆蔻(二兩,生用)

上為末。用大紅棗四十枚,生薑四兩,水煮熟。去姜,取棗肉和藥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鹽湯送下。

白話文:

大便瀉利

瘡瘍導致大便瀉泄,可能是因為寒涼之邪侵犯脾胃,導致脾氣虧損;也可能是脾氣虛弱,消化不良;或是脾虛下陷,無法將津液向上輸送;或者命門火衰,不能溫煦脾土;又或者是腎經虛弱,無法約束腸道;甚至脾腎兩虛,寒邪內盛,失去正常功能。

治療方法:若寒涼傷脾,則使用六君子湯加木香、砂仁,並服用二神丸。若是脾虛下陷,則使用補中益氣湯,並服用二神丸。如果命門火衰,則使用八味丸,並服用四神丸。腎虛不禁,則使用附子理中湯加吳茱萸、五味子。若脾腎虛寒,則使用參附湯,並服用四神丸。《傷寒論》中記載:脈象沉細,身體動作遲緩,眼神呆滯,食慾不振,鼻息微弱者,可用附子理中湯;身體沉重,四肢無力者,則用參附湯。張仲景也說:下痢腸鳴,應溫中;脈象遲緩緊澀,疼痛未止,也應溫中;大腸疼痛,也應溫中;心痛則應溫補心陽,可以使用理中湯、附子四逆湯等。此外,《醫學精要》也提到:癰疽伴隨嘔瀉,且腎脈虛弱者,預後不佳。這也印證了《內經》中的精髓,這些症狀都難以治療,但如果按照上述方法治療,還是有很大希望痊癒的。曾經有一位四十多歲的婦女,背部患有癰疽,但沒有潰破,卻伴隨瀉泄、嘔吐、食慾不振、厥逆,脈息微弱,屬於陽氣虛寒。於是給予大補的方劑,並加入附子、乾薑、桂枝。但效果不佳,又加服兩劑附子,瀉泄反而加重,於是改用大劑量的附子、乾薑、桂枝,並配合人參、黃耆、熟地黃、山藥,服用一劑後,腹部開始溫暖,嘔吐瀉泄停止,手腳漸漸溫暖,脈息也恢復正常。之後繼續服用大補的方劑,癰疽終於潰破,再使用托里斂瘡的藥物治療。但十年後,她還是因為脾胃虛寒而死。

加減托里消毒散:用於治療食慾不振、腸鳴腹痛、腹部冷痛、泄瀉等脾胃虛寒的症狀。方中去除芷草、翹搖、金銀花,加入炮薑、木香。如果手足冰冷,屬於脾血虛寒,則再加入附子,並服用四神丸。

和氣散:用於治療癰疽潰破後,氣虛導致瀉泄,四肢冰冷的症狀。組成藥物為蒼朮、炙甘草、青皮、炒良薑、肉桂、炮乾薑、陳米。

四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弱,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或小腹疼痛;或產後泄瀉,腹痛,食慾不振。組成藥物為肉豆蔻、五味子、補骨脂、炒吳茱萸。

二神丸:用於治療脾腎虛寒,食慾不振,或清晨五更瀉泄,或食慾不振,大便不成形,療效甚佳。如果效果不佳,則表示命門火衰,需服用八味丸溫補腎陽,以溫煦脾土。組成藥物為炒破故紙、生肉豆蔻。